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十九回 司徒巧使離間計 法師救美斬董卓(12

  南燁無意入朝為官,又不愿此時得罪王允、呂布,于是出班行禮道:“臣多謝陛下隆恩!此次能順利誅殺奸臣董卓,全賴王司徒妙計,呂將軍神勇,我只是恰逢其會刺董卓一刀而已。若論功勞與百余圍殺董卓的殿前武士無異。陛下如何賞賜武士,便如何賞我就是。”

  群臣見南燁殺死董卓卻毫不居功,都暗贊其高風亮節。王允、呂布聽南燁將功力都歸于自己身上也好受了不少,臉上露出了笑容,同時用熱切的目光望向劉協。

  獻帝劉協對呂布還是有些害怕,畢竟今天以前呂布都是董卓一黨。便看著王允道:“王司徒、呂將軍和法師皆有蓋世之功,朕當如何封賞?”

  王允知道劉協年幼,而且一登基就做了董卓的傀儡,根本決定不了什么大事。朝中之事以前都是董卓做主,劉協只管點頭答應就是。此時封賞功臣,劉協也沒有主意,只能問南燁和王允想要什么官。這讓王允心中不禁感到有些悲傷。

  董卓未除之前,王允、呂布、南燁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如今董卓一死,強敵一除,王允可就有了別的心思了。南燁這次是領兵前來討董,如今董卓一死,南燁若是領兵進京,立刻就能成為第二個董卓。而且南燁比起董卓可厲害多了,不但術法神奇而且百戰百勝深得民心,就連皇帝都對他親近有加。讓南燁入朝為官必然威脅到王允自己的地位,可不封賞又說不過去,王允還要好好斟酌一番,便道:“為國討賊乃是臣等本分,不敢邀功請賞。”

  劉協年幼不假,可也當了些日子傀儡皇帝,自然能分辯出朝臣哪些話可以當真,哪些話不能當真。剛才南燁就算不居功也要了和殿前武士同等的封賞,算是給了劉協一個解決方案,這就是真心話。而王允一句不敢邀功請賞,等于是將皮球踢了回來,劉協絕不能真的不賞。他見王允不好意思開口請賞便道:“司徒有功當賞,諸位愛卿且議一議此事。”

  南燁雖說名聲不錯,可是一直沒有在朝為官,無人為他說話。呂布本是董卓一黨,董卓一除黨羽皆散,自然也無人為呂布說話。此時朝中百官基本都與王允一心,商議片刻之后決定讓王允錄尚書事,總領朝政。呂布任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南燁加封安南將軍兼領交州牧。

  從這個封賞就能看出來,王允、呂布不但加了官還得了實際的權利好處,而南燁除了多一個安南將軍的頭銜之外,一切照舊。不過南燁并不在乎,此時他心中惦念的只有貂蟬,此行有這一個收獲南燁就知足了。至于官爵之類的對南燁來說也沒什么用處,真打起仗來還是實力最重要。皇帝大不大?沒實力照樣被董卓欺負。

  封賞群臣之后,王允命人將董卓尸首棄市,不得收斂。董卓肥胖,看尸軍士以火捻置其臍中點起天燈,膏脂流淌滿地。過往百姓見狀無不拍手稱快,還有大膽百姓上前踐踏其尸,可見董卓已然被百姓怨恨到了極致。王允又命呂布同皇甫嵩整兵五萬至郿塢抄沒董卓家產、人口。

  卻說李肅去捉拿李儒,到了府中卻不見李儒蹤影,問遍下人方知李儒早已離府。李肅遍尋不到只好回報王允。

  李儒原本抱病在家,董卓受禪之事皆是王允一手操辦,自然無人告知李儒。直到董卓清晨入宮之時,李儒聽見街上喧鬧才問起下人出了何事?當他聽說董卓進宮接受禪讓,腦子里“嗡”的一聲響,再也顧不得病痛,牽起被子從床上坐了起來。

  李儒曾一手協助董卓廢立少帝,又將少帝鴆殺。他最清楚這皇權是多么令人貪戀。李儒可不信在無人逼迫的情況之下,獻帝劉協會主動提出禪讓。那么又是誰逼迫了劉協呢?呂布有勇無謀根本不可能,李傕、郭汜在守潼關,自己抱病在家,如此算來心腹之人沒有一個在朝中。

  劉協禪讓之事若非自己人逼迫,那就只能是政敵之計了。李儒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強忍著頭痛,立刻命人備馬準備前去阻攔董卓。可他還沒走到宮門,就見董卓適才率領的親衛軍在城中四散奔逃。

  李儒只覺得眼前一暗,差點一頭從馬上摔下去。他心中清楚大勢已去,還是逃命要緊。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去郿塢,二是往潼關。郿塢有險可守,潼關有兵可求,兩地皆是有利有弊。李儒琢磨片刻便拍馬直奔潼關。

  李傕、郭汜等將日夜駐守潼關。南燁初來時還日日叫陣,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卻不再叫陣了,只是在關前扎營,整日訓練士卒,也不知作何打算。

  李、郭二人都清楚南燁本事,就算無人叫陣他們在關中也片刻不敢松懈,亦不敢出關偷營,生怕是南燁誘敵之計。雙方就這么僵持至今,直到李儒飛馬而來。

  “幾位將軍大事不好!呂布與朝臣合謀反叛太師。如今太師兇多吉少。你等速引兵去郿塢救……”李儒一路上基本想清了前因后果,只是不知呂布與何人同謀,而他的計策便是以潼關之兵守郿塢之險,可他還沒說完便覺得眼前一黑,一頭栽下馬來。

  李傕、郭汜等人怎能不認識李儒?見他氣喘吁吁沒把話說完便跌下馬來都大吃一驚。張濟、樊稠忙上前扶住李儒,將他抬下馬來。張濟摸了摸李儒額頭和身上對李傕道:“文優先生額頭滾燙渾身是汗,恐怕是受了風寒又一路馳來報信支持不住昏死過去。”

  李傕問郭汜道:“如今我等該如何是好?”

  郭汜道:“潼關軍糧皆從長安運送,關中糧草不足一月,若呂布、南燁內外夾攻旦夕可破。依我之見不如按文優之言退守郿塢,塢中屯糧足夠十年之用,其城堅固不下于長安,待與董旻、牛輔合兵一處再做打算。”

  李傕點頭道:“如今也只有如此!”

二人定計之后只留少  人馬在關頭遍插旌旗迷惑關下南燁軍兵,五萬大軍離開關城奔郿塢而去。

  關下徐晃、典韋等人自從南燁離去之后便日夜打探關中消息,時間越長他們就越是坐立不安。一方面是南燁入關之后音信全無不知安危如何,二是聚集的百姓越來越多。按照萬人一送的原則,徐晃已然送走了十批百姓,護送這十萬百姓的軍士也用了萬人。三萬人的大軍如今只剩下兩萬,若再等下去徐晃都怕無兵可用了。

  李傕、郭汜一撤兵,徐晃便看出了端倪。雖說李傕命人在關上遍插繡旗迷惑徐晃,不過五萬大軍若是急于趕路,那掀起的征塵可不一般,便是在關外也可見到關內忽然揚塵滿天。

  徐晃熟讀兵書戰策,自然知道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道理。若是關上不插旗幟,徐晃見到征塵還會考慮一下是不是李傕等人的誘敵之計,可是一見關上繡旗飄飄,徐晃就判斷出李傕、郭汜等人定然因為有事撤兵,留下虛兵守關。

  南燁臨行曾言,有可能盜出虎符令箭,假傳軍令,命李傕、郭汜退兵。徐晃見狀便以為南燁得手,指揮士卒立刻攻城。

  這些士卒自從離了交州還一仗未打,就被擋在了潼關之下,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如今徐晃一聲令下,士卒皆悍不畏死向城頭殺去。典韋、周倉擔憂南燁,率先沖上城頭,四支雙戟上下翻飛,一下子便砍死了十余守關士卒。

  留守潼關的士卒還不到千人,只是為了虛張聲勢而已,哪里禁得起這般沖殺?典韋、周倉統領的法師親衛就能將關中士卒掃平,何況還有張白騎的黃巾天兵和高順的陷陣營。潼關瞬間便被攻破。

  徐晃破關之后分兵五千助張白騎和張燕守關,命他們在關中收攏輜重、降卒,并將關外百姓接進關來。徐晃則帶領典韋、趙云等人引兵一萬五千殺奔郿塢。

  臨行之時徐晃見李傕、郭汜走得匆忙,很多旗幟、鎧甲、軍械等物資皆留在關中,便靈機一動,命趙云統領的騎兵換上西涼鐵騎裝束,高順的陷陣營則換上守關西涼兵的裝束,又取了很多董卓旗幟在手,這才啟程。

  徐晃破關神速不假,可是也用了些工夫,再加上換裝的時間,與李傕、郭汜的人馬可就拉開了距離。

李傕、郭汜心急救援郿塢,也顧不上身后有無追兵,一路急行軍直撲郿塢而去。五萬大軍行至半路,就見前方塵土遮天,也有一路人馬約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