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邊說著,一邊看了看周圍的地形。
這倒是很容易看出來,這應該是一條河的入海口。距離他們三五里遠的地方,是個挺大的島,就卡在河口上。
遠處停靠著大順的軍艦,島上有個燈塔,一伙士兵也上了島上,和他們隔著二三五里的河水。
一排排的小艇,不斷地將人送到岸上,甚至還有七八個騎兵。
后續的部隊也都慢慢登岸,軍官們指揮他們搬運物資,并且向外派出了警戒,讓那幾個上岸的騎兵,帶著幾個大約是印度商人的向導或者翻譯,向外散去。
不遠處,幾個軍官正在那看地圖,部署在這里的登陸安排。
這些底層的士兵只是知道這里是一處河流的入海口,卻不知道這條河叫做胡格利河。
旁邊的那個類似崇明島的島嶼,喚作薩格爾島。
再過一段時間,就是印度教的節日。大約可以理解成大順這邊理解的冬至,也就是太陽從南回歸線往北移動的日子,可以算作是印度教里的過年。
被稱作桑格拉提節,意譯而非直譯的話,叫冬至、太陽節、羲和節,都行。
人們會聚集在孟加拉的薩格爾島上,后世會有數十萬人甚至百萬人會去沐浴恒河水,算作一種朝圣。但此時肯定沒有這么多人,因為交通、工業化、廉價出行等等,都不存在,怎么可能組織的起上百萬人的大規模節日朝圣。上百萬人規模的節日人口流動,那得是工業時代的“人文奇觀”,現在可不行。
大順這邊的登陸部隊,就在薩格爾島北側的海岸上登陸。加爾各答就在這個河口的上游。
如果非要類比的話,加爾各答的港口位置,更類似于上海。不是寧波那樣的天然良港,加爾各答的港口在江中,需要上游很長一段距離,才能進入加爾各答的港口。
大順的參謀們選擇把營地安在薩格爾島的北側,也是考慮到大順的海軍優勢,把英國的印度分艦隊堵在了胡格利河的加爾各答港中,他們并不敢出來決戰,而是選擇了避戰。
營地安在這里的好處,就是修建營地的工程量可以極大降低——只要確定能夠保持海軍優勢,并把握住制海權,那么借助潮汐灘涂形成的泥濘通道,營地的防御方向只要面對北側即可。
參謀們選擇的營地,距離海岸和胡格利河,大約500步,并且利用了薩格爾島的地形,確保如果英軍艦隊要炮擊營地,就必須面對大順的海軍。
按照作戰計劃,快有快的打法、慢有慢的打法。
既然喬治堡以極快的速度攻下,那么最優的選擇就是加爾各答慢點打,穩扎穩打,不去偷襲。
雖然偷襲其實很容易,因為威廉堡之前被年少輕狂的西拉杰攻破過,而且焚燒了大部分建筑,其防御能力和英國后來穩固了統治重建的威廉堡不可同日而語。
但大順這邊的前線軍官,在保證整體戰略指導的前提下,還是選擇了穩扎穩打的辦法。
第一批上岸的一個營的工兵和其余部隊,要在胡格利河的北岸修筑營地,積累物資,等待后續的部隊登陸。
這種仗,除卻最后的野戰決勝外,唯一可能的轉折點,就是英軍趁著大順的主力部隊還未到達,讓海軍選擇離開胡格利河,出海與大順海軍決戰。
以總噸位一比三的絕對劣勢,全殲大順的印度分艦隊,控制制海權,炮擊大順軍先頭部隊的營地……唯有如此,才算是避開了會戰的轉折。
雖然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大順還是非常謹慎地攻取了薩格爾島上的燈塔,那里沒有什么軍隊,只有一些理論上可以算作軍隊的孟加拉守軍。
并且很快圍繞著薩格爾島上的燈塔,構建了三座炮臺,部署了三門24磅的重炮。
與胡格利河北岸的營地相互照應。也算是明明很強,但卻過分謹慎了。
杜鋒計劃的作戰,是以大順的海軍優勢,封鎖胡格利河。
然后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將南洋的野戰機動兵力,都運送到薩格爾島以北的營地。
包括四個戰斗工兵營、6000名錫蘭的府兵線列兵、六個炮兵營、四個在淡馬錫的騎兵營、四個輜重營,以及依靠西拉杰在孟加拉的威望,使得孟加拉當地的領主和受損的什葉派商人提供補給。
合計將近一萬名步兵、2000騎兵、以及強悍的數量眾多的炮兵。
就大順現在的運力,這倒不是問題,包括補給也不是問題。
大量的被征召的商船,和本身就是官督商辦的專業運輸船隊,以及被裁撤后在南洋地區依舊擁有一次性運送5000兵力規模的海軍專業運輸船——這是為了方便在南洋的殖民統治,一次性5000的投送能力,可以快速鎮壓南洋任何方向的起義,以免遇到荷蘭人那種小規模起義壓不住最終形成燎原之勢的局面。
杜鋒對于米子明多久能攻下明古魯的萬寶路堡,信心十足,這壓根就不是什么難事。
而所謂的機動兵力,除了錫蘭那些特殊的授田府兵外,所動用的其余兵力,也根本不是大順在南洋的全部兵力。
比如爪哇、婆羅洲、摩鹿加群島、蘇祿等地的駐軍,和駐軍之外的少量機動兵力,壓根就不需要動。
步兵抗線的主力,就是錫蘭的府兵。抗線之外真正要用來一錘定勝負的,還是靠專業的職業募兵。
至于英國人在孟加拉有多少兵力,根據大順的情報,英國人此時在孟加拉,除卻海軍,其實只有1800人的兵力。
這其中,有300人是歐洲各地的亡命徒,渴望在印度發財的雇傭兵。英國人可能雇傭,也可能不雇傭,甚至這些雇傭兵也未必愿意接受英國人的雇傭,畢竟比有錢的話,還是印度王公這邊給的更多。
英軍大約800人。
而英國人訓練的印度兵,大約600人。
基本上,這就是英國人在這里所能拿出來的全部兵力。
杜鋒要集結的力量,海軍是英軍的三倍、陸軍全算上的話大約是英軍的十倍,細分的話,炮兵是其三十倍不止,而騎兵更是沒法算……2000除以零,這個從數學角度上講,不好說這是多少倍。
整體上,杜鋒算是契合劉鈺的戰略:即在廟算的時候勝一籌,不要去靠腓特烈、拿破侖那樣的戰術天才。
廟算的時候不好好準備,等著打仗了,再指望一個名將獲取勝利,蠻悲哀的。
是以,二十年的戰略準備,以錫蘭為支點、以蔗糖危機的大遷民為契機,大順為今天這場仗,僅僅在錫蘭,就準備了三萬丁的預備役人員,以及足以去大西洋打一場“特拉法爾加”規模海戰的艦隊。
配合完善的商船注冊征調體制、壟斷授權的專營官督體制,從一開始就要一個以十敵一的目標。
當然,這么算的話,沒把孟加拉王公的部隊算在里面。
而孟加拉王公到底能集結多少軍隊,這也難說。
因為如果大順只上岸千余人,要和英軍一對一的公平對決,那么孟加拉王公可能會偷偷來和大順談判,試圖借大順的力量擊敗英國;也可能選擇站在英國一邊,湊出一萬多拼湊起來的軍隊。
而如果大順上岸的軍隊,從一開始的一千,逐漸上升到一萬多,那么孟加拉王公會主動跑到大順這邊,高呼“賈法爾是叛徒,我們一直在等待真正的納瓦布,西拉杰的歸來!”
當然,像是賈法爾、西拉杰的大姨、之前的錫克商人等這一批被稱作“背叛者”的人,自然會選擇死硬到底。
事實上,世界上有兩種軍事神話。
一種,是三千破五萬、六百興滅國的這種,驚呼不可戰勝。
另一種,則是靠著龐大的體量、手工業能力、財富、稅收、人口,隨時可以拉出來數萬齊裝滿員的大軍、令人瞠目結舌的火炮、遮天蔽日的船帆。
前一種,會成為后世歷史的談資,許多年后依舊叫人津津樂道。
后一種,也是成為后世歷史的談資,許多年后叫人產生一種“這樣的仗,我上我也行”的感覺。
不過于現實,并無區別。因為此時現實的統治者、統治階層,不是玩軍事名將斗獸棋的談客,而是一群會權衡考慮當狗還是自立哪個收益更高的王八蛋。
所以,依舊秉持著劉鈺戰略構想的杜鋒,用極快的速度攻下喬治堡,但卻要慢慢地攻加爾各答。
戰術很簡單。
一個半月,屯兵、屯糧、外交、拉人、密謀、和孟加拉上層談判。
然后出兵,野戰獲勝,攻下威廉堡。
海軍堵住胡格利河的出海口,陸軍在河邊架起大炮,滅掉英國的印度分艦隊。
杜鋒這邊玩的也很大膽,直接派了先頭部隊登陸,搭建營地,而且直接派的是手里的精銳部隊。
因為他算了,英國人的艦隊不敢出港,縮在河港里,那么英軍就不會在河口部署部隊。
而只要第一批部隊上了岸,英國人就算反應過來,從加爾各答趕到這里,也得是十天以后了。
況且英軍出動倒是快,可他們人少。真正要形成威懾,就得拉攏孟加拉的部隊,問題是孟加拉的部隊從遠處趕來匯合,又不知道多久了。
所以,第一批登陸的千余人,首要任務就是挖好營壘、胸墻、面向北側的簡易炮臺,把大炮部署上。
然后把簡易碼頭搭建起來,等著后續大部隊逐漸抵達即可。
之后的幾天,趙立生等人就在不斷地揮汗如雨,挖坑,裝土,修營壘,按照軍官的命令修簡單的碼頭,裝配一些軍用的起重機械。
剩下的時間,就是挖廁所。
等著簡易的碼頭修好后,后續部隊抵達的便越發的多,營地也不斷向外延伸。
在英軍占領這里后受到了損失的摩爾商人,在金錢的誘惑下,幫著大順這邊運來了大順想要的任何東西。
木板、木料、石灰、肉、稻米……錢,能解決很多問題。大順的白銀,和印度的銀幣,都是白銀,花起來沒有任何的滯澀。
伴隨著大順登陸部隊的逐漸增加,也如杜鋒所料,很快就有孟加拉的貴族,主動送來了稻米、木柴,并派人和大順的軍官勾兌,試探一下大順到底是什么意思。
等著大順這邊的軍隊開始大量卸貨大炮和戰馬的時候,已經有貴族派人提出,愿為內應,也愿意提供自己的私兵支持了。
畢竟,前節度使,西拉杰,之前逃亡大順,而現在要回來了。誰知道,這位小節度使歸位之后,會怎么對待之前的背叛呢?
請:m.tangsan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