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七章 對口專業

  若是只有一批,老師的位置就固定下來了,不聽話,統統拉去勞動改造。

  但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如果只有一批老師的話,當年就不會有越來越多的文官,王揚就不用觸動文官們的利益,也就不會出現這兩次的李亮和子鼠事件。

  所以就這個問題,根本不能假設,假設是什么時候干的事?沒辦法和還沒實踐的時候才假設。

  就像王揚經常想,我如果穿越回去,應該怎么做才能混得風聲水起,恩,拍荒野求生的節目很不錯。

  這就是沒辦法,首先沒辦法穿越回去,就像一般人會想我有個一億會怎樣。

  同時,也是還沒實踐,因為他有計劃,拍荒野求生,但他還沒去做,代用到一般人,就是我要怎么樣才能擁有一億。

  很顯然,目前的情況是沒辦法,已經有了這么多老師,已經有了這么多“高級知識分子”,還假設這類問題,就沒意義了。

  要假設,應該假設還沒實踐,想實踐,就要有個計劃。

  就算是李四的這句話,同樣也是問題多多,守倉就看出來了。

  他站出來寫道:“就算是一批,也不行,因為殺了一批,還要有一批來頂替。再殺,還要有一批人來頂替,差別不大。很像我們戶部,支出一部分,不能說我的倉庫就永遠了,少了,還會補充。”

  “咦?也對!”李四點點頭,表示認同。

  王揚站起身來,也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你的觀點有問題,這方面。不是老師們的原因,而是那一批批培養出來的‘精英’。”

  “本來這些人讀書就沒有物資獲得。幾年下來,又比不過其他工作的人熟練,結果還考不上最終目標,當官。”

  “這樣下來,他們想不抱怨都難,處處不得意,對于這些平日里遠超常人的人來說,一時間很難接受,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沒有歸屬感,在哪處都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幾年的讀書感覺白讀了,所以呢,他們一有機會,就鬧事,渴望當官。”

  王揚給眾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凡事不要看表面,表面上是老師們作祟。實際他們的真實身份,是不得志的“秀才”。

  酸秀才的特點很清晰,老覺得朝廷暗箱操作,打雅賢良。常常跟人發牢騷,偶爾寫幾首酸詩。

  要是在平時倒也罷了,百姓不會往心里去。一旦國家有大變故,這些秀才們就是散播反動言論的中堅力量。

  他們沒有造反的能力。但是他們不一定要自己反啊,輿論散播之后。想造反的人就會借勢而為,一呼百應,百姓們就加入了造反大隊。

  要么,他們這些百姓軍被鎮壓,要么,他們去攻打城池,殺害其他的百姓。

  有點像蒼蠅,平時就是惡心一下,等你身體虛弱,蒼蠅身上帶的病菌就可以致人于死地。

  如果固定一批老師們,表面上看是把問題解決了,其實還是有問題。

  因為“酸秀才”還是很多,還是在其他方面很難有所作為,還是一群中二憤青。

  所以,就要解決這些“酸秀才”的問題。

  有一點可以明確,數量是不可能解決的,那就只能從其他方面解決。

  哪方面?王揚說得很清楚,歸屬方面,或者說,就業方面。

  他們有知識,那就要讓他們用到知識,他們習慣用頭腦,就要讓他們找到用頭腦的工作。

  百官們開始推理,慢慢的想到了這點,然后,傻眼了。

  “這個,國家里沒有這方面的空缺啊,唯一需要用到頭腦的工作,全都是官員啊,要不就是文官,要么就是各部門作統計工作的官員,還是要做官啊。”

  百官們把死胡同的問題說了出來,像李四這類,早就已經想到了,所以沒說。

  但他也有自己的提議,他道:“其實,我們可以給這些在校學生也發物資,畢竟他們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而努力,雖然干的是陪太子讀書,但也確實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努力,我們連商業都承認,為什么不承認他們的腦力勞動呢?”

  這個點子實際上就是在說,把讀書當成一種職業,也發物資,這樣他們既有歸屬感,又能拿到物資,不是兩方面都解決了嗎?

  等到他們畢業了,也就沒那么大怨氣了。

  可惜一說出來,所有人都一個勁的搖頭,態度非常堅決。

  “商業還好說,是為了解決便利,而且還得交稅,也算是為國家做貢獻了,可他們什么都沒做啊,一不提供便利,二不事生產,難道也能向他們收稅?”

  百官一致反對,而王揚考慮的雖然不一樣,但目標也是一樣的。

  一個能夠帶來便利,滿足眾人的商業,都遭到那么多人的排斥。

  現在這個辦法雖然好,但肯定遭到更多人的排斥。

  其他人才不管那些“秀才們”陪太子讀書的辛苦,誰叫你要讀?你可以不讀,早早就做工嘛。

  為什么要讀?還不是你們想通過那種途徑做官?那途徑累嗎?不算太累吧?雨淋不到,太陽曬不著,求幾個數列就行了,天下還有比這更輕松的事嗎?

  既然已經這么輕松了,還拿物資?

  王揚也不贊同,在現代,考公務員的人也不少,他們讀書的年頭更多,但他們不考就沒出路了嗎?還是有很多選擇的。

  為什么有很多選擇還要考?因為回報大啊,一考上,那就是國家在編人員,說不定飛黃騰達,就在此日。

  反過來說,回報越高,風險越大,想什么風險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那現在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么現代的落榜弟子們,沒有轉化變成憤青?沒有轉化成散播反動言論的不安分子?

  為什么古代那些落榜弟子,就肯定會轉化成不安分子?

  有原因,從歷史找,歷史就是寶藏。

  先說現代,現代為什么落榜了也沒關系?兩個原因。

  第一,考公務員的大部分都是什么人?研究生、博士生,究極知識分子,比高級高出一大截。

  他們沒考上,就沒出路了嗎?不,他們還有出路,他們還是研究生,還是究極知識分子,還是超級學霸,身上還掛著名牌大學的身份。

  就算當不了公務員,他們可以去公司應聘,對于這種擁有高學歷的人才,大部分公司還是搶著要的,不管一開始的工資多少,還是有大把出人頭地的機會。

  第二,商業極其發達,不做官,也有大把的機會榮華富貴,他們還是用知識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有歸屬感。

  那中國古代為什么不行呢?也有兩個原因。

  第一,參加科舉的是什么人?首先得是童生,童生沒有社會地位,他們得考秀才,秀才就有了社會地位了。

  秀才屬于士農工商的士,平民里的最高地位。

  但是也只有社會地位,一個空殼身份,什么好處都帶不來。

  可是只要考上了舉人,就是朝廷的候補官員,只要進士用完了,就開始用舉人了。

  所以每一個舉人,都是潛在的官員,鄉里鎮里的大戶,少不得要送錢送糧,結下交情。

  舉人,相當于現在的基層公務員,而能考上舉人,就是舉人老爺了,沒聽過什么叫做窮舉人的。

  如果考不上呢?那他還是秀才,秀才讀書要很多錢,筆墨紙硯是錢,請名師是錢,書籍也是錢,還得花錢疏通關系。

  樣樣都是錢,想中舉,難得是錢,可秀才們不能去干別的事啊,為什么?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一個觀念,只要是秀才了,成了平民中的士,得清高,很高貴,瞧不起做農、做工、經商的普通人。

  這個思想來源于孔子,曾經有弟子請教孔子“農工商”的問題,被孔子斥走,然后孔子說了一句:“此小人也。”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是古代現狀。

  要他種田?咱是讀書人!要他要工?咱是讀書人!要他經商?咱是讀書人!!!

  做別的事,那就是侮辱了自己,自己是什么?是秀才!是士啊!士可殺,不可辱!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古代的商業也是五花八門,可一干秀才就算要討生活,也只愿意干私塾先生,或者街頭賣字的活兒,不能有辱斯文。

  也有一小部分秀才“屈辱”的改行,但那是小數的,大部分秀才還是盡管餓肚子,科舉,還得考。

  所以嘛,秀才,就多了一個譏諷的“酸”字。

  現在國家的“秀才們”就是沒有用武之地,沒有對口專業,所以要解決他們的問題,只要找到那個對口專業。

  是什么?反動先鋒隊員?不是。

  是商業!最好是繁榮的商業!商業越多,他們對口的專業就多。

  而有利的一點就在于,王揚是把儒家的道德系統拿來了一部分,但沒有給眾人灌輸士農工商的等級概念。

  不存在讀書人就高貴,就做不得其他活兒的觀念。

  所以,商業的崛起,就勢在必行,商業應該推廣,人人都知道,百官也知道。

  問題是,在百姓這么排斥的時期,如何快速推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