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十八章、謀刺之謎

  水印廣告測試他信中的主要意思,就是勸曹操停止動兵,不要再討伐袁紹。

  在原本的歷史上,孔融就是反對攻打袁紹的,但主要是害怕袁紹勢力太大,難以相抗,他跟荀彧說:“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逄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結果被荀彧給駁了。而在這條時間線上,袁紹就沒有那么強,或者不如說,曹操沒有那么弱,故而孔融這種話也就出不了口。

  而且孔融跟袁紹是有仇的,當年他在北海當國相(后廢國,為郡守)當得好好的,誰想袁譚就殺過來了,生把他給趕去了許都。而且袁紹跟楊彪、梁紹、孔融等朝官有仇,雙方還和睦的時候,曾經多次派人到許都來暗示曹操,把這仨家伙砍了算了,遭到了曹操的婉拒。

  但是終究屁股決定腦袋,孔融站在世家大族的立場上,不希望曹操逼迫袁紹過甚,所以官渡之戰以后,他就多次以百姓希望安定、士兵不想打仗為理由,勸說曹操放袁紹一馬。他認為只要朝廷明彰袁紹之罪,勒令各郡國守相趕緊表態,就能使袁家勢力崩潰,到時候袁紹便不得不親赴許都請罪了。

  因為孔融雖然跟袁紹不對付,但袁氏集團不是袁紹一個人的,袁紹本身代表了河北廣大世家大族的利益,這些大族跟孔融也始終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倘若兵戈一興,袁家固然要完,這些依附袁氏的世家大族也沒有好果子吃——以曹操的一貫行事風格。可不會只誅首惡,允許他們華麗轉身的——所以希望咱還是以政治分化、外交拉攏為主,別輕易動刀動槍的,免得玉石俱焚。

  孔融對劉表的態度也是如此。他希望朝廷隱瞞劉表郊祭天地之惡。別到處宣揚,表面上說是為了維持劉姓宗室的體面。保障朝廷的威信,其實是不想對荊襄的世家大族下狠手。要是把曹操換成袁紹,他可能就不會這么勸啦,因為袁紹本人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但曹操不是,而且曹操近幾年的行事風格雖然比兗州時代有所緩和,但還是憋著勁兒要打擊世家大族——我不再跟殺邊讓那樣硬挑你們的錯了,但你們也謹慎點兒,別錯大發了讓我揪住,則我絕不輕饒——孔融對此是瞧得很清楚的。

  所以此番出征之前,他就曾經多次委婉地勸說過曹操。說袁紹戰敗,已不足為患,何必勞民傷財再動刀兵呢?你派是宏輔等能言善辯之士跑河北各郡國去游說一下,說不定袁家直接就垮了。豈不是好?

  曹操對這種屁話當然是嗤之以鼻。一方面袁家那么大的勢力,你不去狠狠推他一把,怎么可能自己垮掉?河北地方廣袤、戶口繁盛,要是不連出重拳,說不定哪天袁紹就緩過勁兒來了。另方面我就是要利用這個機會,沉重打擊一下河北的世家大族啊,說不定還把自己身邊兒那些世家大族,找個跟袁家掛靠的機會,也給小小收拾一下——比方說弘農楊氏——怎能等著他們自己想通了,主動投靠過來?那不是沒有借口了嗎?

  所以曹操拒絕了孔融的請求,還派荀彧等人去當面駁斥孔融的妄想。但是孔融不死心,這不又寫信過來了——他說袁家四世三公,本為朝廷柱石,一朝踏歪行錯,應該允許他幡然悔悟,朝廷當以德化之,不當以兵伐之。同時還說,自己剛得到消息,江東孫策又有揮師渡江,襲擊許都之意,孫策梟獍之心,不服王化,那才是朝廷的大敵,希望曹操以攻河北之軍,掉頭去打江東。

  在對待世家大族的問題上,孫策比曹操更激進,純以武力壓服,不聽話就砍——孔融要是在江東,這會兒腦袋就已經掉了無數回啦。所以同為割據諸侯,孔融同情袁紹、劉表,獨獨容不下孫策。

  是勛把信讀完,真是哭笑不得。曹操還要當面問:“宏輔以為文舉所言如何?”是勛有點兒尷尬地回復道:“勛之叔父,昔仕孔公,勛為晚輩,不宜口道尊長之惡……”我就不方便直接說孔融的壞話啊——“然先南后北之策,絕不可行。會當先伐袁紹,待河北平定,再取江東。況水師初建,安有渡江之力?”

  說到這兒,他突然腦筋一轉,干脆把話題給遠遠扯開:“孔公云孫策欲渡江以襲許都,果然否?”

  郭嘉答道:“以某之所探查,孫策果有此意,或為與袁紹遙相呼應也。然陳元龍在廣陵、魯子敬在廬江、太史子義鎮守淮南,料無大憂也。”

  荀攸提醒他說:“孫策驍猛,亦不可不深慮也。”

  郭嘉微微一笑:“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是勛心說來了,著名的大預言家或者不如說大烏鴉嘴郭奉孝把目標瞄準“小霸王”了,當即點頭:“奉孝所言是也,主公不必所有顧慮。”接著幾個人又說了些閑話,曹操臉色才略微好看一點兒,打算把孔融的來信就全當放屁。

  告辭出帳,是勛實在是憋不住,緩步走近郭嘉,悄悄地問道:“江東果不足憂乎?許貢可有能行刺之客?”

  孫策之死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謎團。誠如郭嘉所說,那小伙兒太過輕佻了,很容易就著了道兒,被刺客所殺,但問題是,郭嘉的判斷為什么會這么準確?他可是從來都沒有見過孫策的啊。而且孫策遇刺的時間段為什么那么巧?這邊兒才想偷襲許都,那邊郭嘉就放預言,然后他就真的掛了?

  后世很多人猜測——也包括前世的是勛——那所謂許貢門客的刺客,本身就來自于曹家班,很可能謀劃者就是郭嘉,主持者就是陳登。所以郭嘉才能夠那么自信滿滿的預言孫策之死,最重要的是,預言他將在襲擊許都前夜遇刺,不會阻礙曹操北伐袁紹。

  是勛很想解開這個謎,所以忍不住就出口試探。郭嘉聞言,不出所料地吃了一驚,隨即皺著眉頭問是勛:“此陳元龍與君所言乎?”是陳登透露給你知道的嗎?終究你們倆是姻親啊。是勛心說果然,自己猜對了,這事兒果然同時跟郭嘉、陳登都有關系。于是故作高深地微微一笑:“元龍實無此言,乃勛就事而自忖度也。”我是自己猜的。

  郭嘉冷冷地瞟了他一眼:“此非宏輔所能知也。”說完話,轉過頭去,大步就走得遠了。是勛被他那道目光瞧得渾身不舒服,心說你有必要那么傲氣嗎?我明白這是絕密,估計你也就暗中稟報過曹操,此外除了陳登和具體執行者,沒更多人知道,知道的人多了,消息就容易泄露。可我好歹是曹家姻親,是曹操心腹,我只是就自己的猜想跟你求證啊,你不說也就完了——雖說你的反應就已經揭破了謎底啦——還非我所能知也。搞情報工作了不起啊?秘密戰線很高深啊?

  所以郭奉孝有那么多敵人,不招人喜歡,我今天算是明白啦。當下一甩袖子,也冷笑兩聲,昂首而去。

  翌日繼續填埋鄴城東門南側的城壕——劉曄督促著匠人們連夜趕工,補足了三十輛轒辒之數。可是才剛靠近壕邊,突然伏兵四起——估計是半夜里用繩索悄悄縋至城下的——足有好幾百人,一半手持刀盾與護衛的曹兵對戰,一半手持大木槌來破壞轒辒。曹洪急忙向前線增兵,最終只有不足百名袁兵重新縋上城頭,余皆戰死,可是也毀掉了將近半數的轒辒。

  曹洪勃然而怒,連胡子全都奓起來了。是勛勸他說:“可見城上并無破轒辒之策,只得募敢死之士,冒險行此計也。”曹洪下令,加緊填壕,今兒個拼著多死點兒人,能填多少是多少,明日便要對城墻發起攻擊。

  是勛這一整天挺悠閑,反正城上已經有了準備啦,再發火藥球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拋石車推出來只是用來威懾敵膽的,迫使城上必須得搭起涂泥的草簾來,那么對轒辒周邊的弓箭射擊數量也便相應減少。

  郭淮建議說:“礮十具,即可攝敵。我軍眾而敵軍寡,何不將余二十具移往他處,先破其羊馬垣,以便日后攻擊?”咱不能光盯著這一個地方打啊,東門北側,還有南門兩側,羊馬墻仍然完好無損,等到攻打城墻的時候,敵軍可以很方便地從這兩處調動兵馬。咱得把他們全都按回城里去才行。

  是勛苦笑道:“吾豈不識此理?然石彈不足矣。”昨天一小會兒功夫就打出去了半數的庫存,曹洪所部不過才撿回來十多枚,這哪兒禁得住再往別處去摧毀羊馬墻啊,咱總得留點兒備用的,好用在緊要關頭呀。

  諸葛亮在旁邊一拱手:“亮有愚計,不識可否……”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