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十二回 劉表身死失荊州 曹劉孫南戰赤壁(31

  韓當、程普在出兵之時便知道周瑜的戰略意圖是示敵以弱。他們二人也都做好了戰敗而回的準備,可是誰也沒想到曹軍竟然強悍如斯。面對連鎖大船,江東士卒竟然難傷曹操一兵一將,這讓韓當、程普多少有些接受不了,才特意向周瑜請罪。

  二將見周瑜并不怪罪反而面帶微笑似乎胸有成竹心中有些納悶。韓當問道:“江北戰船高大難敵,曹操又多奸計,當以何計破之?”

  周瑜聞言笑道:“我已有計,你等不必擔憂。”

  韓當、程普聽周瑜已有妙計,心中稍寬。此時忽然一陣狂風大作,江中波濤拍岸。韓當、程普渾身濕透,被這寒風一吹當時打了個冷顫。程普道:“江邊風大,我等暫且告退。”

  周瑜聽程普提起“風”字,猛然想起件心事,當時大叫一聲仰面就倒。韓當、程普急忙上前扶住,只見周瑜面色鐵青,不省人事。二人這下可著了慌,與眾將一同將周瑜送回營帳,又請醫者施救。

  江東眾將得知周瑜病倒頓時慌了神,紛紛議論道:“江北曹軍百萬虎視眈眈,不料都督如此,倘若曹兵一到如何是好?”

  魯肅深知南燁、諸葛亮、龐統三人智比周瑜,便來見三人問計,同時感慨道:“都督一病乃曹操之福,江東之禍也。”

  諸葛亮笑道:“子敬不必心急。既然國師在此,公瑾之病可醫。”

  南燁自知斗智不是諸葛亮、周瑜的對手,所以盡量不去摻和他們二人爭鋒。可是卻架不住諸葛亮拿他當槍使。此時聽諸葛亮有把事情推到自己頭上,急忙搖頭道:“孔明先生說笑了,公瑾之病還需良醫才是。”

  諸葛亮道:“國師此言差矣,公瑾病在心中,便有良醫也是治標不治本,若要醫其根本,還要國師呼風喚雨的術法才行。”

  南燁知道諸葛亮所指是借東風一事,不過他的技能里可沒這個,便想繼續推辭。魯肅可不知諸葛亮和南燁打什么啞謎,當他聽諸葛亮說南燁可醫治周瑜,便起身行禮求南燁道:“國師若有通神妙術還請施展一二,若能救都督性命實乃國家萬幸。”

  魯肅這一開口,南燁推辭的話便說不出口。他瞪了一眼諸葛亮對魯肅道:“子敬稍等,我與孔明有話說。”說罷命龐統招呼魯肅,自己拉著諸葛亮到了帳外僻靜之處。

  諸葛亮跟著南燁出帳之后便道:“我觀國師神情定然已知公瑾病因。”

  南燁沒好氣道:“公瑾是憂隆冬時節無東南風,難行火攻之策。可是我也沒有呼風喚雨之能,孔明為何言我能醫病?”

  諸葛亮眼中精光一閃道:“國師果然未卜先知。敢問國師隨我過江究竟何意?”

  南燁聞言一愣道:“一是聯絡江東共同抗曹,二是受玄德公所托庇護先生免遭意外。”

  諸葛亮笑道:“既是如此,這東南風還要落在國師身上。一是為抗曹出力,二是令周公瑾不用忌憚于我。”

  南燁沒想到諸葛亮用自己吸引仇恨竟然還理直氣壯。原本南燁的打算只是保護諸葛亮不被周瑜所害,諸葛亮則是更進一步,把招引周瑜嫉妒的事全都推給了南燁,讓他直接頂災,偏偏南燁還無法拒絕。想想諸葛亮確實是在借東風后遭到周瑜追殺,南燁便道:“我若能借來東風自然愿助你一臂之力,可惜我真的沒有呼風喚雨之術。這借東風的事恐怕還要你自己來。”

  諸葛亮聞言笑道:“國師大道通神都無借風之術,我一凡夫俗子更無此大能。不過我久居荊襄深知天時,東風數日便到。我等可安排一番說辭,既能治公瑾心病,又可鼓江東士氣,曹軍定能一戰而平。”說罷將心中之計與南燁說了一遍。

  南燁聽諸葛亮說完才明白他把算準天時說成是借來東風都是為了鼓舞士氣,好讓江東士卒以為得天相助,敢去與曹操大軍拼命。既然諸葛亮有天氣預報的本事,南燁便答應替他做一回借風法事,反正裝神弄鬼正是南燁所長。

  二人商議已定便復入帳,魯肅見二人回來急忙問道:“國師可愿隨我去給都督診病?”

  南燁道:“適才我與孔明先生一番商議,已知公瑾病根所在,這便一同前往探望。”

  魯肅聞言大喜,引著二人來見周瑜。魯肅進帳見周瑜蒙頭而臥便問道:“都督病情如何?”

  周瑜此時已然蘇醒,可還是心事重重臉色難看,勉強道:“心腹攪痛,時而昏迷。”

  魯肅又問:“醫者可知都督何病?用何藥醫治?”

  周瑜道:“醫者言我內有虛火偶感風寒更兼思慮成疾。雖已用藥,怎奈心中嘔逆,藥不能下。”

  魯肅道:“都督無需憂慮。國師與孔明先生能醫都督之病。”說罷讓南燁、諸葛亮上前。

  周瑜見了二人命左右攙扶,勉強坐起見禮。諸葛亮還禮道:“連日不見都督,不料貴體不安。”

  周瑜嘆息道:“人有旦夕禍福,豈能無病?”

  諸葛亮意有所指道:“天有不測風云,又豈是人能預料?”

  周瑜聞言想起心事更加煩悶,不由一聲呻吟。諸葛亮見挑起了周瑜心事便問道:“都督心中此時可感煩悶否?”

  周瑜還當諸葛亮真會看病,便道:“正感煩悶。”

  諸葛亮道:“此病乃心火旺盛所致,當用涼藥解之。”

  周瑜道:“已然服藥,全然無效。”

  諸葛亮道:“以藥治病如以水救火,火勢不旺則用水可滅,火勢過旺則需斷其火源。都督之病當先解思慮之源,而后便可痊愈。亮有一方,可解都督之憂。”

  周瑜生的正是心病,聽諸葛亮意有所指便道:“若想解憂當用何藥?還請先生賜教。”

  諸葛亮命人取來紙筆之后屏退左右,寫十六個字于紙上:“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寫罷遞與周瑜道:“此乃都督病源!”

  周瑜見字大驚,暗道:孔明真神人也!虛心請教道:“先生已知我病源,不知用何藥治之?事在危急,萬望賜教。”

  諸葛亮聞言一指身旁南燁道:“都督怎么忘了國師在此?有國師大道奇術何愁不能呼風喚雨?”

  周瑜聽諸葛亮說南燁能呼風喚雨當時眼前一亮,病痛去了大半。若說別人會呼風喚雨周瑜不一定信,可是說南燁呼風喚雨周瑜卻毫不懷疑,誰讓南燁術法無邊名聲在外呢。

  南燁見周瑜用希翼的目光望向自己,便按諸葛亮的計策道:“公瑾若要東南風,可于南屏山建一高臺,名曰七星壇。壇高九尺,分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手執旗幡圍繞。我在臺上作法,可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公瑾用兵何如?”

  周瑜聽南燁說的神乎其神毫不懷疑,欣喜道:“莫道三日三夜,只需一夜大風,大事可成矣。只是此事不可遲緩。”

  南燁已然從諸葛亮那里得了消息,便對周瑜道:“既然如此可速建七星壇,我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風息如何?”

  周瑜聞言大喜,病痛不藥而愈,傳令五百精壯軍士,往南屏山筑壇。又撥一百二十人,執旗守壇,聽候南燁調遣。

  南燁、諸葛亮選擇南屏山筑壇一是為了造勢,好讓江東眾將皆知,二是為了借風之后方便撤離。二人出帳之后便上馬往南屏山查看地勢,令士卒取東南方赤土筑壇。

有道是人多好辦事,幾日之內高臺筑好。這七星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高九尺。最下一層插二十八星宿旗,東方七面青旗,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作玄武之勢。西方七面白旗,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成朱雀之狀。第二層插黃旗六十  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第三層用四人護法,正是臥龍、鳳雛、典韋、周倉四人,每人各戴束發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

  南燁大興土木自然有江東士卒看到,不由紛紛詢問高壇用處。周瑜雖不能言火攻、詐降之計,卻有意散播南燁國師登壇做法助江東破曹之事,只是瞞著蔡中、蔡和二將。江東士卒雖然不知南燁要做什么法,但是知道南燁國師來助江東就足夠士卒振奮士氣,都覺得此戰勝算大增。

  幾日工夫一晃便過,馬上到了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南燁沐浴齋戒,手持倚天劍,身披八卦衣,來到臺前吩咐道:“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大驚小怪。違令者斬!”

  眾士卒領命之后南燁又對魯肅道:“子敬可往軍中助公瑾調兵,莫要錯失戰機。”

  魯肅領命而去,南燁便緩步登壇,焚香于爐,而后仰頭望天,嘴中叨念:“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守壇軍士也聽不清南燁叨咕的什么,只覺得高深莫測。諸葛亮距離南燁較近,側耳聽了半晌才聽清楚,差點忍不住笑場。

  南燁在壇上折騰一番之后便下壇入帳歇息,令士卒更替吃飯。歇息完畢復又上壇祈風,上上下下一連數次。眾軍士習慣了南燁的行動也不詢問阻攔,只是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幡、皂纛等物環繞七星壇四面護法。

  周瑜在帥帳聽魯肅來報南燁已然開始借風,便擊鼓聚將開始調兵,又命人稟報孫權出兵接應。片刻之后眾將皆來聽令。

  黃蓋此時早已準備下火船百余只,船頭密布大釘,船內裝載蘆葦干柴,灌以魚油,上鋪硫黃引火之物,再用青布油單遮蓋,船頭上插青龍牙旗,船尾各系走舸,在帳下聽候號令。

  周泰、闞澤將蔡中中、蔡和拖在水寨之中每日飲酒,不放一卒出營打探傳送消息,只等周瑜號令。

  周瑜見三將之外眾將皆到,便對眾將官道:“曹賊出兵欲侵我江南之地,諸公保家衛國就在今日。且速速回營收拾船只、軍器、帆櫓等物。號令一出,三軍盡起。若有違誤,按軍法處置。”

  眾將得令之后一個個磨拳擦掌,準備廝殺。周瑜又得探馬飛報,孫權已然盡起江東戰船離寨八十五里停泊,只等周瑜開戰隨后接應。

  周瑜一切安排停當,就等東南風起。一直從早上等到晚上,依然微風不動。周瑜心中焦躁,對魯肅道:“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莫非南燁、孔明誆我?”

  魯肅道:“事關重大,國師豈敢笑談?依我之見恐怕是天地之威難測,因此延誤一時。都督不必過慮。”

  周瑜想想也對,借風之事非同平凡,豈能說借便借,時辰分毫不差?所以便耐心等待,一直等到三更時分,忽聽帳外風聲響起。周瑜聞風而動,出帳觀瞧,只見旗幡飄蕩,旗腳指向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

  魯肅在周瑜身側手指旗幡驚喜道:“都督且看!東南風起矣!國師大道果然不謬。”

  周瑜點頭驚駭道:“南燁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難測之術!臥龍、鳳雛智計超絕不下于我。若留此三人,乃江東禍根也。今日一戰曹賊不足為懼,宜及早殺此三人,以免日后之憂。”

  魯肅先前阻攔周瑜暗害南燁、諸葛亮皆是因為有曹操這個大敵當前,如今之勢曹軍必敗,魯肅也就不再阻攔周瑜行事。

  周瑜喚來護軍校尉丁奉、徐盛二將道:“你等各帶三百人。徐盛走水路,丁奉從旱路,都到南屏山七星壇前。見了南燁等人休問長短便將其斬首,將首級拿來請功。典韋、周倉二將勇猛,你等不必生擒,可用亂箭射殺。”

  丁奉、徐盛領命,各領三百人馬,配備長槍硬弩,往南屏山來。二將迎著東南風行走,丁奉馬軍不受風勢所限,先到山前。只見壇上執旗將士迎風而立,并無動靜。丁奉見狀引兵提劍上壇,卻不見南燁等人,忙問守壇將士道:“國師與孔明先生哪里去了?”

  守壇士卒道:“適才風起之時已然下壇休息去了。”

  丁奉聞言忙下壇搜索,此時徐盛船已到岸,二人聚在江邊皆未見南燁等人。只得叫來士卒詢問。有小卒報道:“典將軍今日借了一只快船停在前面灘口,說是用作借風。我見國師人等風起之后便往那船上去了。”

  徐盛、丁奉聞言便知不好,急分水旱兩路來追。徐盛命士卒拽起滿帆,乘風而行。遙望前方不遠有一小舟,徐盛在船頭上高聲大叫道:“國師與二位先生慢行!都督有請!”

  南燁等人見果然有兵來追,不由相視一笑,諸葛亮立于船頭大笑道:“你等回復都督,叫他好好用兵,我等且回夏口,來日再見。”

  徐盛道:“都督有要緊話說,還請諸公少住。”一邊說著一邊催舟快行。

  諸葛亮對南燁道:“江東士卒慣于操船,遲早趕上我等,還望國師設法庇護。”

  南燁聞言微微一笑,伸手一招取出兩張卡片,在船上解除了卡化。對面徐盛只見南燁船頭光芒一放,便有一巨人手持大弓立于船頭,把徐盛和江東軍士嚇了一跳。

  兀突骨手持飛將弓現身之后,南燁便施展控魂技能,拈弓搭箭對徐盛道:“我乃國師麾下兀突骨,你來追趕國師本該一箭射死,念在孫將軍面上饒你一命,只叫你知道我的手段。”

  南燁控制兀突骨說完施展神射技能一箭射出,正中徐盛船上帆索,風帆當時落于水面,船速立減。

  徐盛被兀突骨一箭嚇得夠嗆,船速又減了一截,無法沖鋒在前,便命周圍士卒操船追擊。南燁見徐盛還不放棄,控制兀突骨連連放箭,只射船帆纜繩,并不射人。徐盛雖有三百士卒,可是船卻只有十條。兀突骨射出十箭之后風帆皆落,等江東水手掛起風帆已然追之不及。

  丁奉在沿岸見徐盛船帆皆落,便將他喚在岸邊道:“光華國師未卜先知,又有通天妙術,更兼麾下大將箭術高絕。我等不是對手還是回報都督為妙。”

  徐盛然其言,便不再追趕,回見周瑜。周瑜先前只防著典韋、周倉,沒想到南燁還有底牌,只得暫且作罷,等破曹之后再對付南燁和諸葛亮。

  南燁等人一走,周瑜便開始一門心思對付曹操,召集眾將前來領命。第一個受命者便是周泰,由于周泰已然假意降曹,周瑜便命周泰道:“幼平且帶蔡中和降卒沿南岸而走,只打曹軍旗號前去詐降。待到烏林地面曹操屯糧之所,便深入軍中舉火為號。留下蔡和在帳下,我有用處。”

  周泰領命而行,周瑜又喚祖茂吩咐:“你可領三千兵馬直奔黃州地界,斷曹操合淝接應之兵,逼迫曹兵來戰。曹兵眾多之時可放火為號,若見紅旗便是主公接應兵到。”

  這兩隊兵馬最遠先行,第三隊乃是呂蒙領三千兵去烏林接應周泰焚燒曹操營寨。第四隊命凌操統領三千兵,直奔彝陵界首待看烏林火起,再起兵接應。第五隊命董襲領三千兵直取漢陽,從漢川殺奔曹操寨中,看白旗接應。第六隊命潘璋領三千兵,盡打白旗往漢陽接應董襲。

  六隊人馬分路而去,周瑜便讓黃蓋安排火船,遣小卒馳書曹操,約定今夜來降。黃蓋到時只管放火,身后還有四隊水軍接應作戰。分別為韓當、程普、蔣欽、陳武。四隊各引戰船三百只,前方排列火船二十只,誓與曹操決一死戰。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