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沽名釣譽

  魚他所報的“曹公”,當然不是指曹操,對曹操這時候必得敬稱“魏王”啦。△¢,除曹操而外,對于是勛來說,這年月曹姓而能稱“公”者只有三人,那就是曹操之弟曹德,以及是勛的老丈人曹宏、曹豹兄弟。

  曹德見在許都,曹宏歸隱徐州,那在安邑的“曹公”,自然便是魏國宗正曹豹了。

  是府跟曹府就隔著一堵墻,兩家走動非常頻繁。同為魏氏重臣,即便翁婿之親,平常也是不大方便經常從大門進進出出的,但把圍墻打通,私下往來,別人就不清楚啦,清楚也沒什么閑話可說。曹豹只有曹淼一個女兒,雖說后來又在曹操的安排下,過繼了一個同族小孩兒當養子,但養父子之間并不算親近,還是見天兒往女婿家里跑,是勛也早已習以為常啦。

  其實是勛本人倒是跟那個新來的便宜小舅子關系不錯,原因就在于這小子雖然目前年歲還不大,才剛及冠,未來的前途卻無可限量啊。想當初曹豹跟是勛提起此事的時候,是勛就問啦:“曹氏諸子,吾未盡熟,未知何支何名耶?”曹豹說是曹操介紹的,乃從我曾祖父輩就岔出去的分支,曹邵之子,名喚:曹真。

  啊呦,是勛心說竟然是曹子丹!要說曹家第二代,除去曹操幾個兒子之外,最有能為的便是曹真曹子丹,后來身為大將軍,總統關西軍事,諸葛亮一出、二出祁山,就全是他給擋回去的。演義中為了神化諸葛亮和突顯司馬懿。把曹真描寫得挺平庸。其實若論軍事才能。他并不在司馬仲達之下啊。

  曹豹征求是勛的意見,說這個養子我是收呢還是不收呢?是勛乃一力攛掇:收啊,一定得收!其后他就跟曹真見過幾面,知道這小子喜歡打仗,乃投其所好,縱論軍事,果然很輕松就拉近了外兄弟之間的關系。不過后來是勛也琢磨啊,曹子丹原本比曹操小一輩兒。跟曹丕、曹植等同輩,如此一來,竟然變成跟曹操同輩了……這怎么話兒說的,歷史改變得還真是面目全非……

  拉回來說,既然曹豹通過墻上小門,便可隨意進出是府,所以他一直跑到是勛議事的屋門口,魚他方才稟報,那也并不為奇老丈人來見女婿,難道還必須杵在院門口。先等傳報嗎?

  而且是勛才說要親自往迎,曹豹就主動推門闖進來了。隨即朝屋中眾人頷首致意因為常來常往,所以關靖、逄紀他都熟啊,就光問了一句:“孔明何時返都來者?”

  眾人急忙稽首見禮,是勛把曹豹讓到上首落座。曹豹擺擺手:“關門,關門。”然后轉向是勛:“今日朝上之事,宏輔何所見耶?”他知道關、逄都是是勛的心腹,諸葛亮乃是勛最心愛的弟子,所以也不避諱他們,直接就發問啦。

  是勛微微苦笑道:“吾正待與士起、元圖等言之。”曹豹道我來說吧,便將段瑕聲稱天意示警,逼迫宰相辭職一事,詳詳細細地敘述了一遍,完了便問:“卿等且為吾婿計,此陳長文之所謀耶?”

  關靖搖一搖頭:“卻不似也。”他的理由跟是勛相同,陳群就算覬覦宰相之位,也有更為穩妥的辦法可以上升,犯不上派出個段瑕來一棍子摟一大片,得罪太多的人。

是勛問關靖:“空來風,不為無因,卿等前無所聞耶?”你們事先就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過嗎?逄紀也搖頭,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才不象有人指使,而象是那個段瑕臨時起意,要為自己博取直名  “吾聞此人好辯,居部中常與同僚口角,自命清直,而實不通人情世故者也。”那就是個大噴子,逮誰噴誰,所以今天撒開了歡狂噴一國之群相,那也不奇怪啊。

  眾人反復揣摩,卻都不得要領。是勛發現諸葛亮一直低垂著頭,手捻并不濃密的胡須,半晌不語,于是特意點名:“孔明得無所思耶?”

  諸葛亮這才抬起頭來,先朝是勛淺淺一揖,然后環視在座眾人:“亮始從外州歸來,朝中事安得與聞?便段思闕其人,亦從無往來,其中委曲,實難測算也。然……”略微頓一頓,隨即說道:“亮之所思,非其根由,而在其所波及者也。”

  是勛問道你這是什么意思?“其所波及者也”,你是認為這事兒還沒有完,尚有后話嗎?諸葛亮點一點頭:“適才曹公言,魏王自歸其咎,止諸公辭,然果不得辭耶?先生試思,荀公達、毛孝先、涼伯方歸府后,將如何做?”

  魏國六相,按序排列分別為:中書令是勛、尚書令荀攸、御史大夫毛玠、中書左仆射劉曄、尚書左仆射涼茂和御史中丞王郎。其中諸葛亮光提了三個人的名字,問是勛,說您根據他們的性情、為人處事,估摸一下,他們今日返回府中,因應朝上之事,會做何舉措呢?

  是勛聞言,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毛玠、涼茂素來耿介,也并不貪戀名位,倘若不跟劉曄似的,先去找人商量,結果被人給攔了,說不定就會寫就辭職的奏疏,明兒一大早遞入王府。還有荀攸,他也不是很熱衷于那個尚書令的位子,而且嚴苛點兒來評價,荀攸之主尚書,比他叔叔荀彧要差得很遠,所以荀公達就曾經向是勛私下透露過,說自己愿為張良,不愿為蕭何、陳平也。

  漢初功臣蕭、張、陳這三個人有何區別?那就是張良純任參謀,以智計為劉邦籌劃,等到天下底定,便即辭去;而蕭何、陳平,那可在太平年月都做過丞相,統領過百官啊。故此荀攸的意思很明確,他本人合適當總參謀長,不合適當國務總理。

  所以說荀攸也不會戀棧,說不定返回家中。同樣也寫下請辭的上奏。雖說曹操已經挽留過了。但這時候的官場慣例。是要反復做表面文章,比方說“三拜三讓”,或者“三辭三留”的想前一陣子是勛裝模作樣地請辭,跟家里連呆了三天,曹操就先后下過兩道慰留的旨意,那才把他給“留住”啊。

  由此觀之,既然本無戀棧之意,那么荀、毛、涼這三個人就很可能把戲文作足嘍。反復上奏請辭。終究今日朝堂之上,群臣請辭也好,曹操溫言撫慰也罷,全都是口頭文章,若不落于紙筆,深恐士林異言也。

  想到這里,是勛不禁苦笑,問諸葛亮:“吾亦當上奏請辭乎?”

  諸葛亮說當然啦,要是誰都不辭,您也可以不辭。倘若別人奏辭,您這兒卻毫無舉動。或者比他們慢上一拍,那么士林之中又會如何看待于你?諸葛亮跟是勛在性格方面有一點非常接近,那就是極重名聲當然啦,是勛是以名立身,近乎于沽名釣譽了,孔明可是打骨子里以純臣自居的所以才能一言便點中是勛要害之處。

  是勛不禁長嘆一聲:“如此沽名,亦何益也!”這種表面文章做起來真是讓人郁悶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誰料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勛:“先生此何言耶?以為亮請先生虛奏以要名乎?非也,請先生真辭其位可也。”

  眾人聞言都嚇了一大跳,是勛還沒有反應過來,曹豹先開口問了:“孔明此何言歟?豈可真辭?!”

  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勛:“亮初歸,即聞關、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難也,今日請辭,乃可脫此厄難,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問道你說的是什么意思?啥“厄難”?是勛不禁搖頭苦笑,逄紀倒是趕緊接過話去,把相關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盤托出。

  隨即諸葛亮就說了,想要躲過曹操殺孔融,最佳方法就是離開安邑,到別處去,因為通訊手段的不發達,您不可能及時得到消息,那么無以為諫,也就順理成章,不會遭人懷疑和誹謗了。問題您身為中書令,為魏之首相,不是想閃人就閃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馬以平壺口胡工之亂,不是就被曹操打了回票了嗎?這種事兒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復計議閃人,必將引發曹操或者他人的疑忌。

  如今借著段瑕逼迫宰相們引咎辭職的東風,就此去職,這不是一個挺好的機會嗎?您此前受曾二狗的牽累,就已經辭過一回職了,如今即便其他宰相不肯請辭,您也得必須做出請辭的姿態來,他們若然請辭,您的態度就必須更加堅定才成。就理論上來說,宰相雖辭,國家也可能給一散職,仍然留在中樞,但您可以推辭不受,還須表態要返鄉歸隱。

前事再加今事,只要態度夠堅決,那么就連魏王也留您不住,趁機閃人,也容易封堵悠悠眾口。并且  “若段思闕受人所使,觀公等繼任者,乃可知也。”

  倘若段瑕只是簡單地咬住宰相們狂噴,那就算了,倘若他背后確實有人指使,那么既然連關靖、逄紀都摸不準這只幕后黑手,我自然更加無從揣測啦。然而只要觀察舊宰相去職后新提升之人,黑手就自然會暴露出來若無必進之能,先把舊的宰相們轟下臺去又有什么意義?

  是勛仔細思索諸葛亮的話,良久沉默不語。最終還是諸葛亮又發一言點醒了他:“先生得掌中書,已二歲余。然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于位者,幾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