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49章 雖不中,亦不遠矣

  沮授找荀諶獻策的嘗試被阻礙,只好另想辦法,但另想辦法就至少需要幾天時間,眼下只能暫時看著戰局沿著既有慣性再往前推進一陣子。

  尤其袁紹這人是出了名的優柔寡斷,你不能同一時間給他很多建議,尤其是在他剛剛做出一個新決策、后你就說他決策得不對,很容易觸怒袁紹。

  沮授對這一點太了解了。

  歷史上官渡之戰的時候,袁軍謀士也是給了很多具體的交戰戰術建議的,但這些建議基本上都是“前一個被證明確實不行,然后再試下一個”,這樣有了事實結果先幫袁紹清醒,就不用謀士來鐵口直斷懟領導了。

  田豐就是典型的“不等事實證明袁紹前一個決策是錯的,就直接跳出來開懟”,然后被囚禁了。

  沮授跟荀諶商議完之后的第二天,六月二十六,荀諶果然火急火燎去向袁紹獻策了。

  他絕口不提昨夜沮授的提醒,只把他自己想到的那部分“掘沁水改道、防止關羽利用戰船之利、在最終野王城不可守的時候突圍”,向袁紹詳細地和盤托出。

  袁紹內心對于文丑張郃之前的戰績也是不太滿意的,畢竟那么點仗就已經死了七千人了,還有一萬二傷員不知道有多少挺不過去。聽荀諶的計策似乎能確保至少把關羽和諸葛亮殺了,那死再多人倒也值得。

  袁紹立刻傳令:“讓麹義帶兵負責在野王城以東數十里,擇周遭地勢低洼之處挖渠引水、堆土堰塞原有河道。文丑、張郃繼續攻打野王城和溫縣。”

  麹義如今不是很受信任,所以讓他的部隊負責挖河,這不是正面作戰,哪怕他心里不服也不會影響到戰局。

  讓河改道的事兒,當然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攔河筑壩的工作量倒是不大,但新河道的挖掘量就大了。

  要圖快的話,如果等不及把沁水直接引進黃河,那就只有找旁邊低洼的地方,把河挖決口,然后引水形成堰塞湖,倒也能臨時讓河流斷流一段日子。

  但這種只是臨時性措施,一旦堰塞湖水位上漲、跟決口一樣齊平后,多出來的水還是會順著原有河道繼續流到野王城下的。

  所以這邊麹義一邊挖,另一邊攻城戰也絲毫沒有放緩,每天的廝殺都很是慘烈。

  袁紹軍一邊拼命抓緊時間在野王城外搭建杠桿式投石車,一邊打造了很多木墻滕盾、催督弓弩手以上前壓制、抓來的炮灰民夫在填壕軍的督戰下頂著城頭箭矢填壕溝陷坑、破壞拒馬鹿角羊馬墻。

  為了破壞外圍守城設施,進攻方每天的死傷總數都超過千人,估計五天之后才能全部完備。

  相比之下,在這段攻城準備期里,關羽的部隊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部下的弩兵有相當一部分,裝備了敵軍至今無法仿制的神臂弩,有效射程比袁紹的踏張弩遠了將近百步,堪稱守城又一神器。所以在殺傷袁軍那些破壞外圍工事的士卒時,效率出奇的高。

  神臂弩這種裝備,年初冬天的時候,關羽這邊總共也還不到三五千副。但這半年的相持期里,劉備陣營的將作監、下屬五校等朝廷軍工工場作坊可是產能全開努力生產。拖到現在,關羽已經有將近一萬把神臂弩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沮授的相持戰術,雖然在正面戰場的軍事考量上是正確的,但是卻沒算到劉備根本不怕跟袁紹相持種田。越是相持,劉備的新式武器量產裝備優勢就越大。

  劉備的科技和生產力優勢擺在那兒,就算當初靠1700萬人口跟對面袁曹孫聯軍2300萬人口對著種,劉備的總生產力還是明顯有優勢的,除非袁紹曹操也全面進行技術革命。

  如此看來,許攸力勸袁紹速戰速決,也不能算完全的昏招,因為真相就是袁紹不管是打還是拖,其實都沒什么希望。不搞技術革命,其他都只是修修補補,只能是死中求活。

  同時,因為是守城戰,不用考慮士兵的機動性,弓弩手都不用挪窩陣地,站樁輸出就行了,關羽甚至可以讓弩兵們都穿上沉重的鋼質胸甲和鋼盔、嫌重就砍點原木放在城頭上,讓弩兵當凳子坐著放箭。

  這種打法,倒是頗似后世一戰時期、德軍一度給固定火力點的重機槍手穿過八毫米后的鋼甲、但因為鋼甲太重,就讓機槍手坐著打。

  袁紹的弓弩手在對射過程中,死傷七八個,才有可能交換射傷一名關羽麾下的弩手,而且因為重甲的保護,除非是射中臉或者脖子正面,否則絕大多數都只是輕傷。

  消耗戰就這樣打了三天,到六月二十八這天時,諸葛亮在下午戰罷收兵的時候,巡視戰場,忽然發現了一些問題——諸葛亮敏銳地注意到,沁水的水位有明顯的下降了。

  畢竟諸葛亮是天下少有的擅用水火等自然之力協助作戰的神機妙算之士,沁水又兼了野王城北側的護城河角色,他很難不注意到水位的變化。

  不過,諸葛亮倒是沒想到荀諶會異想天開地建議袁紹讓沁水改道、確保破城后把關羽諸葛亮全軍滅殺防止突圍。諸葛亮還以為袁紹軍只是在堵河蓄水、等將來水多了后直接放水淹城。

  對于放水淹城,諸葛亮當然是不怕的,因為野王城卡住了沁水,野王以東的上游,袁軍是沒有戰船的。將來就算野王被淹了,關羽有船只的優勢,直接坐船棄城逃跑不就行了。

  但是,諸葛亮敏銳地注意到一個別的異常:袁紹軍如今是對著野王城的東南西三面都團團合圍、瘋狂打造全面完備的攻城器械,那架勢完全就是要每個方向都主攻,沒有佯攻。

  但如果袁紹是要放水淹城的話,這樣的準備就有點過了,因為水位暴漲之后,城東城西也有可能被淹沒一部分,造在城外那些投石機陣地不也被淹了么?

  所以,正常的做法,應該是袁紹在東西兩側只設置圍堵營地,或者即使造重型攻城武器,也該是可以機動的,而非固定式。在城南則全力造最重型的攻城器械。

  “莫非袁紹的決水淹城計劃要醞釀很久?他在城東上游蓄水要蓄上十天八天的?所以才覺得為了中間這段時間的強攻、分攤防守方兵力,額外多造一些將來要被淹掉的東西也無所謂?”

  諸葛亮心中忍不住如是琢磨。

  他哪里知道,荀諶壓根兒沒打算放水淹到城下,他是打算把沁水直接引走。既然城下到時候無水,袁紹當然不怕淹到自己人了,更不怕自己造在低洼處的攻城武器白費。

  而沮授也完全沒往這個方面評估風險,則是因為這些風險都是臨時新制造出來的,原本不存在,他也沒來得及面面俱到照顧到這兒。

  諸葛亮想明白之后,當晚就立刻向關羽匯報,把自己的分析都說了。

  關羽當時依然在秉燭夜讀春秋,聞訊放下書卷,捋髯瞇眼,暗露殺機地說:“袁紹想用強攻麻痹我們?同時配合水攻、萬一強攻不奏效就放水淹城?諸葛賢侄,能大致估算得出,袁軍筑壩攔河的位置,在野王城上游多遠么?”

  諸葛亮打開他自己制作的地圖,圖上作業一算:“應該也就在上游二十里,如果算陸路直線距離的話,不過十五六里,因為中間這一段沁水河道是先往北拐再往南拐回來的。”

  關羽摸著胡子奇道:“怎么算出來的?”

  諸葛亮往圖上一指:“沁水在野王以西直線十五里外,有個拐點先往北拐。我軍在此駐扎與沮授相持半年,我早就把周邊地理勘測清楚了。

  那處拐點南邊有一小丘,阻住了河水,但實際上只要把小丘挖開一個口子,河水就能往南傾瀉到南邊的洼地蓄起來。

  如果水位再高的話,甚至還有可能讓沁水奪濟入黃,從溫縣和平皋之間就流入黃河。但袁紹既然是要淹野王城,估計不會挖那么深遠,否則水都直接灌進黃河,就淹不到我們了。”

  諸葛亮這番話,不了解當地地理的人或許不易聽懂。稍微解釋兩句:沁水以南,還有一條匯入黃河的小河,上游叫沇水,下游叫濟水。

  如今還在關羽軍鎮守下的溫縣,就是城北瀕臨濟水、城南瀕臨黃河。但濟水并不是在溫縣入黃河的,要再往東流幾十里,在河內郡的平皋縣入黃河,平皋如今還是袁紹占領著。

  而平皋的對岸就是雒陽河南尹的成皋,平皋與成皋自古也都是軍事要塞。

  因為這兩座城市要負責阻斷黃河、防止從東邊來攻打雒陽的軍隊,利用黃河河面繞過成皋滎陽一線的陸上雄關虎牢關。

  關羽一邊慢慢捋清思路,一邊也是在心中暗贊諸葛亮的功課做得細,他自己做的作戰地圖,居然還有一種簡易的圓圈圈線,據說是李素教他的,叫“等高線”。

  當然,圖并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畫的。他現在位高權重,職責重大,也漸漸開始學他李師那樣,要養個專門分工的技術團隊。

  比如畫地圖的活兒,諸葛亮培訓幾個明算科考得好的新晉官員過來,培訓一下如何用三角函數測高程,然后派出去搞實地勘測田野調查。諸葛亮本人就負責匯總檢查就行,工作量大大輕松了。

  這種地圖乍一看讓人很煩,但此刻諸葛亮拿來快速推算“如果袁紹要決水,會在哪里蓄水”這種問題時,關羽就充分意識到其精妙了——水往低處流,看看地圖上沁水兩岸附近的等高線,堵河決水的口子位置一猜就能猜到。

  關羽沉吟道:“雖然不知道袁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他準備什么時候才發動。但是看他現在的樣子,戒備很是松懈,也不像是馬上就要發動的緊張樣子。

  要搞清楚他的真實目的。我打算明天安排夜襲攔河筑壩的營地、把他的堤壩尚未完工部分先摧毀破壞一下,說不定城西北圍城營地內的袁軍,反而猝不及防來不及撤到高處被自己淹了。我們也能觀其虛實,看袁紹的后續部署調整,摸清他的真正意圖。”

  諸葛亮聽了也是微微汗顏:我沒完全猜透對方攔河堵水的具體用途、發動時機,太尉就準備用這種辦法來搞清楚么?

  雖然……確實簡單粗暴,非常有效。我都把你的水壩破壞過了,你想干啥還不是一目了然?再觀察一下你的補救措施,什么陰謀都瞞不住了。

  類似于諸葛亮說“我意識到敵營中某個將領有陰謀,但我不知道具體是什么陰謀”。然后關羽就粗暴地說“那我就攻破那個營寨,把那個有陰謀的將領抓回來,你慢慢拷問肯定能真相大白”。

  還真是豪氣、囂張啊。

  諸葛亮微微不忍地勸諫:“太尉準備派何人去?帶多少人馬?兵馬多行動遲緩,則行事不密,萬一半途被袁軍截擊拖住、大軍重重圍裹,導致陷入野戰消耗,我軍可就危險了。畢竟野王城內守軍不過兩三萬人,對面幾十里內,可是鋪了十幾萬大軍。”

  關羽捋髯斟酌:“我軍如今有五千騎兵,我就帶騎兵,如果還是嫌多怕行動不便,三千也行。突破袁紹在城西的圍城營地后,直奔筑壩堵河之處。殺散筑壩軍士、破壞堤壩后,等水流先淹下來,我再趁水勢稍退回兵。

  諸葛賢侄,你在城西門和北門都要派人觀察接應。如果到時候放下來的水夠深,連西門都淹到數尺以上、步兵難以徒涉,你就直接把走舸小船從西門開出來,接應我回城。

  如果水位不夠深,你就依然走北門出航接應,我的騎兵會沿著上漲后的沁水南岸順流行軍。你的走舸接應到我之后,我們就上船擺渡回程,定然可以突破袁紹聞訊而來的堵截。”

  諸葛亮想來想去,雖然覺得有點異想天開,但從軍事理論來說還是可以執行的。

  關鍵就看帶兵將領有沒有這個魄力,而且能不能在敵軍遇到水慌亂的時候,他依然保持不慌亂,讓他的騎兵的馬群也不至于被上漲的水位驚到而亂竄。

  “既如此,太尉自行定奪便是。”諸葛亮知道他是勸不回來的,關羽畢竟還沒到徹底老成持重穩扎穩打的年紀。三十七歲的關羽,血液里親自冒險激進的成分,還未徹底稀釋。

  三十七歲做太尉,果然還是年輕了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