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九百一十五章 阿金庫爾

  英法百年之戰,堪稱世界最漫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了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的最終勝利使得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為日后在歐洲大陸進行擴張打下了基礎。

  英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法國領土,但也迫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進而誕生了資本主義。

  戰爭的起因要追溯到久遠的以前,北歐維京海盜騷擾到法國海岸,喜歡上了夢寐以求的溫暖土地,不堪其擾的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強盜在諾曼底定居,故此北歐人后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征服了英國半島,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世紀,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擁有廣闊領地,法國國王不甘心,逐漸奪回部分被英國占領的土地,兩國從此失和,成為了歐洲著名的冤家對手。

  到了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多次試圖把英國人趕走,英國人自然不愿意退讓,并且要奪回祖先的土地,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1328年,法國出兵占領了佛蘭德地區,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使得佛蘭德失去《了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

  戰爭的導火索是因查理四世的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同時愛德華三世以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宣布要與腓力六世爭奪法國王位,觸發了戰爭。

  時至今日,二十年的停戰協定尚未結束,因法國勃艮第和阿曼雅克兩派發生了內訌。各地農民也爆發了起義,年輕氣盛的亨利五世借機重啟戰端。

  沒想到此舉反而促使兩派暫時握手言和,聯手安撫農民,共同抵抗強大的侵略者,隨著在戰場上首戰告捷,法國人的士氣變得空前高漲,認為統一蘭西的時候到了。

  如今英國人無路可逃,最精銳的九百騎士沒有馬,剩余清一色的長弓手,來時的戰馬都丟光了。四面八方對上法國至少超過二萬名強大騎兵,村莊鄉間到處是法國人。

  除了貴族外,平民士兵一旦投降,下場是非常悲慘的,只因沒錢也沒人肯支付昂貴的贖金,哪怕是國王。

  整個軍營痢疾肆虐,傷兵滿營,缺少軍帳的遮掩而不得不淋受大雨,全軍已經四天沒有吃上一頓正規的伙食了。上上下下彌漫著絕望的氣氛。

  李秋的下屬皺眉看著怪物似的士兵,蓬頭污面衣衫襤褸,歐洲人可沒有后世那么的高大強壯,身高和漢人沒什么分別。相貌普遍非常的丑陋,營養程度遠不及中國,稱為未開化的蠻夷一點都不過分。

  因長時間沒洗澡,體味又重。隔著老遠傳來熏死人的臭味,好在李秋以及屬下對此不陌生,并不在乎。

  經過觀察。他們不得不承認,這些乞丐般的長弓手其素質相當不錯,身材要比對手普通高大健壯一些,操練弓箭的經驗豐富,這從弓的力道就能看出來,并且無不是把弓弦小心翼翼的放在口袋或帽子里。

  英國人使用的弓箭類似中國的硬弓,殺傷力非常大,最熟練的弓箭手可以短時間內連續射出10到12支箭,射程達到了三百五十多米,只有最好的火槍才能超過。

  如果近距離的被射中,哪怕法國最堅固的盔甲也抵擋不住,所謂板甲就是個笑話,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永遠是盾牌。

  英國人對他們的弓箭極為自信,起初還擔心法國人也使用,誰知擔心是多余的,法國貴族更擔心平民造反,禁止使用威力大的弓箭,只準使用不容易得到,價格昂貴保養復雜的十字弓,一味推崇最強大的騎士。

  法國大多是十字弓兵,防護要好于英國長弓兵,盔甲包括鎖甲背心,護肩和脛甲,開放式的頭盔,有條件的會戴著專用的閉合式頭盔,面罩開在臉的右側,射擊時像窗戶一樣打開。

  十字弓是時下歐洲最流行的武器,就是中國的弩,簡單易學,新兵短短幾天即能使用,因最常用于攻城,身體防護是必要的。

  十字弓的樣式很多,從小到可以在馬背上使用的獵弓,大到需要雙手端著的踏弩。

  大型的十字弓長寬都在一米左右,弓體用復合材料制成,全鋼打造的十字弓也出現了,最重型的十字弓射程和長弓基本相當,近距離的穿甲能力還在長弓之上,但缺點也很明顯,每分鐘只能射出2到3箭。

  火炮也出現在了戰場上,能當上炮手的人個個不簡單,地位僅僅比普通騎士略差,杰出者享譽全歐洲,這意味著歐洲人已經意識到了彈道學等科學在戰場上的重要性。

  李秋發現了火繩槍,不過英法還沒認識到火槍結合火炮的威力,數量不多,直到若干年后,波西米亞的胡斯教徒會讓歐洲人領教到火槍和火炮的巨大風采。

  雙方的距離不遠,人多勢眾的法國人不怕英國人偷襲,拎著高雅的葡萄酒,紛紛跑過來嘲笑英國佬連最土渣的‘大麥湯’也喝不上,李秋有幸嘗到了大麥湯的味道,似乎是自家少爺時常念叨的啤酒。

  冒著雨水,法國貴族們互相問好,也有互相爭吵的,不時見到某個騎士往地上扔下一只手套,大抵不是偷了對方的夫人就是搶了對方的糧食,然后雙方被侍從們穿上沉重的盔甲,用一種吊具吊著上了馬。沒錯,就是吊著上馬。

  英國士兵沉默看著法國佬如同過節一樣的熱鬧,死一般的寂靜。

  李秋等人則稀罕的看著歐洲騎士決斗,雙方用騎槍互相對捅,直到一個人摔落馬下,把自己的手套雙手奉上,承認輸了,何等的傻缺呢?偏偏歐洲人對此推崇備至。

  亂哄哄的法國人沒有任何約束可言,如同一盤散沙,李秋心想若給我三千虎賁,這時候就能輕易擊垮敵人,區區幾萬人,這竟是歐洲大國三分之一的兵力了。

  一路而來,李秋見識到了歐洲人的方方面面,誠然遠不及中土的繁華富庶,可也并非是一無是處,獨特的文化孕育出獨特的文明,一樣的璀璨。

  來時,徐灝鄭重囑咐過不要驕傲自滿,因為歐洲人是能超過漢人的種族,一時的落后不代表永遠落后,等到他親眼所見,已經承認歐洲人和漢人沒什么不同,在文化方面遠非蒙古人可比。

  有意思的是,歐洲人極為推崇黑頭發,認為是貴族的標志之一,金發等而次之,紅色褐色的頭發是下等人,尤其是紅頭發,飽受歧視,即使是英軍中的凱爾特貴族。

  清早,連續下了若干天的大雨停了,法國人迫不及待的喝著葡萄酒提神,開始了戰斗準備。

  兩位指揮官大吵一頓,互相妥協,把軍隊分為了三線。最前方的是引以為傲的重裝騎兵,兩翼分別是八百人和一千六百人,中間是四千下了馬的騎士,可以稱之為重裝步兵。

  第二線布置了近五千名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還有幾門大炮,其余的火炮被堵在了半路上,源源不斷的援軍要么被困住,要么沒找到方向,不知跑去了哪里。

  當然法國人絲毫不擔心,數倍于對方的勝利者,足以碾碎英國佬了。

  第三線是無人統一指揮的近萬騎兵,貴族老爺們的榮譽感,使得他們勇敢的親臨一線,或是站在公爵大人和法蘭西宮廷總管的身邊。

  這些家伙的任務是負責打掃戰場,到時把落荒而逃的英國人從鄉下的房子或水溝里一個個揪出來,故此隊形非常松散,相互之間嬉笑怒罵,因為家鄉和口音等等的不同,誰也瞧不起誰。

  位于他們后方的是數萬非戰斗人員,即隨軍的牧師、醫生、貴族的隨從,修道院的修女、吉普賽妓女、跟來的市民和農夫,等著看熱鬧的本地村民。

  英國這邊,亨利五世認真聽取了大明參謀的建議,以及自己的顧問和將領的商議,有針對性的選擇了戰場。又依據傳統和因地制宜,將長弓兵和騎士混合編制,以便于相互掩護。

  這個陣型讓李秋為之佩服,因為很好的借助了兩側的樹林,相互之間形成一片密集的籬笆,不至于被對方的騎兵一舉擊潰,弓手可以利用木樁的掩護,越過彼此的頭頂射箭。

  毫無疑問,若不是長弓兵的訓練有素,一旦開戰根本無法指揮了,只能憑借他們自己去攻擊敵人。同時恰好因為無路可逃,深入敵境的英國人已然具備了拼死一戰的覺悟,無需動員。

  法國大大小小的貴族們執意要位于最前方,戰馬嘶鳴,盔甲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人人指望著在第一次中鋒中揚名立萬,成為倍受尊敬的騎士。

  這么多的騎士,光是閃亮登場就能輕易嚇傻英國佬們,法國老爺們還從未如此的眾志成城過,身處于這么強大團結的軍隊中,信心百倍。

  結果弓箭手們被夾在人叢中間,倒也不是指揮官的昏庸,而是怕重蹈克雷西戰役的覆轍,那一次打頭陣的大批熱那亞十字弓兵是被自己后方的重騎兵撞倒,死傷慘重。

  此情此景,令亨利五世心情忐忑,疲勞的英軍要與最少三倍數量,精神十足自信滿滿的法國大軍大戰,周圍還有數不清的敵軍。

  他再一次想起了漢人將軍的名言“置死地而后生!”,然后念出了一個單詞。

  阿金庫爾!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