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十三章、木秀于林

  曹操誣殺孔融,及所言“積毀銷骨”語,給是勛的觸動非常之大。,他一心想要維系自己的好名聲,認為只有聲名不墮,才能牢牢地立足于士林之中、官場之上,也才能順利地販賣自家的理念、施行自家的政策。可是曹操一句話,就把這個美夢給打破了——“斯名之好惡,不在孤一念之間乎?”

  自己由一介布衣,八百石的普通家世(從是儀論),得以一躍而成為曹氏重臣,固然因為姻戚之親,也靠著才能和功績,但若無聲名相襯,還真未必能夠走到這一步。可是既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了,再執著于那些浮云般的虛名,貌似也沒有太大意義啦。

  所以周不疑勸是勛不要親自前去勸說天子禪讓,恐怕有損令名,是勛不禁淡淡一笑:“吾今不敢再好名也。孔文舉得無令名耶?為童子即有通家之美談,與李元禮(李膺)友,少年留舍張儉,由是顯名。昔吾從大父(是儀)事之,乃云關東賢二千石,無過孔公也。然而一朝淪喪……”

  說到這兒,突然定住了,捻著胡須,若有所思。周不疑等了一會兒,不見是勛繼續開口,乃詰問道:“孔文舉名即毀于當時,必然顯揚后世。先生曾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即今謗之不可逃,愚意著于汗青,必能辯誣也。”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其實這話不是是勛說的。而出自魏明帝時代的文學家李康之《運命論》。不過是勛琢磨著,這會兒魏文帝都還沒有呢,況明帝乎?李康生卒年不載于史,說不定這會兒都還在娘胎里呢,我抄他一抄,又有何不可?

  整篇《運命論》,是勛前世也僅僅讀過一兩遍而已,還真背不下來。但“木秀于林”這句話卻牢牢記在心中,可見其文辭多么優雅,譬喻多么得當,意味又多么迥長了。周不疑也正因此而得熟記,當場背誦出來,跟是勛說,凡高潔之士,必受人謗,這是逃不了的——比方說屈原——可是千百年后,史冊煌煌。終究可以給扳正過來啊。

  所以說,您可以不考慮今時的聲名——除非曹操親自下手。要不然以您的聲望,當世還真沒幾個人敢于惡言誹謗,而就算誹謗了,也沒人信,反罹其禍,比方說陳祎、魏諷——但您不能不考慮身后之名啊。“若說天子,恐后史將以奸臣目之。”

  是勛這才回過神來,卻仍然擺手:“元直,茍利國家,忠奸何足道也。況史之所載,即為信乎?史遷云殷紂智足拒諫,言足飾非,好酒淫樂,嬖于婦人,醢九侯而脯鄂侯,殺比干而廢商容,乃至‘黃鉞斯杖,白旗是懸’。然而子貢獨云:‘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歷史終究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大范圍上可能沒什么偏差,具體到個人就很難說了。雖說中華本有直筆良史之傳統,比起別國來要強得多,但亦未能盡善盡美,因為史家就算品德再高,終究屁股所坐各有不同,不可能真正執中公允。董狐記“趙盾弒君”,是站在傳統禮法的立場上;史遷指著武帝的鼻子罵,多少也為了發泄被宮之恥恨;班固以儒家的立場來描寫武帝,態度又迥然不同。況且后朝編前朝之史,為表示本朝得國之正,又怎能不往前朝人身上潑污水呢?

  是勛心懷比旁人多兩千年的歷史經驗,對此體會得再深不過——即以三國時代而論,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這些人物的形象就在史書和民間傳說中不停地流變,他要不是真穿到此世來瞧上一瞧,還真沒法確定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所以他說,商紂王這人夠壞了吧?但就連子貢都說,其實紂王未必有書上所寫得那么不堪,只是勝利者把當時所有壞事都安他頭上罷了——這就是失敗者的必然下場。

  再想一想,這個例子還不夠明顯——因為就連子貢也沒有否定紂王就是個暴君啊,只是認為程度沒有世傳的那么糟糕而已。好,咱們再舉別的例子——“萬章問:‘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乃云:‘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實天與之。’韓非更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則以堯舜之賢,后史尚有異論,況吾輩乎?”

  話才出口,他卻突然愣住了,周不疑也愣——老師這說的是什么啊?打算連先世禪讓全都給否定掉嗎?就見一直沒有開口的關士起微微而笑,朝是勛一拱手:“如此,則主公已知如何說天子矣,何必相問吾輩?”

  是勛抬起雙手來捧著腦袋,說你們先靜一靜,讓我好好想想。他就這么抱著頭沉思了好一會兒,才猛地抬起頭來:“吾知之矣,然尚須斟酌。”隨即轉向關靖:“適才元直語及孔文舉,吾即有所思也——未知脂元升何在?”

  脂元升名習,京兆人氏,乃是孔融的契交好友,劉協還在長安的時候,公府征辟,除之為太醫令,一路隨駕經安邑、雒陽來到的許昌——后來他辭了職,才換上的吉本。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殺孔融,與孔融相親善者多不敢收恤(還有象是勛這般事先落跑的),只有脂習跑過去撫尸痛哭:“文舉,卿舍我死,我當復與誰語者?”曹操一怒之下,就把脂習逮捕起來,打算法辦,后來也不知道怎么的回心轉意了,才勉強放他一馬。

  據說后來脂習見到曹操,當面致歉,曹操反倒稱贊他:“元升,卿故慷慨!”還送點兒谷子給他安家。曹丕黃初年間,打算征召脂習當官,因其年邁而只得作罷,光給了個太中大夫的散職終老。

  當然啦,這是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殺孔融的時候人就在許都,所以一聽說脂習哭尸,當場就派人拿下了。這條時間線上,曹操則遠在安邑呢,郗慮為了給曹操分謗,親自動手處決孔融夫婦,脂習如有歷史慣性似的,當然也跑過去哭了,只是這回拿他的不是曹操,而是郗慮。

  是勛當時雖然人在郯縣,情報網別處或有缺失,安邑、許都的大事了此事。所以他就問啊,脂元升如今何在?郗慮是跟原本歷史上曹操似的把他給放了呢,還是將其就地正法了?

  關靖說這事兒我還真不清楚,不過你不用擔心,等我出去打聽一下,很快就能得著確信。周不疑就問啦:“若其未死,先生乃欲救之乎?”是勛點頭說當然。周不疑笑道:“今乃不避耶?”是勛微微苦笑:“避無可避,何如迎難而上?”

  消息倒是很快就打聽出來了,郗慮捕脂習于獄,但是還沒來得及下狠手。于是是勛第二天便去御史臺拜訪郗慮,問你打算怎么處置脂習哪?郗慮一攤手,說我也正在苦惱哪,若然殺害,恐負罵名,要是放了吧,又怕魏王不懌——“書奏安邑,魏王尚未回復。”

  是勛說就算魏王說要殺脂習,你也不能夠殺——“其誰無友,其誰無親?聞死而哭,人之常情也。況吾聞習常責融,以其倨傲,欲令改節,融固不聽,乃至于此。昔王允殺蔡伯喈,天下惜之,魏王亦深恨也,豈能再為此耶?”

  想當年就因為蔡邕為董卓之死嘆了幾口氣,結果被王允給殺害了,王老頭兒一輩子的清名就此毀于一旦。而且魏王也跟蔡邕相善,每每談起此事來都不禁長吁短嘆,并且深恨王允。那他又怎么會干跟王允相同的事情呢?他若是命令你殺脂習,一定是惱怒之中下的亂命,過后必然懊悔。

  郗慮略一沉吟,便即點頭:“宏輔所言是也,吾即寬放脂元升,并將宏輔所言以奏魏王,可乎?”我可跟曹操明說啦,是你來找我說的情,還擺出這般那般的理由,我才賣你面子放人的——曹操要是不樂意,讓他把火朝你身上撒吧,反正你我比能扛啊。

  是勛心中暗罵,真是一滑不留手的大泥鰍……隨便你吧,反正我連孔融的兒女都收留了,還在乎多救一個脂習嗎?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曹操有啥不滿的,讓他攢多了一起朝我發泄就是。

  于是起身告辭,就打算回尚書臺去上班,可是突然間想起一事來,不禁轉身問道:“今秘書監何人也?”

  漢之秘書監與魏之秘書監不同。曹魏的秘書監乃內廷重要部門,為君王草擬和處理機密文牘,權柄頗重,所以是勛當初設計的時候,定其主官(亦名秘書監)為二千石,與諸部尚書同也。漢朝的秘書監卻只不過國家圖書館館長而已,品秩頗低,才六百石,因為歸屬御史中丞領導,所以是勛才會隨口詢問御史大夫郗慮。

  郗慮一拍雙手:“噫,若非宏輔問起,吾幾忘矣——秘書監樂安孫叔然也,正當引宏輔往見。”

  哎呦,是勛心說你竟然把孫炎給找了來啦,份屬同窗,可是緣慳一面,這個必須要趕緊前往拜訪才是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