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三二節 一個雞蛋一兩白銀

  云落牽著顏沉魚穿過竹西佳處門洞是一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兩邊高大的桂花樹,枝繁葉茂,構成了天然的林蔭迎賓大道,即使在烈日下也不會被曬著。竹林與桂樹交匯于竹西佳處,家宅主人的儒雅之氣可見一斑。

  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續20天左右,不過盛花期也就一個星期的樣子,此時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無聲濕桂花”的說法。每到花開的時候,滿園都浮動著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這時,你若是來游園就可以盡情地享受這甜蜜的幽香。微風拂過的時候,細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紛紛揚揚,落滿你的發稍和衣襟。

  現在看到的小樓是“叢”,木雕為屏,藤蔓垂弋。門前樓下有楹聯:清氣若蘭,虛懷當竹;樂情在水,靜趣同山。頗有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味道。

  從小樓名字可以知道這是主人藏書、讀書之所。桂花向來和舊時人們仕途得意、飛黃騰達密切相連。黃至筠在園中植桂花、置當然是希望子孫后輩才華出眾,仕途通達。

  叢在冬山的東面,秋山的最南,山與樓結合巧妙,樓也成了秋山最優雅的收尾。從山間石階可直至樓上,此樓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開間,樓上下共六間。它避開園林中主要游覽路線,建筑式樣也較簡樸。

  樓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頗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味。東邊粉墻設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幾枝縱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邊的水磨磚花窗是園中最大的一個漏窗,透過它。整個冬山的宣石、臘梅都盡收眼底。

  更為絕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墻的圓形漏窗處于一條水平線上,所以我們的視線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

  計成《園冶》中說:“取景在借”。在這里院落雖小,僅有梧桐一株。但通過花窗巧妙的“借”來隔墻的芭蕉、臘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營造了一種清靜、淡泊的情趣。

  在個園的北部賞竹風景區的南端,有個池塘,池邊景色優美。有亭有榭、有閣有廊。池邊用黃石堆砌的假山,魚在池中游,悠然而自得。

  晨煙門。東坡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個園處處有竹林,以示主人不俗。過叢,在個園南部是園主黃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是一組坐北面南、前宅后園的傳統建筑。

  大門對面是座豪華大八字磨磚磚雕照壁。陳從周先生在《園林叢話》中說;“華麗的照壁,貼水磨面磚。雕刻花紋,正中嵌‘福’字,像個園大門上的,制作精美。”

  清人金雪舫說個園是:“門庭旋馬集名流”。傳說個園鼎盛時期的住宅分別以“福、祿、壽、財、喜”為主題,縱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開,原有房屋二百多間。

  雖然目前保存下來的只有東、中、西三路,但一廳一堂。一梁一柱無不顯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與奢華,印證著揚州鹽商財力的雄富。個園南部住宅的三路建各有主題。分別為福、祿、壽。兩面青磚夾墻間的過道稱為火巷,亦稱避火巷、風火巷。

  東路住宅前后三進,檐口瓦頭滴水及門窗閣扇皆裝飾鹿的圖案,以鹿喻祿。常言民以食為天,所以先來看看黃家的“廚房”。這是東路建筑的最后一進房屋,格局為三間兩相。從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揚州民居單元形式之一。

  原廚房早已廢棄,為了讓人能更直觀的了解歷史狀況,在此屋按傳統廚房布局作恢復性陳設布置。廚房內設大鍋灶。置食盒、酒壇、條凳等廚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細細揣摩當初廚子、仆從來往穿梭,細作羹湯,精制佳肴的場景。

  清代鹽商對美味的追逐達到極至,傳說黃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窩,參湯,外加雞蛋兩只。而其子黃小園則常備十幾種點心和十幾種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見黃家財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關于黃至筠飲食的精制講究,至今還有兩則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逸事。

  一兩紋銀一只蛋,有一天,黃至筠空閑無事,隨手翻看記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著“每枚紋銀一兩”,非常詫異說:“就算現在雞蛋價格昂貴,可也不至于到這種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廚子喊來,斥責他弄虛作假。

  誰知那廚子說:“我每天送來的雞蛋,不是市面上的雞蛋能比的,每個一兩銀子的價錢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個人來吧,請你好好品嘗分辨一下”。說完就請辭走了。

  黃至筠重選了一個人來代替他,雞蛋的價格是下來了,可是味道卻大不如從前。一連換了好幾個廚子,都是這樣。

  最后只好又要原來的廚子來做,結果第二天雞蛋的味道又和從前一樣了。黃至筠大惑不解,就問那廚子:“你到底用了什么辦法讓雞蛋的味道如此鮮美呢?”

  廚子說:“我的家里養了上百只母雞,每天都用人參、白術、紅棗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飼料中的,所以才有這樣的美味的,你差個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黃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說,自此再不提換廚子的事了。

  擔挑肉燉黃山筍,黃至筠愛竹成性,他不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園里植竹,以竹意題園名,而且還有一個與竹有關的奢好:喜歡吃竹筍。

  當然,個園里的竹皆為觀賞竹,筍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黃至筠最愛吃黃山筍,還要趁著剛挖出土的新鮮勁兒吃。

  但黃山離揚州路途遙遠,如何能夠吃到新鮮出土的鮮筍子呢?這在尋常人家看來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嘛,可對富甲一方的大鹽商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完全不必作蘇東坡等窮文人的痛苦選擇。

  這不,早有人專門為他設計了一種可以移動的火爐,在黃山采到竹筍后立刻洗凈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鍋里燜上。

  然后讓腳夫挑著火爐向揚州趕,等人到了揚州,竹筍和肉也煨好了。一盤竹筍肉竟然如此費周折,期間花費的銀兩就可想而知了。

  這里是三間兩披廊格局的餐廳,構造堪為考究。此廳梁柱取材為楠木,故稱楠木廳。餐廳構架圓作、抬梁式,用料肥碩。梁兩端略作“卷殺”刻弧線,前后施軒,廳堂裝修前置木雕閣扇,后置屏門。

  兩次間是木雕落地罩,周圍墻壁置合墻板,廳內直柱粗挺,柱下白礬石柱磉“天圓地方”,線腳簡潔,造型洗練。餐廳內中間是三個大理石鑲面的圓形大桌和圓形矮凳。縱觀此廳堂,規整寬敞,庸容大度。

  屏門懸宋人山水及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所撰漆書楹聯,“飲量豈止于醉;雅懷乃游乎仙”。立柱楹聯是:家余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

  餐廳架構圓柱、圓梁、圓椽,廳內設圓桌、圓凳,楹聯抱柱又借論酒談羹發人生感悟,很顯然這里是個宴請聚會的場所。“圓”是取團圓、團聚之意,園主的胸懷和情趣在樓堂內外的一幅幅對聯中透露出來。

  這里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為美。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

  廳前三面置廊拱衛,廳堂構架造型特征為抬梁式,形制雖簡樸,但做工較考究。加之廳堂低于南首門外地坪60公分,更見歷史久遠,可推為明代遺構。

  梁兩端下口帶園勢曲線,匠人稱之“剝思”亦稱“拔亥”。條端處墊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墊木稱之“水浪機”。

  前后施軒,因狀如船蓬,南方一般稱之為船蓬軒,北方則稱為卷蓬。廳堂明間后步架置屏門,兩次間置木雕落地罩。

  清美堂有楹聯兩副,外聯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勤與儉”。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體現了華國人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態度,體現出“耕讀傳家,勤儉為本”的思想。

  還有一副楹聯懸于中堂之上: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為揚州八怪汪士慎所題。如果說雨雪增添了竹的韻致和松的姿態,那么花和酒則可以讓人獲得遠離紅塵的淡然心境。

  耕讀傳家表達了主人對傳統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傳遞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懷,脫俗境界。也最好的詮釋了黃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雙重身份。

  桌上的三件擺設代表著平安長壽。在到中路前,先駐足來看看揚州個園的東火巷。火巷是封建社會大富人家大宅門內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狹長通道。是使住宅與住宅之間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盜之用。

  火巷也是封建禮儀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雜務、女眷進出,賓客要至后花園也只能從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園。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