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68章 匪類

  現代珍珠和古代珍珠產量是兩個概念,就以合浦珍珠為例,近代人工養殖前每年出產的珍珠都是以兩為單位的,另外采珍珠是非常危險的,歷代記載的書中謂之曰以人命換珠。就這點產量還是用人命換來的,就算古代人命再不值錢,也是人命。

  至于近代珍珠,張誠都是按噸收購的。各種不同直徑檔次的珍珠,一噸的價格幾千萬人民幣。

  開業后,張記這里看熱鬧的多,買的少。這也不奇怪,張記這里最便宜的珍珠一顆的定價都是五兩銀子直徑五毫米最小的。

  這個定價是張誠考察了附近各家珠寶店后定下的價格,雖然不是最低價,但是如果是看做同樣品質中的,張記這里還真是最低價。

  隨著張記這里雇傭了一些匠人之后,各種型號的珍珠手串和金銀珠釵等也上架了。明朝南方風氣崇尚奢侈,往往家無幾日余米,身上也要穿的綾羅綢緞,和吃糠喝稀的我大清完全是兩個世界。珍珠手串、珍珠項鏈和金銀珠釵還是非常有市場的。

  生意也是慢慢轉好,沒人會買一顆珍珠拿去玩,但是買一個珍珠手串或者一支珠釵,是很正常的。

  而且,杭州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南方起點,也是各路商人的匯聚之地,很多商人和張誠這里來談買賣,就是想要拿一個批發價或者說代理價格,運到更遠的地方去賣。

  因為倭寇之亂,倭國和南洋的珍珠是不能指望了,可是珍珠消費的市場卻不會減少。

  張誠這里也很好談,支付白銀的,八折優惠,支付黃金的,五折優惠。張誠可沒興趣弄一堆價值不高的銅錢砸在手里,就算白銀,也是可以去買東西的。張誠這里也不是只進不出,像是翡翠、雞血石、紅藍寶石、鉆石和田黃石等名貴寶石,張誠也是收購的。反正珍珠來的便宜。

  對各地經銷商來說,就算這里裝貨的玻璃,回去也能賣個幾十兩銀子,玻璃這東西古代就有,但是透明的玻璃就很少見了,價格自然也貴。更何況是透明的幾乎能做當做工藝品的玻璃。

  比起各地代理商來,門市的零售雖然基本不賺錢,但是也不能少。大宗客戶,也是從這里看到張記的。

  張誠的每天事情,就是在店里坐坐,喝喝茶,要不就是和各地的經銷商去青樓談生意。國人一向如此,酒桌上談生意,方顯熱情。

  剛開張生意不好的時候,還沒什么,等各地來人進貨之后,搬著成箱的金銀出出入入的人多了,自然也會有人眼紅這一點古往今來都沒什么區別。宋朝叫做潑皮的,明朝直接叫做打行。張記開門三個月之后,也收到了本地打行的請帖。請張誠去怡紅樓赴宴,大家商量一個數目出來。

  至于官府,收稅的時候的確每月衙役都來的。吃拿卡要,是不能免得,但指望官府出頭,那是指望不上的,官府不下鄉啊,雖然張記是在城中,可是官府遠而打行近,難不成還要派一隊衙役給你這張記看門不成。

  這次來這里,張誠是來體驗人生渡過頸期的,不是來作威作福的,自然按照商業規律辦事,花錢買平安唄。

  這一日正午,張誠拿了帖子,坐轎來到怡紅樓。因為經常來,是這里的常客了,都認得張大官人西門大官人也沒有官身,家里是開生藥鋪的。

  知道張大官人來這里談生意,將張大官人引進翠紅姑娘的包間中打行的頭領李老大,在這里宴請張誠。

  進了翠紅的房門,張誠見到一個高大強壯的男子,拱手說道:“見過李老大。”

  李老大:“張大官人,幸會幸會。來人,快快上菜。”

  兩人坐下,宴席的菜肴也從酒館內流水一般搬入翠紅的房間。名義上是李老大請客,其實怎么看最后都是張誠結賬的。

  李老大有一句沒一句的扯著聊天沒急著談生意,三句有兩句倒是在盤張誠的底細。剩下一句是和翠紅調笑。

  這也是這個時代做生意的規矩,像是張記每月批發走數百萬兩銀子的珍珠,開著這么大的生意,在李老大想來,就算沒有皇親國戚勛貴做后臺,也應該有個首領太監之類的做后臺吧,最不濟也應該是朝廷內閣大佬的后臺。

  就像李老大想的一樣,這個大明朝是皇帝及其親屬以及勛貴和大太監包括文武官員們的。這些人是大明朝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們并沒有統治階級的覺悟,拿到利益的同時,沒有負起責任來。

  就如同現在朝廷想要剿滅倭寇,卻發現一件事,沒錢。

  打仗就是打的錢糧,沒錢怎么打仗。最后胡宗憲只好通過加派提編等手段籌錢養兵。胡宗憲也因此得罪人太多,畢竟小民怎么刮油水都是刮不出來的,哪怕最后賣兒賣女賣田也刮不出幾個錢來。最后還是要吃大戶。

  胡宗憲獲罪雖然和嚴嵩父子倒臺是一體的,但是十大罪名中也有爛征賦稅這一條不算冤枉他。胡宗憲做總督負責剿滅倭寇的期間,總督府中常年養著數百歌姬偶爾用來招待客人,就這開銷胡宗憲不貪根本養不起來。

  聽著張誠有一句沒一句的應對,李老大也明白了,這位壓根就沒有后臺。

  想到這里,李老大心思一動,既然這位張大官人的生意是沒有后臺的,干嘛不把這生意搶來自己做呢,這比每月收他個幾千兩銀子可劃算的多。

  李老大雖然不知道張記的具體收入,但是根據小弟們打探的消息,每月運進張記的金銀,如同金山銀海一樣多。雖然難免有些夸張,可是,人家張記是做珠寶生意的,上百萬兩銀子的家底,應該還是有的吧。

  打定主意,李老大閉口不談打行的規矩費數目,張誠問起來,李老大也只是打個哈哈,將話頭岔過去。張誠也感覺到了李老大的惡意,起身告辭。

  到外面結了賬單,張誠坐轎回府,想著,怎么用商業手段收拾了這個李老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