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華夏共和國海軍1916年型驅逐艦小史

[[[CPW:579H:575A:LU:file2.qidian/插pters/20106/9/1124156634117212231040990578799.jpg]]]1916型驅逐艦  正常排水量1400噸,全長105.4米,水線長101米,寬10米,吃水3.5米,雙軸,4臺重油專燒鍋爐,2部齒輪減速渦輪機,32000馬力,最高航速35節,14節/4200海里,4門120毫米50倍徑炮,2門37毫米馬克沁機關炮,兩座4聯裝500毫米魚雷發射管(早期)或兩座3聯裝600毫米魚雷發射管,無備雷。兩條深彈投放導軌,兩座深彈拋射炮,兩具掃雷具。

1916型驅逐艦改進型  正常排水量1400噸,全長105.4米,水線長101米,寬10米,吃水3.5米,雙軸,4臺重油專燒鍋爐,2部齒輪減速渦輪機,32000馬力,最高航速35節,14節/4200海里,5門120毫米50倍徑炮,2門37毫米馬克沁機關炮,兩座3聯裝600毫米魚雷發射管,無備雷。兩條深彈投放導軌,兩座深彈拋射炮,兩具掃雷具。

1916型驅逐艦最終型  正常排水量1400噸,全長105.4米,水線長101米,寬10米,吃水3.5米,雙軸,4臺重油專燒鍋爐,2部齒輪減速渦輪機,32000馬力,最高航速35節,14節/4200海里,4門120毫米50倍徑炮,2門37毫米馬克沁機關炮,兩座4聯裝600毫米魚雷發射管,無備雷。兩條深彈投放導軌,兩座深彈拋射炮,兩具掃雷具。

  1916型驅逐艦是華夏對抗美國造艦計劃的重要一環,主要用于對抗平甲板型驅逐艦。該型艦最終產量超過了100艘。本級艦沒有在設計后發揮什么作用,渡過了平靜的二十余年,多數根據超期服役計劃參加過二戰。

  本型艦是華夏海軍第一級采用方形艦尾的船只,是遵循從小艦論證最終推廣到大艦這樣一條原則的試驗品。方形艦尾的設想流體專家海軍造艦局長史司博士很早就已提出,有傳聞說是來自于華夏大總統孫綱的直接指示,但當事人均已故去已不可考,據稱當年華夏海軍造艦局曾制作過近千個木質水池模型,統計的試驗資料重達數噸!

  本型艦采用新式的120毫米50倍徑火炮,半自動炮閂,分裝彈,彈頭重21公斤,初速900米每秒,仰角30度時最大射程15.5公里,單炮射速11發每分鐘。火炮被收容在兩個厚度10毫米的鋼制炮室中,炮室的旋轉是電動液壓式。驅逐艦首次采用炮塔結構,并且是動力驅動的,該型為開端型號,是華夏海軍一個劃時代的嘗試。因火炮被炮室收容,炮手操炮不受風浪、雨雪等的影響,對維持惡劣天候下戰斗力有很大的效果。同時炮室在海戰時,可以防御四面八方的彈片及小口徑槍炮的直擊,炮手不直接暴露在敵彈威脅下,可以認為在心理上沒有負擔。同時還具有優越的火炮射界。

  除了相對同級別艦適航性優越,居住性較好之外,火力更強大以外,本型艦卻被認為是不太成功的設計。原因在于動力炮塔增加了系統復雜性,以及生產的麻煩程度。同時艦上炮位過少,容易造成同時喪失全部火炮,而動力驅動炮塔增加了更大的不可靠性,炮塔驅動系統也可能會在戰斗中受到損傷,備用的人力驅動沉重的炮塔則過于笨拙。可以認為噸位更大的本型艦,在生存力上不比美國產量近300艘的平甲板驅逐艦更具優勢。

  隨后的改進型采取了折中方案,前部仍然保留了有利于惡劣海況下作戰的封閉炮室,而在被認為受上浪影響相對較小的尾部,則用3個傳統的可靠性高的人力旋轉甲板炮替換掉了尾部炮塔,增加了火力以及提高了火炮生存性。

  最后的改良型,將機械部采取了交錯單元布置,即鍋爐、輪機、鍋爐、輪機的布置,獲得了更高的生命力。此型驅逐艦才最終完全壓倒了美國之平甲板驅逐艦,可以稱得上是劃時代的驅逐艦。為滿足海軍中“小艦魚雷黨”增強魚雷武備的強烈呼聲,將原先的3聯裝600毫米魚雷發射管,以4聯裝600毫米魚雷發射管替換,為避免惡化穩性及適航性,撤去了尾部1門主炮。

  據稱本型艦還有一個只存在于保險柜中的猴版,圖紙因年代久遠已遺失。一旦戰爭爆發則利用商船鋼材批量制造的簡化版,性能有大的下降,據留下來殘缺不全的資料記載安裝有3門120毫米50倍徑炮,9到12管500或600毫米魚雷,航速未知。

  本型艦沒有采用后來英國式標準的前后背負式單裝甲板炮設計,原因是史司認為首樓構造外加前部背負式,造成驅逐艦艦影過大,不利于夜戰,同時仍未解決A炮位受上浪影響的問題。此外抬高了重心,降低了穩性。而艦船的穩性、適航性、居住性以及結構的強固,恰恰是史司所追求的重要指標,常常造成噸位額外增加。史司審核過船艦設計,多數配備有良好生活設施,在軍官艙和指揮戰位,大多配備功率強勁的冷氣機和暖氣機。人均居住空間也被精心考慮過,另外改良了冷庫和醫療室。這些都是華夏海軍界“不倒翁”史司長期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