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0年初,龍謙便指示已經出任國防部長的王明遠牽頭研究制定軍銜制。
這個機構設在了國防部宣傳局,就叫軍銜設計小組。以王明遠為正,司徒均為副,起初只有七八個人,后來逐漸擴大為近百人。
到去年年底,王明遠和司徒均領導的軍銜設計小組在收集調研了各銜制資料后,參照德國陸軍拿出了一個方案,共六級十八檔。第一級為元帥級,設計了兩檔,分別為大元帥、元帥;第二級為將官,四檔: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三級為校官,三檔:上校、中校、少校;第四級為尉官,三檔:上尉、中尉、少尉;第五級為士官,四檔:上士、中士、下士;第六級為兵,兩檔:上等兵、列兵。
軍銜制定小組同時拿出了軍銜對應的職務(編制軍銜)與評銜標準,這個很重要,沒有這個就沒法子進行評銜了。
軍銜方案中軍銜嚴格對應了職務。一級上將為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各軍種司令,軍區司令的基本軍銜。上將為副總長、軍種副司令、軍區副司令的基準軍銜,中將對應師長,少將對應副師正旅,上校對應副旅正團,中校對應副團級,上尉對應營級,中尉對應連級,少尉和上士對應排長。中士和下士對應班長。
報告上報龍謙后,劃掉了大元帥一級,顯然這個軍銜是給他留的。除掉他,沒人當得起這個軍銜。但他認為沒這個必要了。
龍謙仔細閱審過方案后批了一段話:軍銜設立要考慮國防軍的現狀和發展,還要考慮與外軍對等來往的基本原則。似應從嚴從簡為宜。
大約在春節前,龍謙召集了方聲遠、洪粵誠、王明遠、司徒均、商鳳春、宋晉國等人開了個會,專題研究了軍銜問題。對于方聲遠堅持設立大元帥的要求,龍謙說。“這個軍銜顯然是留給我的,但不合適。憲法已經規定總統為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授大元帥給總統就重復了。再說,封建制度被我們反掉了。民主共和制度已初步成型。未來的總統未必是軍人出身,為長久計。不要讓后人為難吧。”
于是,大元帥一檔被去掉了。
去掉大元帥后,元帥無疑是國防軍最高軍銜,是軍人的最高榮譽。對于元帥一檔。龍謙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設置元帥是必要的,但標準應從嚴,以維護其神圣性。如果國防軍搞出幾十個元帥,那就不是元帥而是大白菜了。第二是隨著國防軍的發展,軍兵種的日益細分,有沒有必要設置軍種元帥呢?比如陸軍元帥,海軍元帥。炮兵元帥,工程兵元帥……如果這樣,那么無疑還要設共和國元帥了。這令我很困惑。如果設共和國元帥,那樣的話。共和國元帥與大元帥有什么區別呢?另外,他對一級上將的設置也不甚滿意,將來在領徽肩章上的區別也麻煩,如果在上將與元帥間需要過渡的話,還不如直接設置大將軍銜呢。
對于少將之下直接到上校,龍謙認為美軍設準將很有道理,軍銜當然應對應軍職,但也要考慮資歷問題。合理的情況是,每一個職務都應當對應兩個軍銜,比如團長,可以是上校,也可以是中校。龍謙對于設立軍銜的基本思路是低配,因為國防軍放在世界范圍內看還很弱小,自大就可笑了,現在低配軍銜沒有壞處。那么,少將軍銜主要就留給師職了,旅職軍官一些資歷老的授準將挺好,將來與外軍交往,也沾些便宜,對等交往嘛,準將也是將嘛。所以龍謙認為將級還是設為四級好,有了準將,少、中、上三級的含金量相應升高,一級上將或者大將就不必設了。
司徒均贊成龍謙低配軍銜的意見。但王明遠卻認為高配未必不好。目前國防軍還很弱小,滿打滿算也就二十來個師,加上預備役部隊,也就百十萬人的規模。但國土面積決定我們肯定要擴軍,二十幾個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滿足國防需要的。前次唐努烏梁危機,精銳部隊全部調入北方只能勉強應付東北方向,新疆那邊還敞著大口子,這怎么能行呢?軍隊理解總統先顧及經濟發展的戰略,但為了國家根本利益,應提高軍人的待遇,讓優秀青年將從軍視為人生的第一選擇,這才是最關鍵的。軍銜制有益于增加軍人的優越性和自豪感,我認為設立大將軍銜并且高配。
龍謙肯定了王明遠關于提高軍人待遇的意見,“軍銜制實施后,肯定要修訂軍官的待遇,高于政府公務人員是應該的。確定的原則是,正師對應省部長,旅長對應市局長,團長對應縣處長。但稍高于政府首長。明遠也提到了國家經濟還很困難,不宜過高。考慮到軍人的在住房、伙食、服裝上的優惠,我們還要提高傷殘、犧牲軍人的待遇,軍人的實際收入肯定明顯高于地方。我一直認為,體現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地位,我們這套組合拳打出去,軍心不會不穩的。明遠剛才的發言沒有點透一件大事,那就是宣傳問題。總政治部取消了,并入了國防部,要注意大力宣傳建國諸次戰役,平定外蒙以及唐努烏梁海戰役的英雄人物,大力宣傳魯山,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尚武風氣,讓軍隊系統的英雄模范人物成為青年們學習效仿的榜樣。要徹底扭轉自宋代以降社會重文抑武的風氣。這件大事事關國家前途,必須抓緊抓好。在這個前提下,軍銜制的設置評定卻要從低從嚴,要給軍官們留下進步的空間。假如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故,國防軍投身于世界范圍的大戰爭,我們再修改軍銜條例嘛。”
會議結束后,龍謙將會議紀要批轉給師長以上將領以征求他們的意見。封國柱、程二虎、葉延冰、藍心治、胡宗玉、石大壽、吳念、熊勛等將帥均對即將實行的軍銜制感到振奮和期待,認為軍銜制的實行標志著國防軍正規化建設的進步,有益于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對于軍銜等級的設立等技術細節,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不約而同地提出了設立大元帥軍銜的要求。認為該軍銜既是最高軍銜,也是最終軍銜,除了的締造者,無人有資格享有該軍銜。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特定的。一次性的軍銜。
“如果司令不出任大元帥,對全軍的士氣是一個極大的打擊。”胡宗玉這樣寫道。
根據主要將領們的意見。國防部及總參謀部最終確定的軍銜制為六級十七檔,取消了原方案中大元帥與一級上將兩種軍銜,但增加了準將一級。
龍謙回京后的第三天召集了一個主題為軍銜制的高級別會議,除了國防部、總參謀部這兩個軍政軍令系統的主要首腦外。政府、議會、海軍、聯勤總部及衛戍區的主要首腦都參加了,軍銜評定小組的成員自然也參加了會議。王明遠在通報意見征集后,最后通報了軍銜制的設置、評定及授予系列準備工作的完成情況。
設置軍銜序列是最簡單的,評定則復雜的多。解決了序列設定后,王明遠牽頭的工作小組已經拿出了軍銜評定的實施細致,以現有職務為基準,同時參考軍齡和戰功兩個因素。會議的重點是討論評定細則。
在討論開始前。龍謙就實行軍銜制講了話,他在闡述了實施軍銜制的意義后,講了四點意見。
第一,他對軍銜工作小組一年多來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這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你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使得我們可以坐在這里討論確定了。我建議明遠對于參加這項工作的同志們進行專項嘉獎,并給與現金獎勵。”
第二,自己絕不出任大元帥一職,“這個,絕對不要再說了,我知道大部分老戰友的心情,但情況變了,我們即將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廢除終身制是其主要特點,軍隊要適應這個變化。所以,軍銜制中不設大元帥一級了。這個軍銜,我不要,以后也不會有人要了。”
第三,活著的,不授元帥。在座的很多將帥為新中華的誕生立下了大功,注定是要寫入歷史的!西沽對八國聯軍的血戰,白嶺支隊在黑溝臺、沈旦堡的戰功,時俊、延冰指揮的德州戰役,大壽、熊勛、范德平、盛光等人指揮的錦州戰役,封國柱等人指揮的長沙、汀泗戰役,王明遠平定東南,藍心治、吳念向西南及西北的進軍,奠定了全國勝利基礎。而司徒呢,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是優秀的總參謀長啊。還有宋晉國、連樹鵬等后勤戰線的元勛們,一樣是功勛卓著。授他們元帥該不該呢?完全應該,開國元勛嘛。但是,我還是不主張授他們元帥軍銜的,為什么?因為我們奪取政權的勝利其實很渺小,后面的大仗、惡仗還很多!你們要相信,當十年后,二十年三十年后,再回頭看我們現在的功績,其實很渺小,不值一提。元帥軍銜給你們留著,等你們再建大功特別國戰的大功的后授予,那樣更有意義,更令人服氣。但這次還是要授一名元帥的,授給誰?我想你們不會忘記蒙山,不會忘記遙遠荒涼的唐努烏梁海,我應為,元帥軍銜應當追授給他。”
魯山!王明遠,寧時俊及程二虎的眼睛濕潤了,尤其是封國柱這個曾長時間擔任魯山副手的人,立即被濃烈的懷舊情緒所籠罩。魯山的戰功,才華以及對龍謙的忠誠都應列諸將之首,可惜天妒英才,在開國大典的同日陣亡于蒙古高原了。
“魯將軍山歿于國戰,授予元帥的理應是他。”司徒均站起來道,“我不能與魯將軍比,也不能與明遠諸位將軍比,元帥一職我擔不起,便是上將也高了。”
“司徒總長的話我同意一半。”寧時俊道,“我們誰都不能跟魯山比,司令考慮的很周到。但司徒總長不僅協助司令指揮全軍有大功,在創立軍校和軍隊正規化上也有大功。授予上將軍銜是必須的。如果總參謀長這個軍隊大腦都不授上將,其他人也沒幾個有資格接受此軍銜了。”
“好好,”方聲遠笑道。“兩位將軍的話很是。但是有一條,不少軍隊的高級將領出任政府要職,他們授不授軍銜呢?”
“這就是我要強調的第四點。凡是離開軍隊的,一律不授軍銜。”龍謙神情凝重。“比如鄧清華。他是老資格了。在蒙山就是參謀處主要負責人之一,在東北協助魯山打仗有戰功。但是現在他不干軍隊了,就不評。誰也不敢預料以后,如果清華有朝一日回到軍隊,還是要給相應的軍銜的。唐朝初期大臣都是出將入相。文武皆備,所以才有盛唐朝氣蓬勃的氣象,我們為何不能學一學古人?我一直強調軍隊的高級將領要加強學習,不僅學軍事,更要學經濟民政嘛。”龍謙講道。
“總統,”洪粵誠站起來說,“北洋系不少將領投誠后擔任軍隊要職。論戰功他們怎么跟諸將比?如果按照國防部制定的軍銜條例,他們跟同級將帥授予一樣的軍銜,會不會有不好的效果?”
龍謙看了看低下頭的宋教仁,“這個不需要爭論了。就按國防部的意見辦。我們不能回頭去追究過去。換一種思路,假如北洋系不投誠,就那么打下去,要死多少人?損傷國家的多少元氣?這就是功勞嘛。要理直氣壯地宣傳這點。”龍謙想了想,“就是建國后,他們也是有功的,馮華甫在東北積極備戰練兵,曹仲珊在四川剿匪,都做的很好。曹錕寫信給我,愿意帶兵入藏,氣勢很壯,精神可嘉!這就是資格嘛。”
評議會斷斷續續開了兩天半,主要研究了高級軍官的軍銜問題。決定授予王明遠、封國柱、司徒均、方時俊、葉延冰、石大壽六人上將軍銜。宋晉國、藍心治、胡宗玉、吳念、范德平、熊勛、程二虎、張作霖、馮國璋、曹錕、黎元洪、商鳳春、張玉林、遲春先十四人中將軍銜。
這就是開國授銜的一帥、六上將、十四中將。
再往下如杜三立、蔣存先、韓子英、瞿鴻翔、黃錦輝、貢開辰、張振明、蔣方震、張孝準、丁小富、閻樹林、侯招弟、蔡鍔、田書榜、梁華達、高虎子、郭海昌、薛曉才、李準、梁俊山、晉瑞功等21名師級軍官獲得少將軍銜。盧廣達、程建國、段興茂、閻進東、曲致庸、古小林、柴守業、王耀、馮如、孫武等45名旅級軍官獲得準將軍銜。
鄧清華、連樹鵬等因進入政府系統,一律沒有授予軍銜。范德平因為兼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官,令人羨慕地獲得了中將軍銜。田書榜是軍情局局長,因為軍情局隸屬于總參,所以獲得了軍銜。而江云、王之峰等有資格獲得軍銜的情報系高級軍官因為離開了軍隊系統進入警政系統,將來只能被授予警銜了。
全軍準將以上高級軍官共計86人。參考國防軍已有和潛在的規模,軍銜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但其中海軍及尚未成型的空軍將領極少,是國防軍不可忽視的弱點。就此,龍謙對因授銜而陸續抵京的高級將領們說,“今后要大力加強海軍及空軍的建設,一部分人要改行!不能只搞陸軍了。就是陸軍內部,炮兵、工程兵、通信兵、聯勤系統等特殊軍種的建設也要加強。另外就是軍事院校工作,也要加強。這次授予蔣方震少將軍銜還有人不服氣,說他根本不夠格。你們去保定士官學校看一看就服氣了。我覺得蔣校長的軍銜是低了而不是高了。另外如梁俊山,是我軍通訊系統的創始人之一,現在大家都感到通信問題的重要了,梁俊山授少將不應該嗎?還有馮如博士,為航空兵及航空教育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客觀地講,我們與列強比,海軍不值一提,陸軍也是個小孩子,但空軍卻是走在前面的!我們已經建立了三所航空工廠和兩所航空學校,擁有四十多架飛機了!世界范圍內軍隊如我們這樣重視航空的還不多,將來會證明航空在軍事領域的戰略意義的!”
至三月底,全軍的評銜工作全部結束,授銜工作正式展開。四月一日,在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總統龍謙授予王明遠等六人上將軍銜。總理方聲遠授予宋晉國等十四人中將軍銜。秋瑾的新聞出版總署以及國防部宣傳局精心組織了授銜儀式的攝影照相及宣傳工作,為后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連續數日,《國防報》、《中華報》等主流媒體大幅度報道了授銜工作,對獲得中將軍銜以上的高級軍官做了詳細報道并采訪了到京的全部高級軍官。為他們做了專題報道。盛贊他們為建立和壯大軍隊、抗擊外侮方面建立的卓越功勛。
專門為準將以上高級軍官訂制的軍禮服受到社會特別是青年們的熱捧。海藍色呢子面料,挺括的式樣佩上金光燦燦的肩章、領花以及掛在左胸顯示軍齡資格的勛歷牌顯得極為威武莊嚴。國防部宣傳局設計的軍銜標志有兩種。一種是禮服性質的,另一種是作戰訓練服。禮服軍銜用肩章區分,將軍級的肩章以綴有金色的國徽和金星,準將為一顆星。少將兩顆星,中將三顆星,上將為四顆星。作訓服的軍銜則標在領章上,取消了硬板式肩章。另外,軍銜也區分了軍種,禮服在領花上區分,用槍支、小炮、斧頭等造型區分步兵、炮兵、工程兵等不同軍種。作訓服在袖口飾線上用顏色予以區分。紅色為步兵,黑色為水兵,黃色為炮兵、藍色為航空兵、咖啡色為騎兵、綠色為后勤兵、橙色為通信兵、灰色為工程兵……軍銜制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青年學生的參軍熱,據統計。當年報考各類軍校的人數翻了兩番之多。
少將以下軍官的授銜工作由國防部組織進行。參加懷仁堂授銜的中將以上高級軍官缺席四人:上將石大壽主持東北軍務請假未至,中將藍心治、曹錕、吳念因軍務緊張請了假,藍心治與曹錕在謀劃向西藏的進軍,吳念因新疆局勢不穩,均未出席極具意義的授銜儀式,引為終身遺憾。
龍謙帶王明遠、商鳳春親自將元帥證書及軍服(含肩章、領花)送至魯山遺屬李文秀家中。
魯山犧牲后,根據龍謙的安排,李文秀攜獨子魯大勇回到了北京,李文秀及魯山的母親(其父已過世)被安排住進西苑,魯大勇也被安排進入小學念書,跟龍謙長子龍振華編在一班。
龍謙對李文秀說,“這是魯山應當獲得的榮譽。他雖然犧牲了,但他永遠是國防軍的元帥,軍史上永遠有他的地位。這些東西你保存好,傳給后人,讓他們永遠記住祖先的榮光。”
魯山身后極具哀榮沖淡了李文秀的悲傷,她很感謝龍謙及丈夫生前戰友們的關懷,“魯山跟對了人。如果不是跟了司令,他哪有今天的風光?”
“不。榮譽是魯山自己打拼得來的。魯山陣亡于唐努烏梁海對于國家,對于我們這支年輕的國防軍都是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他的犧牲,我有責任,他的部下有責任,他自己也有責任。我們的高級將領還不完全適應時代的變化,身先士卒是應該的,應當提倡這種精神,而不是錯誤的做法!范德平嚴厲處分了相關責任人員,我認為是對的!那個石年奎本來是可以授準將的,但只授了上校,就因為他對魯山的陣亡富有嚴重的責任!這種事情以后再不能發生了!文秀啊,生活上,國家和軍隊會幫助你的,帶好大勇,讓他成為有用之人,將來接他老子的班!”
授銜的背后是對軍隊系統功勞的肯定和褒揚。1911年全軍大授銜留給了后世研究史的人們無盡的話題。不僅研究他們的軍銜,而且排名前后也成為了專門研究的課題。一些人明顯低授了,身為總聯勤部長的宋晉國本來是有資格獲得上將軍銜的,最初的評定也是準備授予這位后勤體系奠基人為上將的。但本人認為自己不過是做了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堅辭上將不就,結果被低授中將(排名中將第一)。授予少將軍銜的杜三立時任第1師師長,以第1師在全軍的地位以及他的職務資歷,授予中將是完全可以的。畢竟同為師長的曹錕、馮國璋、張作霖、黎元洪等“降將”還授予了中將嘛。但杜三立只被授予了少將(排名第一)。有人說是杜三立在西北殺人太多,中樞顧忌西北各民族的情緒才低授了他軍銜。為此杜三立很是不滿,揚言不戴軍銜。
宋晉國讓銜之舉受到龍謙的高度稱贊。認為在高官顯祿面前最見人性。宋部長就是全軍的一面鏡子,認為自己的軍銜授低了的,那些因為授銜而鬧情緒的,哭鼻子的,去和宋部長比一比,不覺得丟人嗎?杜三立當然受到了龍謙的嚴厲批評,他讓西北軍區司令官吳念轉告杜三立,不戴可以,連軍裝也給我脫掉!
現行軍官軍銜設下列三等十級:
1,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軍官軍銜依照下列規定區分:
1,軍事、政治、后勤軍官:
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軍、空軍軍官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
2,專業技術軍官:
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在軍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政治、后勤軍官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上將;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正大軍區職包括總參副總長,總政副主任,總后總裝主任政委,大軍區海軍空軍二炮司令政委,國防大學校長政委,軍事科學院院長政委)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專業技術軍官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中將至少校;
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大校至上尉;
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中校至少尉。
上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編制軍銜;正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的輔助軍銜中將:副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正軍職的輔助軍銜少將:正軍職、副軍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正師職的輔助軍銜大校:正師職的主要軍銜;副軍職、副師職的輔助軍銜上校:副師職、正團職的主要軍銜中校:副團職的主要軍銜;正團職、正營職的輔助軍銜少校:正營職的主要軍銜;副團職、副營職的輔助軍銜上尉:副營職、正連職的主要軍銜;副連職的輔助軍銜中尉:副連職的主要軍銜;正連職、排職的輔助軍銜少尉:排職的主要軍銜 現行士兵軍銜按兵役性質分為:
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2,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軍銜按等級分為:
1,高級士官:六級士官、五級士官;
2,中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
3,初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軍、空軍士兵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二字。
兵:服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初級士官:義務兵服現役期滿,被批準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級士官軍銜;第一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二期服現役的一級士官,晉升為二級士官軍銜;
中級士官:第二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三期服現役的二級士官,晉升為三級士官軍銜;第三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四期服現役的三級士官,晉升為四級士官軍銜;
高級士官:第四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五期服現役的四級士官,晉升為五級士官軍銜;第五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六期服現役的五級士官,晉升為六級士官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