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二回 秦趙對峙歲月匆

  李牧能攻善守,做事冷靜擅用奇兵,在趙軍地位無人可以取代,原本只是邊關將領難得重用,趙大破匈奴統兵才華得以施展,趙括同樣委以重任,破齊、燕、東胡始終不見此人確是為何?

  長平,依然還是長平,秦昭王臨終感慨,成也長平,敗也長平,足以看出長平之重,只要可以盡數控制長平險地,秦國境內,巴郡一帶連同都城咸陽完全暴露在趙國鐵騎之下,時刻面臨被趙吞掉危險。

  狼關之上,一人手握大槍凝神遠望,長須隨風飄舞,膚色黝黑,身后之人道:“將軍,怕是想家了。”

  廉符嘆口氣,“十年,足足十年,或許大王已經忘記廉符。”

  “不會,大王委以重任看中的便是將軍忠肝義膽與過人之能,長平無事,邯鄲無憂。”

  “邯鄲無憂!秦軍可有動向?”廉符淡然一笑,駐守長平十年早已習慣,光狼城沿線紛紛加固,外圍修起狼關,關水相連,秦軍同樣在老馬嶺一帶修建石城,長平之地猶如一道囚籠將所有人困在里面,任何人無法出去。

  “一切相安無事,邯鄲方向消息,大王率兵攻破燕國。”

  廉符眼中顯出喜色,“如此說來再無顧慮,可與秦一戰。”

  “理當如此。”

  廉符哈哈大笑,手中大槍猛然一晃,“這一天足足等了十年,十年,如果再不出戰,恐怕連槍都銹住。”

  長平重地原屬晉,趙、魏、韓三家分晉,誰都想獨占長平,最終互不相讓只得三家各占臨近之地,秦、趙大戰時,秦軍選擇繞路魏從背后攻擊趙國關口,魏亡,趙括快速調動人馬將趙與魏長平之地城防相連,如此可免去當日之憂,廉符鎮守長平要地同樣不必擔心后方有失。

  魏國之地,秦國無法干預,鞭長莫及,一旦出兵難免再次陷入泥潭,自身內亂未平,直到趙括大舉進攻韓國,當時手握兵權呂不韋頓時坐不住,迅疾出兵,試圖將韓國宜陽一帶長平入口占領,雙方一番激戰,李牧率兵與王陵大軍周旋,最終趙括大軍順利攻克韓都城,援兵一到,秦軍只得退守,雙方再次形成對峙之勢。

  李牧登上高處,借助山勢修起兩道長長城防徹底將秦軍進兵之地封堵,守城要訣有二,一為勢,城防修建同樣有所講究,絕不是單單以泥沙堆積那樣簡單,險要處修建箭塔,利用箭塔高度最大限度掌控沿途秦軍動向,一旦秦軍進攻,箭塔同樣可以作為攻擊手段。二為局,如何合理布置兵力同樣重要,人數太少攻擊力必然削弱,人數太多彼此間無法配合同樣難以發揮最大戰力,后方兵力補給是否能夠做到最快同樣至關重要。

  大旗飄舞,對面城防上同樣站著一人,須發皆白,秦國老將王陵,戰功赫赫,以防守擅長,為人謹慎,深得已逝秦昭王信任,長平大戰初期甚至以此人為將對戰廉頗而非白起,足以看出此人之能。

  一老一少隔空對望,王陵面帶笑意,只聞李牧之名,先前一戰果然了得,統兵有方,陣營進退有序,戰時虛實難辨讓人防不勝防,若非各為其主,自當好好坐下來把酒言歡。

  李牧同樣如此,論地勢秦軍本不占優,險要之地被趙所占,即便這樣依然憑借過人之能沿途修建數十道城防,城防之間彼此相連,其中更是暗藏玄機,主要位置雖旌旗密布,事實或許恰恰相反,有些位置看似簡單難免殺機四伏。

  兩人布局各有千秋,趙括大軍一路向東連克齊、燕、橫掃東胡,秦國內亂平定,趁機大舉伐楚,宜陽之地秦、趙大軍對峙始終紋絲不動。

  書中暗表,呂不韋為何突然調動大軍攻取宜陽?一為長平,得宜陽等于占據長平大門,若想攻隨時可以發動攻勢,同樣還有一點,一旦攻勢不利,占據險地可守,同樣是為了身后兩關,一為函谷,二為潼關,兩關相連堪稱秦之命脈,秦能數次擋住六國大軍同樣歸功于此,潼關與函谷關之間,是一條狹小的通道,長140里,蜿蜒山間,深險如函,因此稱為函谷。函谷的東頭,叫做函谷關,西頭,便是潼關,潼關為后來所建,當時位置已經極為重要。

  戰國時為什么函谷關更重要呢?這是因為戰國時,關中的秦國是處在進攻地位的。對于從關中向關東進攻這一目的來說,是必須控制函谷關,不然,如果關東勢力控制了函谷關,則秦國的東進之路就會被封閉。

  趙國攻勢之猛不僅讓韓、魏之流膽寒,秦國同樣有所顧忌,一旦函谷關有失,長平之地同樣不占優勢,如此秦國大片城池土地時刻面臨趙國鐵騎威脅,這一點必然是秦人所不想看到,王翦手中十幾萬大軍對整個秦國而言變得尤為重要。

  李牧巡視一番,各營嚴陣以待,放下心來轉回本營,一人侯在大帳前,李牧身前謀士,兩人相識多年,算是舊交,此人有些本事一直留在身邊,“可是大王有消息傳回?”

  那人搖頭,“不過是路過而已。”

  “里面詳談。”

  兩人進入大帳,軍途勞頓擺設十分簡單,那人嘆口氣道:““自出兵之日起始終不見王命而回,著實讓人不解,上·將軍是否同樣如此?”

  李牧笑道:“怕是你多心,如此更加看出大王對你我信任,只需安守此地以擋秦軍。”

  “將軍豁達,有些事不得不防!”

  “如何講?”

  那人道:“論統兵之能將軍無人能比,得以大王重用,這一點無可厚非,只是一點,大王身邊能征善戰之人不在少數,一旦他日戰亂平定,難免厚此薄彼,如此對將軍不利!”

  李牧聽罷哈哈大笑,那人不解,“上•將軍為何發笑?”

  李牧道:“李牧本為邊地小卒,何時想過能夠統領大軍得大王器重,世事冷暖早已看透,多少名將一生之功,最終凄慘,牧相信大王絕非薄情之人。”

  “但愿如此。”R1058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