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17章:一部恩怨史

  突厥是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原王朝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原史冊出現。

  突厥曾是一個獨立的部落,后歸附于強大的柔然國,當起了后者的煉鐵奴,徙至金山南麓,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數百家,后來突厥部落有數萬人,多數人來源在周圍的鐵勒部落人。

  公元550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吞并了高車各部五萬余帳,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并且受到西魏的重視。兩年之后,突厥打敗了宗主國柔然,阿史那土門稱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再加兩年的時間,聯合西魏消滅柔然各個殘余部落。隨著柔然最后的可汗被殺,突厥勢力迅速延伸到了西域。

  這時的中原王朝處于南北分立、三國鼎立之勢,南朝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政權,而在北朝,先后經歷了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北朝雙方懾于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都采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或是中立。

  而突厥則借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大量經濟利益。但突厥擴張步伐并沒有因此而停止,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殲滅白匈奴。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突厥人不斷開疆拓土,疆域版圖東自遼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貝加爾湖,東西長萬里,南北五六千里,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

  誰與這樣的大國為鄰誰都倒霉,因為這是一個掠奪成性的民族。

  很不幸,新生的隋朝就是這樣一個倒霉蛋。

  實際上,在隋朝建立之前,突厥人就把掠奪中原人口和財富,當成了家常便飯,北朝各國,不得不或與之和親或對其朝貢,以此換來幾天安穩日子。

  到了隋朝建立后,由于突厥內部發生貴族內亂,突厥大可汗沙缽略有感于地盤太大,自己一個人管不過來,他為了“過安穩日子”,另立了三個可汗,讓此三人與他共享權力,分別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二可汗庵邏、阿波可汗大邏便、達頭可汗玷厥。除了這四個,還有一個步離可汗。

  開皇二年,突厥五十萬大軍,由沙缽略可汗親自率領,南下攻入長城以南。五十萬大軍一齊南下,一人一泡尿,都有可能將新生的隋朝淹死。

  新生的大隋王朝內憂外患,形勢處于相當微妙的關頭,這五十多萬兇悍的大軍來犯,果然被把得一敗再敗,四面告急,大隋江山岌岌可危,就在這關鍵之時,在突厥有過多年生活經歷的長孫晟說自己有辦法對付突厥,大喜過望的楊堅立即把他召來詳談。

  早在公元580年的時候,北周宣帝封趙王宇文招之女為千金公主,派人送到突厥,護送者中就有長孫晟。

  當時突厥非常強盛,十分輕視北周,在一日出游之際,遇上兩只大雕。長孫晟一箭射穿二雕,威震草原。沙缽略可汗大為震撼,令族中子弟反跟長孫晟學習射箭之術。以至于長孫晟在突厥留住的時間,竟然長達一年。

  長孫晟是個有心人,利用和沙缽略可汗游獵的機會,詳細考察突厥的山川形勢,以及部眾的強弱,后來回去后,把他所了解到的情況,向時為北周丞相的楊堅作了詳細匯報,楊堅非常高興,立即升他為奉車都尉。

  在突厥的日子,長孫晟還交了一個很重要的“朋友”。那人名叫處羅侯,是沙缽略可汗的弟弟,由于甚得眾心而遭沙缽略可汗忌恨,處羅侯便密派心腹,暗中與長孫晟結盟。在長達一年時間的“臥底”,長孫晟還了解到,都手握強兵的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們,表面上親如一家,實際上各自猜忌,各自提防,很容易離間。

  所以,當楊堅召見他之時,長孫晟立即上表隋文帝,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建議,記憶力驚人的長孫晟邊說邊畫,將之前了解到的突厥山川形勢等情況,詳細地呈現在楊堅面前。有了如此重要的情報,隋文帝對戰勝敵人的侵略,頓時有了信心。

  但是定計之后,長孫晟給了楊堅一個幾乎不可能化解的難題,那就是打敗沙缽略可汗親自率領的二十萬本部大軍。主要是因為沙缽略可汗太過強勢,他在突厥有不敗的輝煌戰績,突厥的另外幾個可汗雖然對他有諸多不滿,都想取而代之,卻又懾其濤天威望,若是隋朝不能打消他不敗之名,那幾個可汗恐怕都不敢造沙缽略可汗的反,更不敢和孱弱的隋朝合作,所以,在打敗沙缽略可汗前,怕是分化計、離間計都起不到作用。

  楊堅想想也是,如果換成自己,自己也不會把全族命運托付給一個弱者。于是他詢問朝中文武,問大家誰敢、誰能帶兵打贏沙缽略可汗。

  大家一聽,都覺得楊堅瘋了,當時的隋朝剛剛代周不久,人心未附,連防御都防御不了,還想著打敗擁兵數十萬的沙缽略可汗?這不是瘋了是什么?連高颎、楊素、虞慶則、賀若弼、韓擒虎、史萬歲這些功勛赫赫的名帥名將,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他人更不敢出戰了,倒不是大家怕死,實因這是一個以弱旅去攻擊數十倍之強敵的不能敗、敗不起、必須贏的艱巨任務,大家都擔不起失敗和不贏的后果。畢竟,自己死了無所謂,但當時的局勢,讓大家為國殉難的資格都沒有。

  就在大家為難之際,十九歲的衛王楊爽說他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楊爽是楊堅最小的異母弟弟,出生之際母親李氏難產而死,六歲時,父親楊忠去世,由嫂嫂獨孤皇后扶養長大,楊爽美容儀,性格聰慧,文武雙全,在諸兄弟中受到楊堅夫婦的格外寵愛,夫婦二人對這個弟弟的疼愛,甚至連楊勇和楊廣都妒忌。隋朝建立后,楊堅對他十分器重,封他為衛王、上柱國、擔任雍州牧、領左右衛大將軍,可以說,長安上下的安全都交給他,若他心懷異志,楊堅分分鐘被搞死。但他終究沒有做出任何對兄嫂不利的事情。不久后,又為遷左右領軍大將軍,權領并州總管,而且還是實實在在上任的那種。

  但他固然位高權重,可沒有經歷過一戰,所以,大家聽他說自己可以擊敗沙缽略可汗的時候,都覺得他在吹牛。可是更令人瘋掉的是,楊堅居然信了楊爽那一套說辭,不僅信了,還任命他為涼州總管、行軍元帥,率軍反擊突厥。

  楊爽接下任命之后,并沒有去武威、金城、天水和突厥正面交鋒,他親率一支騎兵出朔方,在白道與沙缽略軍相遇。楊爽乘沙缽略可汗屢勝輕敵,率五千精騎襲擊掠奪大隋而的部隊,這些突厥兵個個滿載而歸,所得財物壓得戰馬都累得快走不動了,被楊爽突然襲擊,又不知敵軍來了多少人,一個個嚇得棄馬而逃,這沒有了馬的突厥騎兵,還是騎兵嗎?接下來,自然是一場一面倒地屠殺,此役,楊爽僅以五千精騎大破沙缽略可汗二十萬大軍,從而打破了沙缽略可汗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一戰,也讓第二可汗庵邏、阿波可汗大邏便、達頭可汗玷厥、步離可汗知道沙缽略大可汗并沒有那么可怕,隋朝并沒有那么弱小。

  楊堅和長孫晟見分化、離間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了他們的計劃。

  而首先被“盯”上的,是達頭可汗,楊堅派去分化他的人,是太仆元暉。

  元暉帶著隋文帝特賜的狼頭大纛,經過伊吾到了突厥,見達頭可汗去了。

  達頭可汗很高興,并派了使者回訪,可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使者在隋朝慘遭冷落,反倒是對沙缽略可汗的使者,熱情得不得了。

  這個遭遇,頓時給達頭可汗兜頭一盆冷水,這兩位從此互相猜忌,互相提防。

  緊接著,楊堅冊封長孫晟為車騎將軍,讓他帶大量錢財去見處羅侯。這兩人之前就已有所聯系,此次會面,感情更深了。自此,孤立沙缽略大可汗的計劃,算是初步實現了。

  也在這時候,被長孫晟離間的達頭可汗開始起了作用,對沙缽略可汗的命令個拒不執行,派人隨長孫晟入朝見楊堅,換了一個老大。與此同時,阿波可汗的軍隊,也不再與隋軍作戰了。

  這時沙缽略大可汗被楊爽打得非常不爽,又見阿波可汗見死不救,氣急敗壞的他,干脆對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搞突然襲擊,阿波可汗留在那里的部眾全都成了他的俘虜。

  失去一切的阿波可汗,投奔了達頭可汗,達頭可汗借他十萬兵馬,讓他去報仇。阿波可汗帶著復仇的怒火一戰收復故地,之后多次與沙缽略可汗作戰,幾乎每戰必勝,實力越來越強。

  江河日下的沙缽略大可汗頂不住了,向隋朝請和稱藩。并請求隋朝助他平叛。楊堅很仗義的任命衛王楊爽為元帥,讓他率步騎十五萬兵出合川,聯合沙缽略大可汗將阿波可汗殺得慘敗。

  到了開皇七年,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處羅侯被擁立為莫何可汗,請隋廷承認,楊堅再派長孫晟前去祝賀。

  為了表示對隋朝的忠誠,處羅侯主動提出收拾阿波可汗的五六千殘余力量,得到同意后,他打著隋朝賜給他的旗幟,西擊阿波可汗,阿波可汗部下歸降,本人被活捉。

  從此,楊堅便采用了長孫晟‘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突厥之策,聯合弱小突厥部落,孤立強大的部落,然后再派超級打手楊爽去打。

  楊堅和楊爽這兄弟二人是爽了,可突厥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戰之中,最終分裂為東西突厥。

  突厥的內亂,從而緩解了突厥對隋朝的威脅,給隋朝贏得寶貴的喘息之機。

  可以說,在分裂突厥的作用上,楊堅、長孫晟、楊爽是當之無愧的三大功臣:

  身為皇帝的楊堅知人善用,力非眾議的重用了名聲不顯的長孫晟、楊爽擔起了分裂突厥的大任。

  長孫晟雖是武將,卻從來沒有指揮過大戰,但他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衛王楊爽首次出兵,就以其過人的氣魄膽識,憑五千輕騎大破突厥二十萬大軍,斬獲無數。擔任涼州總管時,楊爽恩威并重,穩住局勢,交突厥一一轟出了涼州,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了中原連通西域的絲綢之路。鎮守涼州時屠殺千里,令突厥聞風喪膽。但由于他在戰爭中屢屢上陣,也落下了一身病痛,最后連馬都騎不了。楊堅索性讓他入朝為相,官拜納言,然而還沒上任,身子骨便支撐不住,逝世于開皇七年,年僅二十五歲,追贈太尉、冀州刺史,謚號“昭”。

楊爽是大隋的霍去病,命運也和霍去病類似。在他去世以后,楊堅再也對突厥發動過大規模戰爭,少年親王好像把他們那一代對突厥的仗都打完了,完成自己使命后便黯然逝去。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仿佛就是為大戰突厥而生,之后,就像是一顆美麗耀眼的流星,雖然閃亮,卻只是一剎那間的芳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