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軍令狀

  “一月!一月拿下壽州城!”郭紹鐵青著對部將們說道。

  濃煙在風中彌漫,烏煙瘴氣好似天空布滿了陰霾。諸將愣在那里,附近一片沉默。也許眾人覺得是因為他看著無數的攻城器械在自家地盤上被燒毀,氣急了。

  但郭紹似乎不是在說氣話,隨即又嚴肅地說:“下軍令狀,請奏官家限期一月破城。若做不到,自縛于君前請就湯鑊!”

  “主公……”李處耘立刻要勸。

  郭紹擺手道:“吾意已決,不成功則成仁!”

  “啪”地一聲,一根燃燒的木頭從投石器支架上燒斷掉落下來,讓完全沒注意周圍景象的眾人嚇了一跳。郭紹轉頭看向西北淮水方向,李重進和李繼勛兩人絕對要把責任推卸在自己頭上。一句疏于防備就夠了。

  半個多月前,郭紹是非常不想來攻壽州;但現在,他絕不能放棄壽州。帶著失敗的陰影從這里撤職,意味著什么?他要死磕在這里,無論那是一根硬骨頭還是一塊石頭,嚼碎了才能吞下苦果;沒有退路。

  只有立軍令狀表明決心,才是最有效地讓皇帝不會因失望而撤換攻城主將的辦法。

  但這個軍令狀需要有附加條件。精兵太少,虎捷軍右廂號稱二萬精銳在壽州城外,但調不動;鎮兵鄉兵等雜牌軍的戰斗力郭紹已經見識了,敵軍一沖就驚慌失措不能組織抱團。還有李重進那廝,老是干涉讓人很心煩,無所適從。

  就好像你拉弓射箭時,正在尋找最恰當的時機和方位,有個人在你旁邊嚷嚷:射啊、怎么不射,從這里射、你對著哪里,快射啊……我射你一臉!

  現在這壽州城,有糧有兵有墻,劉仁瞻又是個厲害的老將。郭紹真不覺得有什么時機,沒有時機就貿然出擊很不符合他的作風。

  沒有戰機但可以創造戰機。

  不多時,李谷派人來了,說替郭紹準備的物資第一批已經運到了下蔡倉庫。硝石、硫磺、木炭。

  郭紹丟下了面前的滿目瘡痍的戰場,回頭對李處耘道:“我去一趟下蔡,這里你看著,有重要的事就派快馬去下蔡找我。除了收拾戰場,其它事情一切照舊,地道也要繼續挖,三面各處的地道都繼續;但不要超過城墻……還要在城墻前面挖溝筑墻,掀墻壘土。”

  劉仁瞻用石油,守城毀器都很有效。郭紹不知道他的石油從哪里挖上來的,找不到挖石油的地方,但硝石、硫磺的礦點卻很多人都找得到。

  唐朝就有火藥了,不過無法用來炸城。挖地道常規的作用只是悄悄輸送兵力偷襲,沒有別的用法。想用地道從地下挖塌城墻是不可能的;自古到今沒有戰例,古人攻城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能挖地道把城墻挖塌,早就有先例了,周軍圍攻壽州兩個月一定會用。劉仁瞻也不可能會認為地道除了運兵進攻、還有什么用處。

  炸塌一段城墻也不一定能攻進去,但現在沒人能料到這種事,這就是戰機……

  還要用壘土攻城迷惑劉仁瞻,郭紹當然知道劉仁瞻會在壘土的位置部署重兵工事,做好防備。這個法子不能湊效,但他劉仁瞻必須要防備,不然佯攻就成了主攻。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火藥究竟能不能把城墻炸塌?

  郭紹表現出來的攻城策略一目了然:挖地道、壘土。劉仁瞻恐怕在嘲笑自己,連自己人都不相信郭紹如此攻城能湊效吧。不過他覺得無所謂,越是對方覺得一切盡在掌握,越容易抓住要害出其不意、給劉仁瞻狠狠一擊!

  當然如果火藥沒把城炸塌,就聽了個響動。那就悲劇了……世間真是充滿了危險,郭紹之前忍著,但現在不覺得自己還有退路。

  一硝二磺三木炭。郭紹在路上默念了幾遍,這個比例究竟好不好,他不知道,更記不得精確的比例……記住了也沒用,礦物有很多雜質,誰知道混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比例?

  在下蔡鎮的一個屯糧院子里,郭紹見到了李谷。

  “郭將軍要這些東西作甚?”李谷道,“用來燒城門嗎?壽州有甕城……”

  這句話提醒了郭紹,火藥是燃爆,不是爆炸;燃爆的威力取決于燃燒的速度。他見倉庫里只有幾麻袋東西,用刀劃開口子一看,是一些灰色的塊狀物,像是魔芋一般的顏色。郭紹微微一想,問道:“這是硝石么?”

  李谷點點頭:“硫磺和木炭都不是問題,大批已從各地調運,克日即到。但附近諸州能收集到的硝石不多,只有從關中急調,地方官累積上報數量不下兩千斤,可能還得十天才能運到。”

  郭紹忙拜道:“李公能如此得力幫忙,感激不盡。”

  “都是小事。”李谷微笑道,“我以前做過宰相,和許多地方官都有公文來往,也常被官家授命籌辦軍需,輕車熟路不過舉手之勞。”

  郭紹便把一塊硝石從麻袋里摳出來,拿在跟前仔細瞧。前世他到底是讀完了高中又上過大學的人,知道硝酸鉀這種化合物應該是類似鹽巴的晶體,手里這石頭一般的玩意灰不拉幾的,不知道有效的物質究竟有多少。

  他一番尋思,不想泄露軍機,又派人去壽州把羅猛子部下三百親兵調到了下蔡,下令封鎖倉庫,驅趕閑雜人等。

  接著在郭紹的授意下,大伙兒就在院子里架起大鍋來,又去找來一些需要的物什。鉀是元素周期表靠前的活躍元素,鉀的化合物一定易溶于水。

  半麻袋硝石被錘碎后,就被在木桶里摻水攪化,然后用濾豆腐的紗布過濾出水。過濾過的水被倒進大鍋里煮,烘干。終于炒出來了一堆白灰色的晶體,這就是硝酸鉀?郭紹抓一撮在手心琢磨,發現里面的晶體規則不一,有些像鹽巴一樣的小顆粒,還有的晶體是長條形。這不是一種物質,不然結晶后形狀應該一樣。

  郭紹讓人拿竹編的篩子來篩,分類。然后把兩種晶體分別混合大概數量的木炭和硫化,點火來試。發現只有長條晶體才能急劇燃燒。

  然后另外幾口鍋也架起來了,用那種方法半天就把幾麻袋硝石加工成了三桶硝。

  左攸幫忙,用稱量貴重物品的戥子來稱,混合成四十九種不同比例的火藥。混合的時候比較麻煩,干燥的三種物品攪重了會自燃,不攪均勻又怕混合得不好。不過左攸等人很容易就想到了法子,直接摻水打濕,和面團似的然后拿到加工糧草的石舂里舂。晾曬一天后,次日再小心碾磨成粉。

  但這時郭紹讓他們不用費事磨成粉了,直接搓碎成顆粒,拿細篩子篩勻即可。

  大伙兒忙活了三天,四十九包黑乎乎的玩意就獻了上來。郭紹便和左攸羅猛子以及十幾個親信的親兵留下,在屋子里試驗起來。

  方法很簡單,試出哪一種燃燒得最快。

  四十九種火藥再細分成七組,每組選出燃燒最快的一種;然后勝出者再一起最后試驗。跟比賽的規則似的。七種火藥用紙折疊,弄出一個長條,然后數一二三一起點燃,看哪一種最先燃到盡頭。

  屋子里很快硝煙彌漫,大伙兒咳嗽不已,只好把門窗打開透氣。

  整個過程其實非常簡單,郭紹等一個時辰不到就試驗完了。找出了那包火藥的比例:七兩五錢硝、一兩硫磺、一兩五錢木炭。

  郭紹隱約知道火藥顆粒比粉末燒得快,尋思原因,估計是中間有空隙更容易燒起來?不過他覺得實驗是證明一切猜想的方法,而且這事兒又簡單,便獨自拿同一種火藥的顆粒和粉末來點,果然差距明顯……同樣長度的火藥條,顆粒火藥燒沒了,粉末連三分之一都沒燃到。

  這邊搗鼓得差不多了,郭紹命令左攸留守倉庫,羅猛子節制親兵,叮囑他們不得泄露軍機,否則死罪難逃。另派親兵斥候至淝水附近設明暗哨,提防細作。

  郭紹返回了壽州城。次日,皇帝派來的大臣又到壽州。這回來的人不再是好說話的王溥,倒也是郭紹認識的人:竇儀,還有個隨從趙普。

  郭紹漸漸想起來,趙普似乎是投靠趙匡的人,現在怎么和竇儀在一塊卻不得而知。

  竇儀什么都沒說,就在城池附近到處轉悠,實地考察城外的部署。郭紹在旁邊一一解釋自己的部署意圖和如何防備城中反擊的考慮,并毫不避諱地說李繼勛按兵不動,自己精兵不足又遭偷襲,才導致幾天前的失敗。

  兩天后,竇儀去了虎捷軍右廂大營。然后向東南方滁州去了。

  沒兩日,快馬就趕到了壽州,下旨李重進移鎮濠州,李繼勛部向東北涂山方向調動;部署在南部廬州方向的虎捷軍左廂第三到第六軍主力向壽州調動,歸廂都校郭紹節制。

  傳旨的竇儀對郭紹說道:“官家說,雖然你并未懈怠,卻讓守軍反攻得逞,難辭其咎!既然立了軍令狀,在諸將跟前也有話說了,官家不是不講情面的人。限期一個月,時間一到,若無進展,郭都使要自縛于君前請罪!”

  如果有書友打不開,可以嘗試訪問備用域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