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由,直接擊穿了路易十五最后的一點戒心。
若是這么說,那大順的一切舉動,似乎也就特別合理了。
和俄國,都是君主制國家,所以可以和解。
與荷蘭,既有議會制和絕對君主制的意識形態爭端,也有東南亞的利益之爭。
而英國,則是非絕對君主制里最能打的那個,大順天子想來當然非常討厭。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傳聞中,劉鈺在廣州,因為一件小事,對英國的喬治·安森大發雷霆。
路易十五有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
心想,是啊,劉鈺是個貴族啊,而且還是大順那種集權狀態的貴族,天然是和絕對君權站在一起的。
喃喃念叨了一下“神圣同盟”這個詞,越發覺得這個詞妙不可言。
歐洲有過一次神圣同盟。
1538年,異教的土耳其開始攻打醫院騎士團,擊敗了教皇的聯合艦隊。基督教國家組織了神圣同盟,對異教徒宣戰。
那是圣戰。
有趣的是,那一次,法國的百合花和奧斯曼的綠新月,站在了一起,被稱作瀆圣同盟。
伴隨著三十年宗教戰爭,宗教的神圣性大減。
“神圣同盟”這個詞,已經許久沒人提起了。
路易十五真的沒想到,瀆圣同盟之后,法國居然再一次和異教徒站在了一起。
而且這一次,法國身處的陣營,并不是被人羞辱為“瀆圣同盟”,而是名正言順的“神圣同盟”。
傳聞中,路易十五有句名言。
“我死之后、洪水滔天”。
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只需要在中間加上幾個字。
原文類似于漢語的文言文,缺了白話的一些語法結構,于是便可自由發揮。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我死之后,將會洪水滔天。”
和“民可使由之”差不多,不在于話本身,而在于怎么解釋,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若這么理解,路易十五就是個楊廣。
可若是“我死之后,將會洪水滔天”,這樣理解,便是路易十五已經看出來了,布爾喬亞階層很可能讓要讓波旁王室洪水滔天。
劉鈺的“神圣同盟”,確實是戳中了路易十五最擔憂的地方。
因為法國的貴族圈子、上層圈子里,對于“神圣”二字的批判,已經到了壓制不住的地步了。
路易十五肯定是知道伏爾泰的。
伏爾泰是整天吹英國和大順的。
在明知道英國“英國大地上完全沒有自由,在英國有權有勢的投機商和騙子占了統治地位”的情況下,依舊用英國作為“理想國”,虛構了一個完美的英國,讓他臆造出來的英國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極大地吸引著法國的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
在明知道大順這邊是封建王朝的巔峰的情況下,依舊用大順作為“理想國”,虛構了一個完美的大順,讓他臆造出來的大順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極大地吸引著法國的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
所謂,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啟蒙,事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啟蒙、覺醒。
理想國反正你們聽說過、沒見過,大部分人又沒出過國,編就是了,也沒人會拆穿。
現在劉鈺主動提起來神圣同盟的事,路易十五也不得不詢問一些他長久以來的疑惑。
“侯爵先生,我對您說的神圣同盟的說法,很感興趣,也非常贊同。”
“我非常好奇貴國到底是如何做到君權神授、朕即國家的?”
他從小會議室的書柜里,拿出一本小冊子。
這本小冊子是伏爾泰寫的,通過某個貴族的沙龍,傳到宮廷內的。
路易十五翻到了某一頁,疑惑地詢問著劉鈺。
“伏爾泰說:中國的報紙,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最有用的報紙。沒有之一。報紙上,詳細記錄了民眾的訴求,官員會去聽取民眾的訴求、希望、對國家的愿景,并且登記下來,刊印在報紙上。”
“伏爾泰說:1728年,貴國戰爭了俄國,皇后賜賑全國年逾70的貧苦婦女。單單廣東一省,受賜的年逾70的貧苦婦女,就有98220人。年逾80的,有40893人。百歲以上的,有3453人。”
“伏爾泰說:中國可以統計到每個人口,包括他們的年收入、支出、年紀、家庭人口數量。他們對國家的訴求、對政府的期待、對官員的控訴……”
“我很想知道,連一個省的70以上人口都能統計到個位數、連每個民眾的訴求都能滿足的情況下,貴國是如何做到‘朕即國家’的?”
路易十五不是故意羞辱劉鈺,也不是讓劉鈺難堪,他是真的信了伏爾泰的話。
覺得大順簡直不可戰勝,每個省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都能統計到個位數;順帶著,報紙還能將民眾的訴求、期待都詳細地統計出來。
而這樣的國度,居然還能朕即國家、君權無限。
這……這就算是耶穌親自來當國王,也就這樣吧?
路易十五是真心的詢問,內心充滿了羨慕,以及作為“圈內同行”,對大順天子的無盡敬仰和敬佩。
真要是做到如小冊子中寫的那樣,實在是超出了路易十五那不算可悲的想象力。一個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到底是怎么做到這種程度的?
難道說,大順的天子,真的如那些貴族沙龍里所說的,每個天子都必須是“哲人王”?
劉鈺聽完路易十五的話,卻覺得路易十五這是沒事找事,在抽自己的大嘴巴,在諷刺自己,在惡心自己,在羞辱大順。
他倒是沒有臉紅,大順是封建帝制的巔峰,劉鈺心知肚明。就算諷刺,也諷刺不到他的身上,他根本就不覺得自己是個大順人,身上披著大順勛貴的皮,整天想的是怎么終結李家王朝。
但是這種談判的時候,路易十五說這番話,就讓劉鈺很是郁悶了。
心道你要諷刺的話,就直接說便是。神圣同盟的說辭,我算是急中生智忽悠你的,但你也不能這么惡心我吧?
大順有這水平?大順有這水平,不說別的,早特么歲入兩億了——他不知道的,是伏爾泰認為,中國國庫的財政收入,就是每年兩億兩庫平銀。
這得是什么樣的基層組織能力?
就傳說中的“暴秦”,最多也就是在八百里秦川能有這樣的基層組織能力。離開八百里秦川,能讓項梁這樣的抓住肯定車裂的選手和會稽太守談笑風生,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順更是差得遠了,能對作為基本盤的當年老陜、河南的老兵、列侯后裔良家子做到詳細統計,就算是不錯了。
一個是真心求問。
一個是覺得對面陰陽怪氣、極盡諷刺。
兩人即便不說是話不投機,那也是讓劉鈺覺得路易十五對這個“神圣同盟”的建議當成玩笑。
劉鈺心說這不太對啊,那說自己說到布爾喬亞的問題,作為封建統治者和法國集權受益者的路易十五,應該同樣充滿警惕才是。
難不成自己說的這個意識形態之爭,在路易十五看來,并不足以說明自己為什么反英?
雖說自己反英的原因,是因為英國的工業資本的勢力和殖民地市場,和所謂權利法案之類的事一點關系都沒有——哪怕大順也是君主立憲制了,和英國的意識形態差毬不多,英國的工業資本也絕對反對大順的貨物進入英國和北美殖民地。
但是,路易十五怎么可能會有這種世界觀?怎么可能明白各國工業資本之間的矛盾?怎么可能明白大順現在急需硬通貨和貴金屬,依靠通貨膨脹來促進富集資本朝工業而非土地和地窖集中?
難不成這路易十五還高人不露相?
當一個人把真心的恭維聽成諷刺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
好在路易十五在劉鈺一陣疑惑中,又問道:“侯爵先生,伏爾泰先生對中國的介紹,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路易十五自己也不相信這些話全都是真的。
劉鈺緩緩抬頭,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后世人們評價伏爾泰的歷史水平,稱其為“作為一種比較個人化的理解,他甚至沒有特意去參考大量書籍以弄清細節,而是試圖對世界提供一個輪廓的認識。”
這說法情商挺高的。
換成情商低的說法,就是“他寫的歷史,沒有參考書籍、沒有弄清細節,全都是編的”。
后世的不提,同時代的孟德斯鳩,說伏爾泰是“他寫作歷史的用意是推廣自己的宗派,即宣傳他非宗教的宗教”。
理想國不是地上天國,不是天堂,所以不是宗教。但他宣傳的方式,帶著一股濃濃的宗教味兒,那不是理想國,那是天堂,所以叫非宗教的宗教。
劉鈺很尊重伏爾泰,但很反感這種編瞎話的“啟蒙”方式。這時候路易十五讓劉鈺做點評價,劉鈺也真沒法評價。
尷尬之后,劉鈺也只好灰溜溜地說了一句話。
“國王殿下,如果那是真的,那么中法之間就不會存在神圣同盟。”
“哲人王作為君主,不需要額外的、非理性的神圣化。”
“因為不是,所以要組建神圣同盟。”
“至于他對中國的介紹……您相信亞特蘭蒂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