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四八節 粉紅童話純白少女

  考拉和顏沉魚從廿四橋景區的東岸北行過一座石橋,這里統稱為萬花園景區。∈♀頂點小說,不遠處有一院落,那就是靜香書屋,是為了紀念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而建。

  靜香書屋是個半開放式庭院,東南北三面圍以高墻,黛瓦粉墻。西面敞開向瘦西湖,對岸沿湖長廊成為借景對象。大門朝南,上嵌磚額“靜香書屋”錢塘金農題。院中鑿池,院北建屋。

  書屋坐北朝南,是三間開的單檐歇山青磚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檐下“靜香書屋”四字集自金農漆書,其特點是體形瘦長,橫粗豎細,撇鉤飄逸。墨色烏黑,猶如漆成,故稱漆書。

  正門兩側的對聯為八怪另一名人鄭板橋所題:飛塔云霄半,書齋竹樹中。屋前有寬廊,前筑臨水平臺。室內窗明幾凈,陳設古樸典雅。

  書房內,松竹梅的木雕罩格,條幾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令人停足其間,仔細把玩,余味無窮。

  院內一泓池水居中,有滿池的荷花與睡蓮。清淺池塘,天光云影,湖水與園外水體聯通。池西有蘆葦數叢,蒹葭蒼蒼,古樸遼遠。

  這里圍以黛脊粉墻,建筑多以“半制”取勝。即舫是半舫,入口月洞門背面為半亭,北邊出口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一個個的“半”,以廊、墻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

  書屋前有荷塘一方,一艘石舫半入水中。畫舫僅半舫,好似一艘停泊的游船。額曰“蒔玉”,語出晉書列傳,“陽雍標蒔玉之祉”,宣揚孝道,好有好報。

  半舫兩側為篆書集句聯:山月映石室。春星帶草堂。上聯為王維詩句,下聯為杜甫詩句,讀此聯,讓人頓生登舫遠行的沖動。

  一條短廊連接石舫與靜香書屋,近書屋處,廊間有“天然橋”,白石橋欄,橋廊懸有楹聯:天上碧桃和露重,門前荷葉與橋齊。

  立意寬闊高潔。一如靜香,清幽致遠。

  半舫東南隅有一組黃石假山疊起,巉巖峭壁,高低錯落,山頂有亭,下檐八角,上檐四角,名“半山亭”。與書屋南北呼應,亭聯曰:月來滿池水。云起一龜山。

  金農作為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無所不精。雖在晚年方始作畫,但就連鄭板橋也稱譽道:“若論畫壇穩基人,還讓杭郡金冬心”。

  因金農工于畫梅,人稱“凍萼一枝”,故院中隨處可見臘梅、春梅;書屋、家具、欄桿上亦雕刻著梅花。就連院門的造型亦是梅花。有麗梅,必有靜香,故以之名屋。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冬日里若能在此踏雪尋梅,或許也是最浪漫的吧。靜香書屋原是“水竹居”其中一景。早年已毀,現已成為瘦西湖東岸自成一格的景點。

  從靜香書屋南返須臾,然后折往東北,便到了洛春堂。洛春堂原系平山堂舊名勝,早已毀圮,擴建瘦西湖萬花園時被移用。洛春堂大門兩側懸有楹聯:黃昏花影二分月;細雨春林一半煙。

  在靜香書屋東南隅,有一組建于低矮山塢中的獨立庭院,環境幽靜,建筑風格素雅恬淡。在修篁茂竹的掩映中,門廳西向,朝西向的主廳與北向廂房及一組折廊組成完整的庭院。

  院內正中鑿曲池,池上架平橋,池水碧波清澈,游魚可數。庭院內外,廣植牡丹、芍藥、翠竹等花木;池畔廊邊,有透漏空靈的湖石兩峰,蒼古的疊石映襯出花卉的艷麗,頗具情味。

  洛春堂正廳單檐歇山,面南三楹,似乎是公園的小辦公點。中掛洛春堂匾額,堂檐抱柱懸掛楹聯:風前月下妖嬈態;天上人間富貴花。元代學者吳澄撰,今人補書。

  北向副廳,單檐硬山,檐下有廊,以短廊與主廳相接。南邊《聽雨》是書畫的場所,檐下掛楹聯:琴響三秋潤,書聲六月涼。揚州八怪汪士慎舊聯。北區與副廳相對,是一座四角方亭,單檐攢尖頂,花窗為壁,對稱布局中又有變化,兩側通連廊,組成庭院的圍合。

  《揚州畫舫錄》曰:“洛春之名,蓋以歐公《花品敘》有‘洛陽牡丹天下第一’之語,因有今名。”

  汪應庚《平山攬勝志》述:“(洛春堂)疊石于庭中,為秀峰層嶂。其上栽牡丹十數叢,露葩風葉,爛漫芳菲……”又說:“故以花名堂,顏曰‘洛春’,以為花之娛人,處處如洛之春也”。

  宋哲宗元祐七年,蘇東坡出任揚州知州,在一次賞花宴會上,面對滿園盛開的芍藥櫻桃,填詞《浣溪沙揚州賞芍藥櫻桃》,其中“洛陽初夏廣陵春”一句,贊美揚州春景媲美洛陽,初夏洛陽花事已了,而廣陵的春色依然占盡風流,芍藥開得姹紫嫣紅,大有留住春光的勁頭。

  清代,洛春堂聳立在蜀岡之上:“洛春堂在真賞樓后,多石壁,上植繡球,下栽牡丹”,樓閣花木環繞。

  考拉和顏沉魚從洛春堂繼續北行,則到了萬花園重要景點之一簪花亭。簪花亭因歷史上“四相簪花”的故事而得名,故事的主角是芍藥的稀有品種金帶圍,它是揚州的市花——芍藥中的精品。

  宋代慶歷年間,韓琦鎮守淮南在揚州任“太守”時,曾專門種植芍藥。有一年后花園中一株芍藥忽然開花四枝,花色上下紅、中間黃蕊相間,被后人稱為“金纏腰”或“金帶圍”。

  于是韓琦邀請了好友王珪、王安石、太傅陳升之一同賞花喝酒,高興時每人還摘了一朵戴在自己的身上。令人稱奇的是,居然在以后的五十年里這四個人先后做了宋朝的宰相,因此芍藥又被稱為了宰相之花。

  四相簪花亭是六角形的仿宋建筑,亭邊坡臺廣植芍藥,亭下有一組銅像,再現了當年那個喝酒賞花的風雅聚會。

  四位具有宰相之才的年輕官員品酒吟詩,簪花自賞的倜儻風流。穩重老成的揚州太守韓琦(時年38歲)左手拈著一朵“金纏腰”芍藥花,花瓣中間鑲嵌了一根金黃色的線,右手食指豎著。

  三位客人由南到北,分別坐著大理評事簽判王安石(時年24歲),大理寺丞陳升之(時年34歲)和大理評事通判王珪(時年26歲),每人的帽子上都戴著一朵“金纏腰”芍藥花,神態各異。

  其中最年輕的王安石略有醉意,半倚半躺著品味手中的“金纏腰”芍藥花,陳升之則舉杯與韓琦相呼應,而王珪似乎不勝酒力,斜倚石桌,手托著頭,仿佛正在醞釀詩句。石桌上擺設著一只酒壺、一盤荔枝、一盤橘子、兩盤糕點和四雙筷子。

  整組雕塑中人物神態變化豐富自然,通過他們不同的氣質與神情的塑造,使雕塑體現出形與神氣韻貫通的效果。清李墅《四相簪花圖》廣陵芍藥真奇美,名與洛陽相上下。東坡更贊揚州芍藥“為天下冠”。

  簪花亭位于萬花園的西南部,為六角形仿宋式建筑,重檐攢尖頂。楹聯:名花別韻瑞色祥開簪四相;曲水流觴幽情暢敘賦千詩。

  考拉和顏沉魚從四相簪花亭繼續北行,就到了瘦西湖萬花園北面區域的清二十四景之一石壁流淙。

  《揚州畫舫錄》這樣描述“石壁流淙”勝景:“石壁流淙”,以水石勝也。是園輦巧石,磊奇峰,潴泉水,飛出巔崖峻壁,而成碧淀紅涔,此“石壁流淙”之勝也……

  如新篁出籜,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令湖水全活,故名曰“淙”。淙者眾水攢沖,鳴湍疊瀨,噴若雷風,四面叢流也。

  淙流,是水匯聚在一起,由高向低沖擊,形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快如風,聲響像雷鳴,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

  著名紅學家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的內景和瀟湘館的外景,就是以揚州的水竹居為藍本而寫的,由此可見石壁流淙的盛名。

  石壁流淙、靜香書屋、水竹居在歷史上是一座園林。“石壁流淙”,一名徐工,徐氏別墅也。它的主人是徐士業,字建勲,在揚州販鹽發家,成了大鹽商。石壁流淙就是徐士業他們家修建的宅子。在乾隆時期,石壁流淙曾是湖上以水石為勝的名園。

  乾隆乙酉年間,乾隆來到這里,看到景色如此美麗,亭臺樓閣中間,假山瀑布、繁花綠柳……特賜名“水竹居”。并御筆一揮,題下御詩曰:柳堤系桂雙,散步俗塵降。水色清依榻,竹聲涼入窗。幽偏誠獨擅,攬結喜無雙。憑底靜諸慮,試聽石壁淙。

  清晚期,“石壁流淙”頹敗于戰亂,至今原勝景不在。今天的“石壁流淙”景區,是按照《揚州畫舫錄》描述的原樣建造的,景點由水竹居、閬風堂等三組建筑和一組黃石假山組成。瀑布是它的主要景觀,也是整個景點的點睛之筆。

  最高的瀑布有13.8米,4臺水泵才能把水打上去。山上的六條瀑布分別從不同出口,不同高度一瀉而下。人造的水霧把景點打扮得如同天上仙境。

  石壁流淙周邊的環境也非常之美,石橋、木橋、湖邊小亭、湖中小島、花叢,讓人留戀忘返。石壁流淙景點堪稱萬花園內“點睛”之作,景點由水竹居、閬風堂等三組建筑和一組黃石假山組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