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節老袁賦閑和陸軍部計劃

  在大清帝國皇權格局驟然變化中,第一個感到恐懼的當屬袁世凱。他現在很羨慕遠離朝廷令中樞鞭長莫及的龍謙了。

  光緒和慈禧先后死去,以載灃為首的年輕皇族反復掂量,決定先除掉袁世凱,再解決龍謙。

  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也是維系愛新覺羅氏統治權的唯一選擇。換做其他人也是一樣的結果。

  鐵良等人明知載灃處置袁世凱帶有為他那位受盡凌辱不明不白死去的皇兄報仇的意味,但這個次序卻是正確的。

  朝廷面臨三個漢人的威脅,第一個就是身居軍機大臣要職的袁世凱。拿銀子喂飽了那個吃里扒外的老混蛋奕劻,京畿陸軍將領及數省督撫都是他提拔,不干掉此人,朝廷永無安寧之日。第二個當然是龍謙,雖然他從前年底連續撲滅了南方革命黨的武裝暴動,但廣東山東連續爆發的危機,足以證明這個被太后一手提拔重用的海外歸人也是個包藏禍心的壞種!但其手握強兵,遠離朝廷之控制,除了遣死士謀刺,沒有其他辦法,只能押后處理。最后就是孫文黃興的革命黨了,謝天謝地,這幫人連續遭受失敗,已經傷筋動骨,估計暫時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想明白步驟,載灃開始謀劃袁世凱了。他指示自己的授業恩師李殿林主筆,寫了一份準備將袁世凱置于死地的諭旨,其中“包藏禍心”“圖謀不軌”等措辭顯示出載灃對袁世凱的刻骨仇恨。但是,諭旨必須經軍機處同意才能頒布,這也是朝廷的程序。軍機領班奕劻立即表示反對,奕劻說事關重大,必須再加審度。實際就是反對。

  載灃找了他的嫂子——地位驟然提高的光緒皇后隆裕太后,才貌均極為平庸的隆裕太后雖與光緒沒有多少夫妻之情,但也為光緒感到憋屈。于是招來奕劻當面詢問,奕劻對抗的辦法就是長跪不起,一言不發。隆裕太后很生氣。轉而找張之洞,張之洞本來就是慈禧用來鉗制袁世凱的棋子,但張之洞對隆裕說,對于袁世凱,可以革職,殺之不妥。他講了理由,新帝登基。輕于殺戮,于政不利。張之洞背后的臺詞就是擔心北洋軍發生兵變。

  載灃雖然報仇心切,但為人并不糊涂,于是以軍機處的名義秘密致電北洋軍漢族將領,他沒有問袁世凱的鐵桿段祺瑞馮國璋,而是問了第四鎮統制吳鳳嶺、第六鎮統制趙國賢。兩人很快回電。“請勿誅袁!如必誅袁,則先請解除臣等職務,以免士卒有變,致辜天恩!”

  載灃只能退讓了。于是,事前擬好的措辭嚴厲的諭旨,最后被修改成了這般模樣:“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后,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疴,以示體恤之意。”

  袁世凱一條腿受過傷。走路有些地不平。如今竟被說成步履維艱,不能上朝了。

  1909年元月2日,命袁世凱回家養老的上諭正式發布。

  上諭發布的第四天,袁世凱黯然離京,帶著家眷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車,在前門火車站送行的只有學部侍郎寶熙、禮部郎中端緒(兩江總督端方之弟)、憲政編查館候補京堂楊度等寥寥數人,景況是夠凄慘的。袁世凱在天津小住數日。便啟程回了河南老家彰德北關外的洹上村,在那棟原屬大鹽商何炳瑩的豪宅里做起了寓公。

  從朝鮮出名,一路扶搖而上位極人臣的袁世凱暫時淡出了歷史舞臺。

  順利打贏了“袁世凱戰役”,極大地提振了載灃們收歸軍權的信心。現在。載灃們終于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最后一個大威脅龍謙了。

  時間慢慢滑入1909年的夏季,在各地為開國會,加快立憲步伐爭吵不休時,朝廷終于決定解決龍謙問題了。

  中樞的思路還是找龍謙茬子,然后就勢免掉龍謙的軍職。

  但這個茬子卻不好找。龍謙率軍南下,連續平定了湘贛及兩廣的叛亂,龍謙部實實在在為清廷立下了大功,而且是野戰功勛。滿清以武立國,本來極為重視野戰功勛,在太平天國之前,消滅幾百人的土匪都是了不得的大功績,但太平天國和之后的捻軍是禍及全局的大亂,因此造就了湘軍和淮軍割據天下和中樞受制于地方的局面,一般的戰功就有些拿不出了。假如提前一百年,龍謙的功勞絕不是一個三等伯而已。

  但現在不是找功勞而是找過失。最大的過失當然是轟動一時的十九協殺俘一案,但那是第十鎮的問題,如果將第十鎮的問題歸于龍謙名下,那就等于承認龍謙對于第十鎮有指揮權。袁世凱雖然離開了,但對第十鎮的滲透工作被陸軍部尚書鐵良親自接掌,鐵良當然不愿“自毀長城”,于是,找來找去,又將惠州血案翻了出來,準備從王明遠入手,然后連及龍謙。

  載灃不同意這個法子,“此法定會貽笑天下。第十鎮分出后,龍謙不足慮。關鍵在山東,良弼連續奏報,山東巡防營第一根本無法控制,第二實力極為龐大。良弼奏報,上個月未經其許可,寧時俊擅自發起規模龐大的演習,除駐扎在德州一線的葉延冰部,山東軍動員兵力超過了萬人!尤為可慮的是,他們可以迅速召集業已復員回鄉的老兵歸隊,并且預授了番號!”載灃說到這里深有憂色,“山東事實上已經獨立了!幾年里,朝廷根本不知道山東的真實情況,楊士驤該殺!山東的大員們統統該殺!據良弼估計,山東軍實有實力絕不止一個鎮!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應當立即解決。不解決山東,廣東問題及時得到解決也無濟于事。”

  蔭昌同意載灃的判斷。他認為是山東連接南北的樞紐,又緊靠京畿,地理決定了不容有失。載灃先解決山東再解決廣東的次序完全正確。

  這就偏離了鐵良拿龍謙開刀的計劃,這也罷了,山東威脅京師,解決了最好。關鍵是不知該如何辦。

  還是鐵良出了個主意,建議授予山東軍陸軍第十一鎮的番號,然后借口西北國防力量嚴重不足,調十一鎮西出陜甘。如果就范,局面自然大為改觀,如果抗命不從,中樞便有了名正言順出兵的依據。

  但十一鎮的組建卻不能再像第五鎮和第十鎮了!鐵良建議委任王懷慶為十一鎮統制官,寧時俊為參謀長,葉延冰及陳光遠分任第二十一及二十二協協統。

  陳光遠是北洋宿將,目前擔任第四鎮第八協協統,算是平調。

  在奪權的同時,也給山東留了一點面子。如果山東就范,鐵良還是希望將這支實力不俗的軍隊納入中樞體系。葉延冰是龍謙連襟,留下葉延冰的軍職,不會過分刺激龍謙。

  鐵良當然要做好山東方面不就范的準備,那就要用軍事解決了。目前京畿方面有第一、二、三、四共四鎮兵力可用,但集結需要銀子和時間。蔭昌受命做了計算,認為至少需要軍費三百萬且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為遮人耳目,陸軍部決定舉行一次會操,將準備用于山東方面作戰的四個新軍鎮集結于保定至天津一線,其中,陸軍部將戰力號稱北洋第一的曹錕第三鎮調至衡水,占領進攻山東的出發陣地。

  鐵良特別提到了廣東。他現在相信龍謙仍然遙控著山東,因而必須做好對付龍謙的準備。他的計劃是多管齊下,首先加強對第十鎮的控制,用第十鎮來牽制第五鎮。其次是讓鳳山努力掌控的廣東巡防營,鐵良建議成立廣東混成協,以北洋老將蔡成勛為協統,協助鳳山。最后一個就是第八鎮及第二十九混成協了。鐵良認為,如果龍謙率第五鎮北上支援山東,第八鎮及第二十九混成協將發揮關鍵的作用。就戰斗力而言,第八鎮在彰德秋操中已經得到證明,如果張彪第八鎮與黎元洪第二十九混成協全力抵御,完全有可能將龍謙擋在湖南擊敗之。

  滿清的年輕權貴們用冷靜的態度估算了北洋與山東的軍力對比,認為動用四個鎮的北洋軍完全有把握武力解決山東——只要德國人不介入。

  所以,鐵良要求外務部做好外交方面的斡旋,確保列強,特別是英、日兩國全力支持中樞的平叛。

  關于武力解決山東的會議是在陸軍部召開的,參加會議的人很少。但主持會議的鐵良還是強調了嚴格保密。事后,鐵良向攝政王載灃報告了陸軍部的計劃,獲得了載灃的批準。

  現在,載灃已經是滿清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了,皇帝還是一個三歲的孩子,屁事不懂,上面少了太后的羈絆,雖然有個地位尊貴的隆裕太后坐在那里,但隆裕太后無論是威望還是手段,都無法與慈禧相比。

  載灃甚至沒有將陸軍部的計劃拿到軍機處討論,便全盤照準了這份計劃。

  于是,陸軍部發出命令,一方面啟動直隸會操,另一方面,召張彪及黎元洪回京做面對面的布置。同時被召回的,還有在山東苦熬日子的良弼。

  在這場規模巨大的軍事籌劃中,鐵良沒有動用江蘇第九鎮,其原因是鐵良認為該鎮官兵,特別是下級軍官受排滿思想侵蝕嚴重,不太可靠。(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