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坐在電影院里觀看“死囚漫步”,雨果卻又有了更多的感觸,為什么這部電影得到了那么多贊譽,卻始終距離經典有一些差距呢?
理由有兩個,一個是格局太小,搭配蒂姆略顯細膩而拖沓的節奏,顯得整部電影略顯沉悶;一個是蒂姆對電影的細節處理還是沒有達到大師的境地,許多電影大師會賦予電影一些小細節——甚至是觀眾看不到的、不會特別注意的部分,這恰恰是賦予一部電影更多內涵、更多藝術性的關鍵。
果然導演工作不是那么簡單的,雨果雖然說得出一個所以然來,但真正讓他卷袖子上陣,卻找不出一個解決辦法,他可以確定,由他來執導的“死囚漫步”估計會一團亂,遠遠遜色于蒂姆的工作。
雖然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缺乏天才,身兼導演、編劇、演員數職的大有人在;但整體而言,天才還是太少,術業有專攻。從雨果的角度來說,現在演員和歌手的工作就已經幾乎消耗了他所有精力,就連編劇工作都很久沒有思考了,“日出之前”后,他壓根就沒有再次提筆撰寫劇本的想法。
所以,雖然“死囚漫步”還是有些不足,但絲毫不影響雨果對蒂姆的敬佩。
當電影結束時,整個放映廳里一片死寂,沒有任何人說話,這讓蒂姆不由有些不安。“死囚漫步”在美國取得的認可,那是一回事,可是這里是柏林——肅穆嚴厲的柏林,蒂姆內心還是難免忐忑不安。
雨果卻十分淡定,不是因為他胸有成竹,而是因為,他知道“死囚漫步”的故事結局對每一位觀眾所帶來的沖擊有多么洶涌,即使是他自己,再次看到這個結局,內心的翻滾還是難以平復。更何況是德國人呢?
正如入場之前門口那位年輕人所說,德國是反對死刑的。
德國早在1949年就由西德開始推動廢除死刑了,當時依然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恢復時期,東德和西德都依舊殘留許多間諜,每年都會有間諜被處死,可即使如此,西德還是開始推動了死刑的廢除,期間經過反復之后在1952年正式被廢除。不過在此之后,無論是東德還是西德,許多間諜依舊被秘密處于死刑,死亡證明書大多些心臟衰竭,真正是到1987年,東德和西德都正式意義上地廢除了死刑。
所以,目睹“死囚漫步”最后一場戲,親眼看著馬修被處于死刑,這對于每一位觀眾來說沖擊力都是無比巨大的,浪潮甚至遠遠大過了美國本土,不僅僅是親眼目睹一條生命的消失,更是對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猛烈的沖擊。德國觀眾從心理、身體等各個方面都很難立刻接受這樣的畫面。
果然,沉默持續了約莫三十秒之后,終于有人忍不住了,飚起聲音就開始大喊到,不過對方喊的是德語,雨果并聽不懂,轉頭看向了蒂姆,蒂姆一臉尷尬地說到,“粗話。”這……
因為聽不懂,所以雨果也不知道對方是在咒罵電影太糟糕還是怎么回事,但在電影院聽著觀眾罵粗話,這對于雨果來說還是第一次,他完全沒有料想到這樣的局面。可是事情卻開始逐漸失去控制,越來越多人站了起來,指著大屏幕破口大罵,雖然說他們都站在原地,也沒有暴力的傾向,但那澎湃的聲音和刺耳的話語,還是讓現場看起來一片混亂。
雨果和蒂姆等人都有些不知所措,雖然他們也在等待著觀眾的反應,但卻沒有想到等來的會是這樣的局面。
雨果轉過頭,看著神情激動的觀眾們,強烈懷疑他們是不是隨時會撲上來,然后將自己撕成碎片——或者蒂姆。
雨果好歹也在娛樂圈里打滾了數個春秋,但卻從來沒有面對過這樣的場面,他聽說過有些觀眾在觀影一半時就憤而離場的事跡,也聽說過觀眾在電影院現場破口大罵發泄不滿的事情,但自己卻沒有真正經歷過。此時,看著眼前那群起激昂的面孔,就猶如地獄里一張張兇神惡煞的面具一半,在徐徐亮起來的放映廳里猙獰咆哮,明明頭頂的燈光正在亮起來,但那濃郁的黑暗卻沒有消散,反而是宛若火焰一般被點燃了,讓整個現場變成了煉獄——每一個人在這里都變得掙扎煎熬起來。
這著實是讓雨果大開眼界,但同時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最重要的是,他根本聽不到觀眾的話語。
就在這時,角落里一個聲音用英語大聲喊到,“反對死刑!”然后他身邊的一群人都高舉起右手,異口同聲地喊到,“反對死刑!”原本零散的喊聲逐漸擰成了一股繩,伴隨著右手有力的伸展,聲勢豪邁地震蕩著。
這一小群人聲勢還頗為有力,讓雨果不由自主投過去了視線,在朦朧的燈光之中居然看大了相似的熟悉臉孔,似乎是剛才進場之前在門口碰到的那群年輕人——臉盲癥的雨果也不能百分百確定。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堅定不移地高喊著“反對死刑”,那清晰的聲音逐漸吸引著大家的視線。他們的喊聲越來越大,然后其他觀眾也都紛紛投來了視線,加入了吶喊之中,“反對死刑!反對死刑!”
轉眼之間,超過三分之一的觀眾都高舉著右手,齊聲用英語大聲吶喊著,那聲勢讓現場的混亂逐漸平息了下來,剛才兇神惡煞、一觸即發的場面總算是得到了控制。可是現在又要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這整齊劃一的吶喊不像是聲援,倒像是批判,難道他們是在譴責美國至今還沒有完全廢除死刑嗎?
這場面可又要危險了。
緊接著,剩下三分之二的觀眾也陸陸續續都站立了起來,然后用力鼓起了雙手,那響亮的掌聲剎那間洶涌而起,就猶如澎湃的云海一般,在視線里雀躍翻騰,逐漸將整個放映廳覆蓋,觀眾臉上的表情看不清楚,但是那熱情洋溢的掌聲卻在清楚表達著他們內心的正面能量,這讓雨果和蒂姆都不由稍微安心了一下,兩個人交換了一個視線。
雨果知道,至少這說明,大部分觀眾還是喜歡“死囚漫步”這部作品的,而蒂姆不偏不倚的中立視角也得到了德國觀眾的認可。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現場炙熱的掌聲逐漸攀上了高峰,這讓正在高呼口號的其他觀眾也都陸陸續續放下了右手、停止了吶喊,一起鼓掌起來。
山呼海嘯的掌聲就這樣如同海嘯一般席卷而來。
原來如此,觀眾們的激動不是因為電影太糟糕,而是因為對最后畫面太過敏感,蒂姆真實地將執行死刑的過程呈現出來,這著實太過殘忍,即使搭配了馬修和同伴殘忍殺人的過程真相畫面,也依舊無法動搖德國觀眾內心的堅定。
同樣的畫面,在美國喚醒了人們的深思,但是在德國卻喚醒了人們的抗議。這不僅是電影的魅力,也是文化的差異。
這也是電影節的魅力之一,讓人感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撇開其他不說,僅僅從這一點出發,雨果就覺得柏林電影節比金球獎是一個更加有趣的選擇,這也是雨果演員生涯的全新體驗:原來,柏林的觀眾是這樣欣賞電影的。
在掌聲之中,沃納再次出現,邀請“死囚漫步”的劇組人員走上前,不僅接受觀眾們的贊譽,而且也接受現場關于電影的提問。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得到提問最多的是蒂姆,相對而言,雨果和蘇珊兩位演員倒是輕松了不少。現場觀眾對于蒂姆的創作思想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對美國目前關于死刑的態度提出了許多觀點。其實這也是蒂姆拍攝“死囚漫步”的初衷,這讓他侃侃而談、不亦樂乎。
當然,作為今年柏林電影節最閃耀的明星,還是有不少問題提給雨果的,特別是雨果在最后時刻決定前來柏林參與宣傳,這讓許多德國觀眾都十分滿意。這也使得整個采訪過程都熱鬧不已。
等首映式結束之后,目送著觀眾和媒體陸續離開,蒂姆這時才有時間和雨果交談,“你和伊利亞……剛才沒事吧?”蒂姆還是有些擔心,他所熟悉的雨果并不是剛才那個模樣的,顯然,雨果和伊利亞的相處不是太融洽。
“沒事,有什么事?”雨果倒是沒有多想,他和伊利亞又沒有私人恩怨,只是他個人單純的喜好罷了,反正未來他和伊利亞也不會有什么交集,所以他根本一點也不擔心。
蒂姆認真地看著雨果,注意到了雨果眸子里的真誠,這才松了一口氣,“其實,伊利亞主動提出想要和你見面時,我也有些意外,不過想著為你們介紹一下也挺好的。伊利亞估計是在你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白蘭度的感覺。”
雨果倒是不知道背后還有這樣的緣由,不過就好像雨果和保羅紐曼、格利高里派克都成為了朋友一樣,伊利亞似乎也不是那么遙遠的人物了,他微微點了點下巴,一本正經地說到,“我一直以為我比較像保羅來著。”
和剛才面對伊利亞時不一樣,此時雨果的話就顯得輕松了許多,蒂姆一聽就笑了起來,“我想保羅會很喜歡你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