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18場 一郎or魯道

第418場一郎or魯道  總體來說,普通觀眾還是停留在這部電影帶來的感官刺激上,就像是大家看到《魔戒》,雖然很多東西看不懂,還是愿意去電影院去看,一個月的時間里,臺灣票房累積到了3億5千萬臺幣,而大陸為1億2千萬票房。

  而讓人更驚訝的是,這個詩史故事真正的爆發點在下部《賽德克·巴萊彩虹橋》的上映,那一幕幕震撼的場場面,讓人看著全身顫抖,特別是大銀幕上部落女性集體的殉難,賽德克勇士一個個的死去,莫那·魯道的死戰到底……直到最后所有人登上彩虹橋歌唱的一幕,讓所有臺灣觀眾為之動容。

  為什么要戰斗到如此地步……為什么要為了民族的延續被強大的對手差點滅族……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有些人懂了,有些人卻還是不能理解。

  終于那些一直保持觀望態度的影評人,文化名人都出聲了,內地的作家韓函在自己的博客寫道:“坦白地說,我以前不太喜歡李小樂這種導演,因為他拍的東西從里到外都透著股喝過洋墨水的勁,總有種海歸的優越感,《瘋狂的石頭》是英國黑色幽默,《讓子彈飛》是意大利通心粉……

  不過《賽德克·巴萊》的出現,證明我也有錯的時候,不管他的發型是不韓國風,不管他的衣服穿的是否是阿瑪尼,這個人骨子確實是中國爺們,而且還是那種丟在冷水能冒熱氣的赤血漢子。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不用思考所謂的文化,殖民,隔閡,族群,只需要看見男性應該如何去戰斗,他們的熱血灑到了哪里,你甚至不需要思考仇恨是如何互相埋下的,該怎樣才能消弭這些,文明啊,信仰啊,想這些都太累了,就去看看人性里最簡單狂野的地方。如果文明不夠文明,那就讓野蠻足夠野蠻。

  只要你不是那種看電影要糾結于擎天柱為什么不用加機油的男人,相信都會喜歡。”

  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網絡上對于這部影片的則評價的則更加直接:“在我從小看過的無數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電影中,《賽德克?巴萊》目前排第一,也是我認為李小樂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電影,”

  大家都在呼吁支持,卻不敢說半分影片實質內容的言論,原因就是題材太敏感了……一向高傲的文藝派導演賈樟珂也在博客大聲疾呼:“我認識的圈中朋友都喜歡這部電影,希望大家都去看看,畢竟這種電影不是隨時趕的上的。”

  而在臺灣,更多的人卻是被這個充滿好萊塢商業片的暑期檔,突然看到這樣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陌生在于他們根本不懂得《賽德克·巴萊》這個詞的意思,熟悉在于這幾個月的時間,這個名字不斷在媒體上被重復著。

  這個原本屬于美國電影霸占的時間段,原本是星球大戰,蝙蝠俠們,史密斯夫婦綻放光芒的舞臺,赫然出現一群孔武有力,拿著砍刀,在森林里唱著戰歌,雄壯奔騰的原住民……

  成千上萬的人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入影院,然后在電影院被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故事所感動,被那些他們從來不了解,從活在歷史中的原住民們所震撼。

  那些麻木而偏執的在暑期檔尋找生活調劑品的人們,沉淪的內心突然都被《賽德克·巴萊》這場燎原大火給點燃了。

  無論是大學校園里的天天學習英文的大學生,還是在沃爾瑪工作的上班族,或者是聽著美國,韓國音樂的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看著大銀幕上那一張張瞪著自己,舉刀唱著賽德克魂歌的深邃面容,每個人靈魂深處都感受了無比的震撼。

  他們開始為了莫那·魯道散發的那種原始而浩蕩的光彩著迷,開始了解自己眼中認為的落后的原住民的是怎么想,怎樣生活的,開始思考自己一直被灌輸學習的文明模式,是否是真正讓人能感到快樂的……

  雖然這是一部原住民電影,可何嘗說的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呢?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民族,自己文化?我們先輩是否真的那么不堪?什么是文明?而什么又是野蠻。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在扮演著一郎的角色,我們看不起自己的同胞,不屑自己淵源流長的文化,卻對遠方的人頂禮膜拜,崇敬著他們光鮮亮麗的生活,我們是否已經忘卻了我們血脈中流動的魂魄呢……

  我們每個人內心也都在選擇,是要去做遠方的美麗幽魂,還是要依偎在故鄉破舊的祠堂中……

  就在《賽德克·巴萊》的帶來的心靈沖擊在人們心底發酵的時候,一直保持沉默的李小樂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則投票,很簡單:“請問看過《賽德克·巴萊》的朋友們,你是一郎呢,還是莫那·魯道呢?”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忒子,在短短三天就收到了97萬張投票,遠遠超過了任何門戶網站的投票率。

  這個簡單的調查,只有2選1,沒有第三個選擇,而最后,百分39。9的人選擇了一郎,而60。1的選擇了莫那·魯道。

  網友“我愛臺妹”隸屬于莫那·魯道的陣營,他的回覆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聲:

  “坦白地說,很慚愧,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了解,我是漢人,但是我沒有完整的讀過任何一部四書五經,連三字經都沒看完過,我曾經以為那些都已經過時了,過去的人都很白癡……但是看過《賽德克·巴萊》我觸動很大,一個我之前認為的野蠻部落都有這樣的精神,難道我們漢族的祖輩流傳下來的東西就那么的不堪?我投莫那·魯道一票,是因為點醒了無知的我,拋除偏見,用自己思想再去認識一遍我們的文化是什么。”

  而選擇一郎的網友“流浪的云”回復的觀點很坦然:“我不覺得選擇高級文明有什么不對的,祖輩堅守選擇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我當然可以選擇我自己向往的生活,所以當一郎也沒什么錯,你不能用你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人。”

  而在一向激進的鐵血論壇上,知名藏族網友“無敵哥”發表了一篇很很長的文章:

  “這是一部很奇特的抗戰影片,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抗戰電影都是描寫漢族的,而且日本鬼子都是兇惡而滅絕人性的,所以戰斗的立場顯得那么理所當然,比如《小兵張嘎》《亮劍》那樣的。

  而《賽德克·巴萊》里面的雙方都顯得那么的與眾不同,臺灣原住民是抗戰的主體,而日本也不再是那種滅絕人性的魔鬼,而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反而能看清戰爭的本質,還有文明的本質。

  長久以來我們把科技與文明劃上來等號,但是其實這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科技是物質發達程度,而文明則是作為人的品質是否優秀。

  雖然在很多時候,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文明的提升,但是這不等于兩者劃上等號,世界上充斥了擁有強大科技卻用蠻荒而狠毒的手段侵占其他人的國家。

  而一個民族處于蠻荒落后的科技時代,也并不意味著文明落后,《賽德克·巴萊》里完全表達了這個矛盾。

  當然這只是影片表面,而在這個表面之下,李小樂似乎最想表達的是關于國家之內的民族之間理解,我們完全可以電影中的日本換成美國,把一郎換成現在的中國年輕人,而莫那魯道是老一輩的中國人。

  如電影里的一樣,我們自己國家之內充滿了一郎似的年輕人,他們向往著美國文化,了解美國的文化,但是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一無所知,乃至充滿了偏見,他們希望自己的民族完全向著美國學習,但是卻絲毫不知道我們民族原本就與美國不同……

  就像是回民不吃豬肉,四川人愛吃辣椒一樣,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文化背景,一個大國之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更需要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那樣我們才能和睦相處。

  而另外一方面,我相信李小樂在臺灣拍攝一部這樣的影片寓意也是很明顯,他希望兩岸的同胞多多看看自己的根,看看我們發源于共同的文明,無論時候臺灣還是內地的普通民眾,首先是要放下對于彼此的敵意,敞開心胸去接納對方,如果互相嫌棄敵視,那么結局或許就跟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一樣,被第三方勢力利用。”

  這篇感情復雜的文章在鐵血網上引發了極大的方向,超過200頁的回復中,數千名網友表達了贊同的看法,幾天后更是被轉載到了臺灣雅虎的首頁上,也得到了不少臺灣網民的支持,或許是看到了這則消息感受到了《賽德克·巴萊》的影響力無限制的擴展著,臺灣新浪潮導演王群,馬上在采訪中大聲疾呼臺灣民眾抵制《賽德克·巴萊》:

  “最近這部電影炒作的莫名其妙,實在讓人覺得荒唐,難道普通觀眾看不出來嗎!?這根本就是一部政治意味濃厚的影片,李小樂這個大陸導演,分明就是說莫那·魯道就是大陸,而鐵木·瓦力斯是我們臺灣,借著電影譏諷我們臺灣是中華民族的叛徒。

  如果去看這部電影,就代表了你不愛臺灣~!你就是臺灣的叛徒~!”

  總體來說,普通觀眾還是停留在這部電影帶來的感官刺激上,就像是大家看到《魔戒》,雖然很多東西看不懂,還是愿意去電影院去看,一個月的時間里,臺灣票房累積到了3億5千萬臺幣,而大陸為1億2千萬票房。

  而讓人更驚訝的是,這個詩史故事真正的爆發點在下部《賽德克·巴萊彩虹橋》的上映,那一幕幕震撼的場場面,讓人看著全身顫抖,特別是大銀幕上部落女性集體的殉難,賽德克勇士一個個的死去,莫那·魯道的死戰到底……直到最后所有人登上彩虹橋歌唱的一幕,讓所有臺灣觀眾為之動容。

  為什么要戰斗到如此地步……為什么要為了民族的延續被強大的對手差點滅族……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有些人懂了,有些人卻還是不能理解。

  終于那些一直保持觀望態度的影評人,文化名人都出聲了,內地的作家韓函在自己的博客寫道:“坦白地說,我以前不太喜歡李小樂這種導演,因為他拍的東西從里到外都透著股喝過洋墨水的勁,總有種海歸的優越感,《瘋狂的石頭》是英國黑色幽默,《讓子彈飛》是意大利通心粉……

  不過《賽德克·巴萊》的出現,證明我也有錯的時候,不管他的發型是不韓國風,不管他的衣服穿的是否是阿瑪尼,這個人骨子確實是中國爺們,而且還是那種丟在冷水能冒熱氣的赤血漢子。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不用思考所謂的文化,殖民,隔閡,族群,只需要看見男性應該如何去戰斗,他們的熱血灑到了哪里,你甚至不需要思考仇恨是如何互相埋下的,該怎樣才能消弭這些,文明啊,信仰啊,想這些都太累了,就去看看人性里最簡單狂野的地方。如果文明不夠文明,那就讓野蠻足夠野蠻。

  只要你不是那種看電影要糾結于擎天柱為什么不用加機油的男人,相信都會喜歡。”

  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網絡上對于這部影片的則評價的則更加直接:“在我從小看過的無數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電影中,《賽德克?巴萊》目前排第一,也是我認為李小樂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電影,”

  大家都在呼吁支持,卻不敢說半分影片實質內容的言論,原因就是題材太敏感了……一向高傲的文藝派導演賈樟珂也在博客大聲疾呼:“我認識的圈中朋友都喜歡這部電影,希望大家都去看看,畢竟這種電影不是隨時趕的上的。”

  而在臺灣,更多的人卻是被這個充滿好萊塢商業片的暑期檔,突然看到這樣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陌生在于他們根本不懂得《賽德克·巴萊》這個詞的意思,熟悉在于這幾個月的時間,這個名字不斷在媒體上被重復著。

  這個原本屬于美國電影霸占的時間段,原本是星球大戰,蝙蝠俠們,史密斯夫婦綻放光芒的舞臺,赫然出現一群孔武有力,拿著砍刀,在森林里唱著戰歌,雄壯奔騰的原住民……

  成千上萬的人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入影院,然后在電影院被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故事所感動,被那些他們從來不了解,從活在歷史中的原住民們所震撼。

  那些麻木而偏執的在暑期檔尋找生活調劑品的人們,沉淪的內心突然都被《賽德克·巴萊》這場燎原大火給點燃了。

  無論是大學校園里的天天學習英文的大學生,還是在沃爾瑪工作的上班族,或者是聽著美國,韓國音樂的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看著大銀幕上那一張張瞪著自己,舉刀唱著賽德克魂歌的深邃面容,每個人靈魂深處都感受了無比的震撼。

  他們開始為了莫那·魯道散發的那種原始而浩蕩的光彩著迷,開始了解自己眼中認為的落后的原住民的是怎么想,怎樣生活的,開始思考自己一直被灌輸學習的文明模式,是否是真正讓人能感到快樂的……

  雖然這是一部原住民電影,可何嘗說的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呢?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民族,自己文化?我們先輩是否真的那么不堪?什么是文明?而什么又是野蠻。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在扮演著一郎的角色,我們看不起自己的同胞,不屑自己淵源流長的文化,卻對遠方的人頂禮膜拜,崇敬著他們光鮮亮麗的生活,我們是否已經忘卻了我們血脈中流動的魂魄呢……

  我們每個人內心也都在選擇,是要去做遠方的美麗幽魂,還是要依偎在故鄉破舊的祠堂中……

  就在《賽德克·巴萊》的帶來的心靈沖擊在人們心底發酵的時候,一直保持沉默的李小樂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則投票,很簡單:“請問看過《賽德克·巴萊》的朋友們,你是一郎呢,還是莫那·魯道呢?”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忒子,在短短三天就收到了97萬張投票,遠遠超過了任何門戶網站的投票率。

  這個簡單的調查,只有2選1,沒有第三個選擇,而最后,百分39。9的人選擇了一郎,而60。1的選擇了莫那·魯道。

  網友“我愛臺妹”隸屬于莫那·魯道的陣營,他的回覆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聲:

  “坦白地說,很慚愧,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了解,我是漢人,但是我沒有完整的讀過任何一部四書五經,連三字經都沒看完過,我曾經以為那些都已經過時了,過去的人都很白癡……但是看過《賽德克·巴萊》我觸動很大,一個我之前認為的野蠻部落都有這樣的精神,難道我們漢族的祖輩流傳下來的東西就那么的不堪?我投莫那·魯道一票,是因為點醒了無知的我,拋除偏見,用自己思想再去認識一遍我們的文化是什么。”

  而選擇一郎的網友“流浪的云”回復的觀點很坦然:“我不覺得選擇高級文明有什么不對的,祖輩堅守選擇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我當然可以選擇我自己向往的生活,所以當一郎也沒什么錯,你不能用你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人。”

  而在一向激進的鐵血論壇上,知名藏族網友“無敵哥”發表了一篇很很長的文章:

  “這是一部很奇特的抗戰影片,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抗戰電影都是描寫漢族的,而且日本鬼子都是兇惡而滅絕人性的,所以戰斗的立場顯得那么理所當然,比如《小兵張嘎》《亮劍》那樣的。

  而《賽德克·巴萊》里面的雙方都顯得那么的與眾不同,臺灣原住民是抗戰的主體,而日本也不再是那種滅絕人性的魔鬼,而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反而能看清戰爭的本質,還有文明的本質。

  長久以來我們把科技與文明劃上來等號,但是其實這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科技是物質發達程度,而文明則是作為人的品質是否優秀。

  雖然在很多時候,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文明的提升,但是這不等于兩者劃上等號,世界上充斥了擁有強大科技卻用蠻荒而狠毒的手段侵占其他人的國家。

  而一個民族處于蠻荒落后的科技時代,也并不意味著文明落后,《賽德克·巴萊》里完全表達了這個矛盾。

  當然這只是影片表面,而在這個表面之下,李小樂似乎最想表達的是關于國家之內的民族之間理解,我們完全可以電影中的日本換成美國,把一郎換成現在的中國年輕人,而莫那魯道是老一輩的中國人。

  如電影里的一樣,我們自己國家之內充滿了一郎似的年輕人,他們向往著美國文化,了解美國的文化,但是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一無所知,乃至充滿了偏見,他們希望自己的民族完全向著美國學習,但是卻絲毫不知道我們民族原本就與美國不同……

  就像是回民不吃豬肉,四川人愛吃辣椒一樣,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文化背景,一個大國之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更需要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那樣我們才能和睦相處。

  而另外一方面,我相信李小樂在臺灣拍攝一部這樣的影片寓意也是很明顯,他希望兩岸的同胞多多看看自己的根,看看我們發源于共同的文明,無論時候臺灣還是內地的普通民眾,首先是要放下對于彼此的敵意,敞開心胸去接納對方,如果互相嫌棄敵視,那么結局或許就跟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一樣,被第三方勢力利用。”

  這篇感情復雜的文章在鐵血網上引發了極大的方向,超過200頁的回復中,數千名網友表達了贊同的看法,幾天后更是被轉載到了臺灣雅虎的首頁上,也得到了不少臺灣網民的支持,或許是看到了這則消息感受到了《賽德克·巴萊》的影響力無限制的擴展著,臺灣新浪潮導演王群,馬上在采訪中大聲疾呼臺灣民眾抵制《賽德克·巴萊》:

  “最近這部電影炒作的莫名其妙,實在讓人覺得荒唐,難道普通觀眾看不出來嗎!?這根本就是一部政治意味濃厚的影片,李小樂這個大陸導演,分明就是說莫那·魯道就是大陸,而鐵木·瓦力斯是我們臺灣,借著電影譏諷我們臺灣是中華民族的叛徒。

  如果去看這部電影,就代表了你不愛臺灣~!你就是臺灣的叛徒~!”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