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十二回 劉表身死失荊州 曹劉孫南戰赤壁(17

  南燁、劉備等人到了江夏,諸葛亮卻沒有馬上起行,似乎是在等什么人。雖說諸葛亮沒有本事算準魯肅要來,可是他卻能掐算到東吳使者一定會渡江打探曹兵虛實,而最了解曹軍實力的,莫過于和曹操打了幾仗的劉備了。

  在江夏的一間密室當中,劉備、諸葛亮正在密談,只聽劉備道:“國師令我等聯合江東共抗曹操,使南北相爭從中取利。可江東不乏智士,必有遠謀,豈會令我等如愿?”

  諸葛亮道:“曹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豈能不畏?便明知是計也不會將我等推向曹操一邊。亮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說得南北兩軍互相吞并。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等乘勢取江南可也。”

  劉備聞言喜道:“先生此論甚高!只是攻取江南有失仁義,最好還是戰勝曹操。”

  諸葛亮道:“主公放心,此戰曹操十有要敗,只是荊州之地卻不一定能被我等所得。”

  劉備奇道:“這又是為何?”

  諸葛亮皺眉道:“亮早聽聞光華國師百戰百勝,如今國師助我等攻曹,恐怕曹軍必敗。我所憂者并非此戰勝負,而是光華國師是否有吞并荊州之心。”

  劉備猶豫道:“國師一向不與諸侯爭鋒,荊南四郡太守若不投國師,國師也不會攻打荊州,又豈有吞并荊州之意?”

  諸葛亮搖頭道:“國師絕非主公所想的那么簡單。若非早有準備,交州兵馬豈能迅速入主四郡?國師又豈能趕來協助主公?不費一兵一卒盡得荊襄九郡,恐怕國師才是最后的勝者。”

  劉備聞言驚訝道:“若真如此,我等又該如何?”他知道在諸葛亮的計劃中只有先得到荊州才能得到益州而后成三分鼎立之勢,如果這第一步都做不到,劉備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機會成就大業。

  諸葛亮道:“主公不必憂心!事情或許未必如我所想。不論如何此時國師與我等相善,待我此去江東試探國師一番再做定奪。”

  次日有人來報劉備,江東孫權差魯肅來吊喪,船已到岸。諸葛亮聞言問劉琦道:“孫策亡時,襄陽可曾遣人去吊喪?”

  劉琦搖頭道:“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仇,豈有吊唁之理?”

  諸葛亮道:“如此說來魯肅此行非為吊喪,乃探聽軍情也。我等要聯合抗曹還要落在此人身上。稍后魯肅若問曹操動靜,主公和公子只推不知,若要再問時,主公可令他來問我。”

  劉備問道:“是否請國師前來相見?”

  諸葛亮想了想道:“主公可遣人去相請,來與不來全憑國師定奪。”

  三人商議完畢便遣人迎接魯肅。魯肅入城吊喪祭拜奉上禮物,劉琦便請魯肅來與劉備相見。魯肅道:“久聞皇叔大名,無緣拜會。今幸得見,實為欣慰。近聞皇叔與曹操會戰,必知曹軍虛實,敢問操軍約有多少人馬?”

  劉備聽魯肅果然探聽曹軍虛實便道:“說來慚愧。我兵微將寡,一聞曹軍將至便走,竟不知曹兵虛實。”

  魯肅也不好糊弄,對于兩軍交戰情形江東細作都打探到一些,劉備又豈能不知?于是魯肅追問道:“我聽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又如何不知虛實?”

  劉備見魯肅有備而來,便推脫道:“子敬先生可問孔明,便知詳情。”

  魯肅來打探虛實也不拘于問誰,于是道:“孔明何在?愿求一見。”

  劉備聞言便令諸葛亮前來與魯肅相見。二人禮畢,魯肅道:“久慕先生才德未能拜會,今幸相遇卻是在大軍壓境,生死存亡之時。不知先生應對曹軍可有高見?”

  諸葛亮搖著羽扇道:“曹操奸計,我已盡知,只恨力不能敵,故且避之。可惜!可惜!”

  魯肅聽諸葛亮說有計無兵心中一喜,面上卻不表現,而是道:“趨避一時絕非長久之計,曹操若攻江夏,皇叔還要避往何處?”

  諸葛亮道:“我主與交州光華國師有舊,欲往投之。”

  魯肅還打算拉上劉備、劉琦打曹操呢,一聽劉備要去投南燁,當時急道:“國師一向不與諸侯爭鋒,又與曹操相識已久,豈會因護佑皇叔冒犯朝廷?”

  魯肅話音剛落,便有一個聲音從門口傳來道:“我與曹孟德雖然相識,可與玄德公更為交厚。如今曹孟德挾持天子早已不復當年英雄本色更不能代表朝廷,我自然會保玄德公安然無恙。”

  眾人聞言往門口看去,便見南燁正站在門前,笑瞇瞇的望著魯肅。魯肅一聽南燁之言便嚇了一跳,結巴道:“閣下莫非便是光華國師?”

  南燁進門道:“正是!”說完便施放技能對準魯肅存星、取星。

  將星錄: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東漢末年杰出戰略家、外交家。魯肅幼年喪父,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赤壁之戰時力主聯劉抗曹取得勝利,周瑜逝世后,魯肅繼任為大都督,終年46歲。智力96,政治95。

  魯肅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南燁會在此處,假如真讓南燁將劉備挖走,他聯合劉備抗曹的計劃也就落空了。不過魯肅的智商也不容小覷,想到南燁之前從未與諸侯爭鋒,他便有了一絲希望,問道:“國師到此可是為了與皇叔聯合攻曹?”

  南燁搖頭道:“我此來非是為了與曹孟德爭荊州,只是為了救援玄德公而已。玄德公若投我,我當保其平安。曹孟德不來便罷,若來相攻,我也只能被迫迎敵了。”

  魯肅聞言眼前一亮,南燁不想主動與曹操交鋒正是他的機會,于是對劉備、劉琦道:“國師雖可保皇叔平安,卻難保荊州之地。我家孫將軍虎踞江東,兵精糧足,又極敬賢禮士。依我之計皇叔可遣心腹往結東吳與我家將軍共結盟好,抗擊曹軍。如此即可保皇叔平安,又可保荊州之地,豈不兩全其美?”

  諸葛亮知道南燁突然出現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談判增加籌碼,對著南燁微微一笑表示感激。既然魯肅此時急著結盟,諸葛亮反而不急了。慢悠悠的說道:“皇叔與孫將軍并無舊交反而與國師更為交好。前往江東虛費說辭不如與國師結盟。”

  魯肅聞言急道:“我家將軍雖與皇叔無舊,可先主卻曾與皇叔結盟共抗黃巾、董卓。我愿引薦孔明先生同見孫將軍共議大事。”

  魯肅對孔明說完又對南燁道:“曹操野心甚大,國師雖不愿起兵與之爭鋒,曹操卻未必不會揮軍南下。有道是唇亡齒寒,國師與我江東一向交厚,懇請國師與我等一道,共抗曹軍。”

  南燁對魯肅的印象一直是個老好人,沒想到他的言辭竟如此犀利。看來魯肅能繼任周瑜之位也不是沒有道理,對于大局的把握,魯肅絕不在諸葛亮之下,瞬間就想到了拉攏南燁抗曹。

  諸葛亮聽完魯肅之言看向南燁道:“不知國師以為子敬所言如何?”

  南燁原本是來打醬油的,沒想到諸葛亮卻把自己頂在前面當槍使,偏偏他又不能破壞孫劉聯盟,只能道:“子敬所言極是!大敵當前,我等理應團結協作。只是我與諸侯有約互不攻伐,這才換得各地鏢局、錢莊平安。因此曹操不來伐我,我也無法出兵,此次只能暗中相助,還請玄德公和子敬諒解。”

  劉備和魯肅都知道震遠鏢局和錢莊遍布大漢,曹操占有八州之地,治下的鏢局、錢莊不計其數。鏢局里的鏢師相當于南燁的人力資源,而錢莊里的金銀則是南燁的經濟資源,一旦南燁首先與曹操為敵,曹操就可能封閉鏢局、洗劫錢莊讓南燁人財兩空,南燁對曹操有所顧忌也就理所當然了。

  魯肅的為人還是有仗義豪爽的一面,他明白南燁苦衷自然不會逼迫南燁出兵,而是說道:“國師大道通神,可勝曹操百萬雄兵。國師能暗中相助我已不勝感激,不敢再有所求。”

  南燁、劉備、孫權聯合抗曹的意向基本達成之后,細節就要到江東去商議了。劉備遣諸葛亮隨魯肅過江,南燁則帶著龐統、典韋、周倉三人隨行,諸葛瑾、馬超、張白騎、馬云騄、花蓓和眾親衛則留下助劉備守城。這次去江東是為了合作并非打仗,南燁也就不用帶太多人馬在身邊。

  諸葛亮、南燁辭別劉備之后,便與魯肅登舟往柴桑郡來。眾人坐于倉中,魯肅看了看諸葛亮和龐統又看了看南燁出言道:“不瞞國師與二位先生,曹操已然下書與我家將軍勸降,欲要會獵荊州攻打皇叔。我雖知此乃曹操離間之計,卻也有江東諸公因曹操勢大贊同聯曹攻劉。諸位見了孫將軍,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將廣。”

  南燁知道魯肅是怕江東諸將得知曹操勢大怯戰,還知道諸葛亮會舌戰群儒說服他們聯合抗曹。因此笑道:“子敬不必憂心,孔明先生自有對答之語,我閉口不言便是。”

  諸葛亮聞聽此言驚訝的看了一眼南燁,魯肅則向著諸葛亮點了點頭道:“那便有勞孔明先生了。”

  眾人到了柴桑下船,魯肅先將南燁、諸葛亮安頓在館驛中暫歇,自己去見孫權。此時孫權正在與眾將議事,魯肅還沒進門,便聽堂上亂亂哄哄,好像在吵架一樣。魯肅不用聽也知道他們又在為是戰是和爭吵不休,不由搖了搖頭。

  孫權連日來被一群文武吵得頭暈腦脹,忽聽士卒來報魯肅回還當時大喜道:“子敬已從江夏返回,你等且先商議,我去聽聽子敬之語。”說罷起身便行。

  一群文武見孫權走了都是一愣,他們吵來吵去無非是要得到孫權的認可,此時主公都走了還有什么可吵的?只見眾人不約而同的住了口,該休息休息,該喝水喝水,為下一輪爭吵做準備。

  孫權一見魯肅便問道:“子敬往江夏,可探明虛實如何?”

  魯肅道:“我已知其大略,正要稟報主公。怎么我走了多日,眾將還在爭論是戰是和?”

  孫權聞言苦笑道:“曹操檄文一到,眾人便爭論不休。武將力主誓死一戰,文臣則是主和居多,其中以張子布為首。子敬也該知道,那些武將辯才本就不如眾謀臣,公瑾又未回還,倒是讓主和之人占了上風。”

  魯肅聞言急道:“不知主公尊意如何?”

  孫權道:“原本我是想與曹操決戰,可眾謀臣所言未必沒有道理,此時卻有些猶豫。”

  魯肅這下更急道:“張昭等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

  孫權奇道:“這是為何?”

  魯肅道:“若我等降操,做官可為州郡太守,不愿為官也可回鄉隱居。將軍降操,又當如何?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整日在曹操監管之下,便是歸隱都不可得,豈得南面稱孤?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

  孫權聞言嘆道:“諸人議論失我所望。子敬之言,正與我意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但曹操先得袁紹之眾,近又得荊州之兵,恐勢大難以抵敵。”

  魯肅聽孫權愿戰便笑道:“將軍勿憂!此戰我等勝矣!”

  孫權問道:“子敬何出此言?”

  魯肅道:“肅至江夏,除劉皇叔之外還見了一人,此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有此人在,曹操必敗。”

  孫權奇道:“世間還有此等人物?不知子敬所言何人?”

  魯肅道:“正是光華國師!”

  孫權真沒想到南燁在劉備處,當時大喜道:“如此說來國師愿出兵抗曹?若真如此,大事成矣!”

  魯肅雖然不想打擊孫權的積極性,可是卻不得不說明南燁來意。于是便一五一十將南燁不能出兵之事說了一遍。最后勸孫權道:“國師不出兵馬未必沒有好處。若國師出兵,荊州之地必被其所得,主公取勝雖易,得利卻小。國師無法出兵,主公取勝雖難,得利卻大。”

  孫權也知道魯肅說的道理,南燁已經得了荊南四郡,假如出兵占領荊北肯定比自己方便。不過孫權擔心的是南燁不出兵的話是否能勝曹操,于是皺眉道:“國師若不出兵馬此戰便與我等結盟又有何用?”

  魯肅道:“國師大道通神,有未卜先知的妙術。徐揚之戰時我軍弱而袁術強,國師卻助我等取勝。官渡之戰時袁紹強而曹操弱,國師又是助弱勝強。如今曹軍強而我軍弱,法師卻助我等,主公以為勝負如何?”

  孫權想了想道:“子敬是說國師料定我等此戰必勝?”

  魯肅點頭道:“此其一也,其二是國師向來助有道而伐無道。國師在我方,大義民心便在我方,此戰豈能不勝?”

  孫權點頭笑道:“子敬之言果然在理!國師現在何處?我這便前去拜望。”

  魯肅道:“國師與皇叔帳下孔明先生皆在館驛中安歇。今日天晚,主公可先下請柬,明日大殿相見。”

  孫權道:“如此也好!讓國師與孔明也見見我江東英俊,然后正好升堂議事。”說罷便寫了請帖命魯肅送去。

  次日天明魯肅引著南燁、諸葛亮、龐統來見孫權。因為有南燁在,孫權也不敢怠慢,引著一班文武峨冠博帶,整衣端坐。眾人見禮之后紛紛落座,再次探討起結盟抗曹之事。因為南燁的出現,江東諸將對于戰勝曹操多了一分信心,對諸葛亮也少了一分責難。舌戰群儒之事并未發生,議論焦點主要集中在如何戰勝曹操上。

  孫權問諸葛亮道:“足下在新野,輔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必知彼軍虛實。不知曹兵共有多少?”

  諸葛亮深知請將不如激將,于是不說少而言多道:“馬步水軍,約有一百余萬。”

  孫權與眾將聞言皆是一驚,魯肅更是頻頻目視諸葛亮讓他說話小心。孫權也聽說曹操有百萬之眾,卻不知真假,便問道:“曹操自稱雄兵百萬莫非是真?”

  諸葛亮掐指算道:“曹操原有青州軍二三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三四十萬,西涼一戰得兵一二十萬,今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再加曹操新募之兵足有百萬之眾。”

  孫權驚問道:“曹操部下戰將,又有多少?”

  諸葛亮道:“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不止一二千人。”

  孫權道:“曹軍如此勢大,我等如何能敵?”

  諸葛亮道:“將軍敢戰,我便有計可敵,將軍若不敢戰,便是有千般妙計也是也是無用。我且問將軍是否敢戰?”

  孫權勃然變色道:“劉豫州兵微將寡尚且敢戰,我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豈不敢戰?”

  諸葛亮見激起孫權血性便道:“曹操雖有百萬之眾卻遠來疲憊,為追我主劉豫州輕騎日行三百里,此乃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歸附乃是迫于曹操勢大,并非本心,因此并不足懼。江東兵精糧足,劉豫州與公子劉琦亦有精兵數萬,再有國師相助,協力同心,必破曹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