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零七章 大遼興亡

  木雕鏤空的窗戶,古樸中顯得有點陳舊,卻極具東方典雅特色。墻上的毛筆書法、水墨丹青都是特有的裝飾。

  但桌子上擺著兩幅刀叉勺子,叉子是檀木做的三叉型。

  郭紹道:“朕觀古籍,周天子(西周)時便是用這等餐具食肉,便叫人仿制了兩套。”

  董遵誨一臉興致,認真地答道:“陛下武功蓋世,便閱經書,此等食具叫臣大開眼界!”

  等了許久,兩個布衣男侍從端著兩盆熱騰騰的煎羊肉上來,上面還澆著棕色的湯汁。接著王忠小心翼翼地擺上兩只琉璃杯,將紫紅色的葡萄酒倒進杯子里。

  郭紹拿起刀叉,左手用木叉子按住盤子里的羊肉,右手嫻熟地鋸下一塊。叉子插著一塊肉在湯汁上一蘸,便放進嘴里咀嚼起來。

  鋸開的切面上看得出來,這羊肉深紅色,有種不新鮮的錯覺,反正是不太好看,蓋因直接用弓箭射死沒有放血、血液滯留肉內之故。

  放在嘴里嚼時,也有種軟綿綿、缺乏肉纖維紋理的感覺。

  但要的就是這種滋味,叫人想起這羊是怎么死的,從何處而來!

  “湯里有胡椒面,避了腥,沒感受到那復仇的血_腥快意!”郭紹道,隨即再切了一塊徑直放在嘴里,一面咀嚼,一面陶醉地閉上眼睛。

  幽靜的房屋內,散發著清雅書香的氣息,但郭紹在這里,卻仿若看到了瘋狂的鐵馬,鮮血飛濺的刀鋒,震耳欲聾的廝殺慘叫。

  郭紹呼出一口氣,睜開眼,看見董遵誨也依樣畫瓢開始用那副刀叉。

  董遵誨興致勃勃,一臉投入。郭紹無論做什么稀奇的事,陪他的人都會受寵若驚地迎合,也會真正全身心投入其中,讓郭紹感覺十分舒坦……這大概也是做皇帝的好處之一。

  董遵誨學的也很認真,他本來就是世家子弟,坐姿動作十分得體,射箭的手也很穩定,竟能學得有模有樣。

  郭紹端起酒杯,董遵誨急忙雙手舉起琉璃杯,“臣謝陛下賜宴,先干為敬。”說罷仰頭咕嚕咕嚕就把一杯葡萄酒喝干了。

  郭紹露出笑容,看得出來董遵誨還是有點緊張的。他微微側目,王忠便上前重新為董遵誨斟酒。

  不過郭紹卻不著急,他喝了一口,便嘗到了醇厚的甘甜味道,與羊肉的咸味恰恰相反。這酒叫人想起了女人的溫柔和美好。

  這時董遵誨與郭紹談起了將獵物送給村民等事,二人相談甚歡。

  郭紹在細細品嘗其中的各種滋味,那種放松后平和的心境,是長久緊張后舒出的一口氣。

  吃罷午膳,郭紹從袖袋里掏出一折紙來,遞給董遵誨,輕描淡寫地說道:“樞密院的任命狀,朕已批復。虎賁軍右廂二萬步騎,今后便由董將軍統率。”

  董遵誨急忙單膝跪地,雙手接來,說道:“末將定不負陛下委以重任!”

  董遵誨見郭紹點頭,不再言語。當即便站起來抱拳謝恩告退,他先后退幾步,然后轉身走出房門,在門口他又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

  見陽光從灑從雕窗灑進來,端坐在椅子上的皇帝一臉溫和的笑容,也正看著自己。那光明威儀的人,如春風一般的目光,叫董遵誨心下一片亮堂,仿佛看到了光輝的前程!

  幽州南院,蕭思溫不動聲色中,頗有微詞。認為耶律休哥鎮守幽州不力,怪他無事挑起周國憤怒、惹禍上身。

  “黃河、長江南北沃野千里,南人億兆人口。而今周國正值強主當國,大遼不避鋒芒拖延時日,便是不合時宜……”

  耶律休哥不服道:“郭鐵匠算甚強主?”

  蕭思溫道:“郭鐵匠起于微末,進退之道、用兵之法,今日你我也見識到了。其幾年時間南征北戰,連滅數國,多次雷霆之勢平叛,本就是勇武之輩;以卑賤之身,迅速晉升高位,并斗贏實力更強的大將趙匡、張永德等人,能聚攏周國紛亂的各方勢力,并且服眾統攝文武凝成一團,可見他治內也有一番心智手段。”

  蕭思溫頓了頓,語氣加重道:“且不論郭鐵匠此人是否強主,臣以為,大遼興亡,重在此人!”

  耶律休哥聽罷惱羞成怒,在可汗面前一再請戰。

  他在此戰中未立寸功,帶兵攻津、涿,拳頭打在墻壁上似的;又去圍堵襲擾后方的周軍輕騎,卻撲了空。耶律休哥對蕭思溫的言辭十分生氣,但只有用戰績說話,才能硬氣!

  不料眾大臣都不支持他!

  耶律休哥回顧左右,眾人紛紛避開目光。耶律休哥氣急攻心,臉上忽然露出冷笑來,心道:本帥獲勝時,屠戮易州你們紛紛叫好,現在稍有失利便翻臉不認人!

  這時一個大臣進言道:“周國固守涿、固(安)、新、津防線,大遼難以突破。大軍不如暫且退回草原。周國人可能在溫渝河、桑干河等地再筑新城,待其分兵把守,我們再尋機各個擊破。”

  “終于找到了好借口!好一個誘敵分兵,各個擊破!”耶律休哥冷嘲道,他是最不愿意放棄的人。

  那大臣臉上有點僵:“不然,大遼十幾萬人、數十萬馬匹駐扎幽州,長此以往,消耗大遼全國產物有什么好處?也只能這么對峙僵持,毫無作用。”

  耶律休哥道:“切勿目光短淺,幽州產物,你們很多人每年都有享用。說甚分兵?幽州城就在桑干河岸邊,一旦周國人在津州北面河岸筑城,則可直攻幽州;現在咱們大軍威脅下,周國敢上來筑城?”

  耶律休哥轉頭冷冷看著蕭思溫,“我記得蕭副使也曾說幽州對大遼至關重要。”

  蕭思溫說不出話來。

  ……遼軍在幽州呆過了冬天,一直未能有效地大規模出擊。周國人也固守南邊防線,毫無動作平靜無事。幾十萬大軍的戰場上,竟如一潭死水!

  周遼兩國大軍在河北戰場過完了元宵節,遼軍終于把主力騎兵從幽州撤走,迅速北上。其步兵大部及輜重留在幽州,周軍獲知消息也拿離開的遼軍毫無辦法。

  郭紹立刻召集大臣武將在霸州議事。

  他先單獨見了宰相李谷,叫李谷近期便南下調度物資,先從陸路運輸補充各城儲糧;等河流的冰一融化便水運糧草、建筑材料北上。

  及至大堂,一副大圖已經懸掛在上側的木架上。

  眾人行臣禮后,樞密院副使魏仁浦便走到木架前,用手指著圖上簡單的線條:一個近似向左偏倒的“丫”字形。

  “這是桑干河,東邊是溫榆河。”魏仁浦開門見山,徑直說道,又拿毛筆在“丫”字中間靠、靠左邊分支的地方,畫了一圈,“幽州城,大致在此處,城南靠桑干河,護城河水也引此河之水。”

  大伙兒聚精會神地瞧著,那圖倒是好懂。郭紹也不動聲色地等魏仁浦闡述前營軍府的方略。

  魏仁浦揮灑自如,拿手指著那“丫”字,“開春河流一封凍,便在此地筑三城!三城分列兩河之間,西為‘翼城’,中為‘宣仁城’,東為‘衛城’。

  只待三城建成,河北戰場則形成河網之間的兩道平衡防線,北線涿、固(安)、翼、宣、衛五城,南線易、雄、霸、新、津五城。

  北線以‘宣仁城’為進攻幽州大本營(位于丫字形河流中間),大軍從宣仁城出發,沿桑干河北岸西進,至抵幽州城下,兵道兩道暢行。余者四城,為策應庇護北線兩道和兩翼。

  南線五城,保衛河流水運,形成攻防縱深。使大軍進可攻,退可守,有厚實的回旋余地。”

  郭紹回顧左右,眾人沒人吭聲。李處耘等大將情知此略出自郭紹之手,不會輕易反對,不過如此干法,耗費幾何就難以估算了……郭紹是皇帝,他拿得出來錢,武將們便一點意見都沒有。

  魏仁浦等了一會兒,便又說道:“既然如此……禁軍騎兵精銳駐扎‘宣仁城’建址北面,并在桑干河、溫渝河上建立浮橋通道,設立步軍營防守。

  在遼國大軍南下之前,加緊建城。依舊照新、津二城的法子,先筑軍事工事、外圍諸堡,一月內可成;先站住腳跟,然后才建造城池城墻。

  南線諸城土堡拆除,鄉軍主力北移至北線筑堡防守。

  遼軍主力南下之前,步軍各部、鄉軍各部退至南線休整,騎兵主力駐扎北線。”

  魏仁浦說罷向上位拱手一拜,郭紹點頭道:“魏副使所安排之略甚妥,諸位愛卿明白了?”

  眾人紛紛拜道:“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郭紹見狀便起身離席,他一直保持了做武將時比較痛快的作風,說完就走人,除非有爭議,不然時間拉得太長并無意思。

  人們立刻躬身喊道:“恭送陛下。”

  郭紹退至簽押房,便收到了東京來的一份奏疏,提及南漢國的大食人使者到東京朝拜來了。郭紹頓時想起了大食人的優良帆船,毫不猶豫立刻親筆寫信送回東京。

  如果有了上好的帆船,戰略上也許可以更多的選擇!那大食人從阿拉伯那么遠的地方,也能航海到東亞;那么,同樣的帆船在渤海附近近海航行,豈不是十分輕松?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