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郵報”發布新聞,“據某酒店旗下工作人員爆料,榮耀至死去年在舉行榮耀之路,下榻酒店期間,要求房間內必須擺滿二十臺加濕器,以確保空氣的濕潤,避免雨果ˉ蘭開斯特的聲線受到空氣干燥的影響。
同時,樂隊成員還要求房間里必須擺滿啤酒和威士忌,確保他們在樂隊彩排練習時不會沒有飲料,。而問題是,他們拒絕了在專門彩排空間進行排練的要求,選擇在房間進行練習。樂隊所制造的噪音引起了酒店其他住客的嚴重不滿,即使酒店經理來了也沒有能夠解決問題。”
“紐約郵報”的這篇報道可以說是投石問路,因為消息內容有許多漏洞,比如說榮耀至死是從公路巡演起家的,惡劣環境之下的演出對于他們來說根本習以為常,所以雨果不可能會提出加濕器這種荒謬的要求。另外,且不說那些啤酒和威士忌是否是真的,即使是真的,對于搖滾樂隊來說也根本不值一提。
科林ˉ邁勒將這篇報道放在了并不顯眼的位置,刊登出來其實是試探整個市場的反應,最重要的是試探雨果的反應。
果然新聞刊登之后,就有人向科林的上司施壓了,表示這些不實的虛假報道必須停止,結果自然就是科林被責罵了一頓:“紐約郵報”可不是“國家詢問報”,不實報道可以有,但絕對不能被抓到把柄。
科林立刻就證實了自己的想法,雨果并公開進行反駁,而是通過人脈施壓,這就說明了“七宗罪”劇組內部的確是有矛盾的,因為雨果做賊心虛。如果劇組什么事都沒有,以雨果的個性,他肯定會在記者面前義正言辭地反駁這些謊言要戳破太簡單了。
可是科林卻忽略了一個細節,至關重要的細節:向科林上司施壓的人到底是誰?這個細節對科林來說并不重要,因為不會影響他接下來的計劃;但同時對科林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將決定科林的猜測到底是準確無誤還是離譜失誤。
科林理所當然地以為向他施壓的是雨果或者里克,但事實上出手的卻是馬丁ˉ鮑姆。
對于這次大牌傳言,里克更多是放任,或者說是控制,只要事情不要太過離譜,他都不會啟用公關危機時的人脈去處理。但馬丁卻不行。
因為首先這些傳言會搶走布拉德的所有風頭;其次現在傳言越洶涌,等電影上映時,為雨果唱贊歌的媒體就會越多,這對布拉德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所以,比起里克來說,反而是馬丁聯系自己熟悉的媒體,竭力壓制這次所謂的大牌傳言。馬丁寧愿媒體繼續報道雨果和布拉德的對峙,也不愿意焦點全部都轉移到雨果身上。
但事實卻沒有那么簡單,顯然,雨果的忍氣吞聲助漲了媒體們的氣焰,他們都認為這次是實打實地抓到了雨果的尾巴就連“七宗罪”劇組自己都沉默了,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了嗎?
這對于媒體來說才是真正千載難逢的機會,此時不報仇更待何時。所以,媒體記者們的“正義感”都爆發了起來,他們打著正義的旗號,表示要“壓一壓雨果那滔天的氣焰”,但隱藏在背后的真實目的又是什么,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今日美國”緊接著爆料,“在巡回演唱會籌備過程中,雨果為了保護,他自己和樂隊的安全,避免被瘋狂的歌迷侵襲,他要求有十五名隨行助理、梳頭化妝、造型師,外加八十名貼身保鏢和外場保全人員。每天彩排時間必須保密,主辦單位安排勞斯萊斯接載,全程更要保安護駕,如同總統出巡。
雨果甚至以保證演唱會完美進行為借口,對燈光師、音響師的工作指手畫腳,引來了工作人員的怨聲載道。”
這就是科林一直在等待的:同行的支持“紐約郵報”不能再次成為替罪羊,所以他之前那條明擺著的虛假新聞其實就是拋磚引玉,不僅需要刺探雨果的反應,還需要試探同行的反應。很快,科林就等來了大批同盟。
“舊金山紀事報”提供內線消息,“今年格萊美頒獎典禮晚會上,榮耀至死原本預定表演的曲目是美好一天eamtif01。Da…但是為了促進單曲銷量,雨果強硬要求改為演唱迷墻mnueaII),這首歌,為此雨果與主辦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結果主辦方拒絕。
可是當晚雨果還是一意孤行地表演了迷墻…現場制造的混亂就是來源于此。格萊美結束之后不到兩周時間,迷墻,正式發表,創造了歷史。”
“轟”地一下,幾乎所有媒體都出來湊熱鬧了,關于雨果的大牌新聞一件接著一件,猶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數不勝數。
一會這里的新聞傳說,“雨果在片場要求多多,從早餐的咖啡必須手磨開始;到午餐拒絕吃劇組提供的飯盒,必須由助理親自到高級餐廳點餐;再到下午茶甜點都有具體詳細的要求。”
一會那里的新聞又爆料,“雨果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勢在劇組一手遮天,不僅列出合作演員清單給制片人,而且還對導演和編劇的工作指手畫腳,惹得劇組怨聲載道。”
不久之后又有不具名的線人站出來作證,“雨果在巡演期間和女歌迷關系混亂,對送上門的女歌迷來者不拒,夜夜笙歌。更為可恥的是,雨果還把女歌迷當做物品拿來與其他樂隊交換,甚至作為賭資來進行消遣。”
更為荒謬的是還有人哭哭啼啼地說自己懷了雨果的孩子,結果雨果拒絕承認,還大言不慚地說“即使你做親子鑒定我也不會撫養的”。
似乎在短短的時間內,雨果就變成了劣跡斑斑的大壞蛋,不僅僅是耍大牌而已,就連人品都有了嚴重的瑕疵。這樣的場景著實是讓人哭笑不得。
如果有人愿意認真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雨果現在的處境和當時邁克爾ˉ杰克遜是何其相似。唯一的差別就是,有一名證人真的將邁克爾告上了法庭,而且還是臭名昭彰的戀。童。癖;但關于雨果的所有指控都止步于傳言,沒有任何一名證人站出來,也沒有任何相關證據出現,一切都只是媒體報紙上沸沸揚揚的“據說、傳聞、聽說”。
更為詭異的是,“洛杉磯時報”、“美國周刊”在這一次的新聞之中似乎銷聲匿跡了,他們始終都沒有站出來為雨果澄清刊登了雨果的官方聲明“這一切都是虛假的指控”根本不算,就連“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這些報紙也都沒有發言。
其實許多人也都察覺到了這種異常,真正加入這一次大牌傳言討論的大部分都是地方小報紙、八卦超市小報,全國性報紙只有“紐約郵報”、“休斯頓紀事報”和“每日新聞報”,另外還有幸災樂禍的“芝加哥論壇報”。
“芝加哥論壇報”依舊保持了他們黑色幽默的風格,不支持雨果但也不反對雨果,更像是湊熱鬧的搗蛋鬼,“奇怪的是,在眾多針對雨果的指控之中,證人始終是語焉不詳的某人…證據始終是傳聞之中的聽說…就連時間和地點都淪為了某天的某地,。難道是因為女巫審判的威力依舊烏云壓頂?”
當初邁克爾面對指證幾乎是千夫所指,但這一次雨果面對的指責卻僅僅止步于謠言,始終沒有進一步發展。“芝加哥論壇報”就是在嘲笑這些媒體都是膽小鬼,害怕女巫審判的事件再次重演。他們似乎都意識到,雨果不是那么好惹的。
從這個側面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次事件是沒有證據的,否則這些媒體怎么會害怕雨果,不敢正面對質呢?
但是在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之中,能夠保持清醒頭腦的又有多少呢?寥寥無幾。所以,這一次的大牌責難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
“紐約郵報”又一次爆出了猛料,“雨果在波蘭拍攝某部作品期間,因為酗酒而對同劇演員大打出手,同時也因為過度飲酒而導致劇組工作延遲,甚至和導演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一度差點被驅逐出劇組這一次的消息得到了內部人員的肯定回答,之前之所以澄清只是劇組為了沖刺頒獎典禮的獎杯,劇組站出來維護雨果罷了”
這消息一出,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們說的是什么“辛德勒的名單”。
關于雨果酗酒的新聞在電影上映那段時間就鬧過了一次,當時還是特蕾西ˉ雅各布斯揭出來的,但之后都得到了澄清,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現在,“紐約郵報”再一次舊事重提,而且言之鑿鑿。剎那間,就將這一次大牌事件推向了巔峰。
不久之前,雨果還是全美無數人追捧的頂尖,但轉眼過后,雨果就成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這種局面著實讓人哭笑不得。更為奇怪的是,面對如此驚濤駭浪的攻擊和陷害,雨果作為當事人卻穩坐泰山,絲毫沒有著急的跡象,就連“七宗罪”劇組都一片太平的景象。這實在是不太正常。
不過,雨果不準備反駁,不代表其他人可以忍受這些莫須有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