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五章 ‘金子做的’是謙虛的說法

  在眾多有關發射環太陽衛星的輿論中,關注最多的還是衛星和太陽表面的距離。

  十萬公里,實在太近了。

  如果是相對于地球六千多公里的半徑來說,十萬公里的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的,甚至相對于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十萬公里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太陽實在是太龐大了。

  太陽的半徑就高達六十九萬五千多公里,直徑更是超過一百三十九萬公里,在百萬公里的數量級面前,十萬公里就實在是太近了,甚至可以說快要被‘吸納’進去。

  當距離也只是一個數據,最主要是距離太近,受到太陽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哪怕是在遙遠的地球上,都能感受到太陽強大的影響力,更不用說是在太陽表面了。

  十萬公里的位置,遇到一些太陽活動的情況下,根據有關的研究數據,溫度都有可能會超過一千攝氏度。

  這個溫度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屬。

  那么距離如此近的環太陽衛星,是如何運作的呢?不會才剛到達既定軌道就融化了吧?

  當然融化只是個討論,航天局公布了即將發射距離如此近的太陽衛星,就肯定掌握了相關的技術。

  那么是什么技術?

  這是很多輿論都關心的問題。

當有一些專業人士站出來,輿論馬上轉向了一個技術  材料!

  只有抵御高溫、高輻射、高電磁風暴,才能在距離太陽表面近的位置,保證電子設備運作。

  輿論馬上轉向了相關的材料技術,好多的說法直接把技術,按在了趙奕的頭上,認為趙奕研究出來了,邁向新領域的超級材料。

  這么說也沒有錯,Z波壓縮技術確實是趙奕研究出來的。

  但是輿論后續發酵則是把技術和奕星科技聯系在一起,認為是趙奕幫助一心科技完成的相關材料技術。

  這時候,高等壓縮材料公司站了出來,明確表示衛星材料是由公司制造,還做出了簡單說明,“我們根據趙院士的研究,掌握了一種能夠把任何材料,進行高強度壓縮的技術。”

  “通過這種高強度壓縮技術,可以讓材料的物理特性得到質的提升。”

  這個公告解釋了環太陽衛星的核心技術,同時也確定了技術確實是由趙奕研發出來的。

  輿論并不意外。

  最主要是,似乎只要是感覺不可思議的科技,就能夠和趙奕的名字直接聯系在一起。

  如果換做是其他人,反倒是一件驚奇的事情。

  這時候,輿論也能理解為什么奕星科技,能和宇航局、高等壓縮材料等部門合作,因為技術都是趙奕研發出來的,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團旗下公司,而趙奕是直接負責人,自然有資格和這些公司進行合作。

  與此同時,更關心材料問題的是國外相關機構。

  不少掌握著頂尖材料制造技術的機構、企業,都想到了不斷進行商談的宇宙飛船項目。

  這些機構和企業掌握的最高級別的技術,自認為有資格作為核心合作伙伴,直接參與到宇宙飛船項目中,有的甚至拿著高端材料技術,換取參與核心部件的研發制造工作。

  他們被直接無情的拒絕,而且是非常干脆的拒絕。

  雖然宇宙飛船項目已經正式開始,一些附帶的部件,都已經進入到制造過程中,但因為牽扯到大量的技術和材料,制造可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和其他企業、機構的談判還在進行中。

  這掌握頂尖材料技術的機構、公司,就是最難在合作上達成一致的。

  之前這些機構、公司還不明白,為什么國內的談判組,會在合作上拒絕的如此干脆。

  現在他們明白過來,是因為國內擁有更高端的材料制造技術,而他們所掌握的高端材料,也只能為宇宙飛船的制造錦上添花而已。

  “這肯定是個新技術、全新的制造方法!”

  “高等壓縮材料公司,是才剛剛組建的公司,他們大概就是以這項技術為核心的。”

  “原來是這樣!”

  “他們肯定掌握了非常吸引高端的壓縮材料方法,才能讓材料的物理特性實現質變,甚至可以讓設備抵抗上千度高溫以及高輻射風暴。”

  “那么,是什么技術呢?具體怎么做到的?”

  這些機構、企業頓時開啟了研究,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材料制造肯定和‘壓縮’有關。

  怎么壓縮呢?

  好多的相關機構都開始設計各種壓縮實驗。

  賓州大學材料實驗室的設計非常新穎,他們設計了一種高磁場內旋裝置,準備對柔和型的金屬鋁進行壓縮。

  這個設計的原理就是在外部設定高磁場,來影響鋁金屬內部電子運轉,同時以向內旋轉壓縮的方式,給予鋁金屬物理性的力,期待能夠從內外兩個方面,對鋁金屬進行強壓縮。

  還有其他實驗室也有很有意思的設計,比如一家國際的鋼鐵制造公司,他們專門生產軍事用途的鋼材,也掌握著最尖端的鋼材制造技術。

  現在他們設計的壓縮實驗,手筆也是非常的大。

  他們公開的實驗設計,是準備制造超高強度的液壓機,并設定真空封閉的環境,對金屬材料進行直接物理性的壓縮。

  兩個實驗設計進行對比,賓州大學材料實驗室的設計,似乎是更加靠譜一些。

  實際上,材料專業領域的人士,更加看好鋼鐵公司的實驗,因為鋼鐵公司的方法比較直接,很大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

  賓州大學材料實驗室的設計,說是由內而外的進行壓縮,但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內旋壓縮,內部電子受到磁場影響旋轉,對于金屬材料來說,更多體現在導電、磁場特性上,理論上物理特性不會受到影響。

  當然了。

  兩個實驗肯定都沒有任何意義,因為Z波壓縮是借助Z波,進行直接的空間壓縮,是空間的壓縮影響到材料,而不是進行物理壓縮。

  航天局的公告有很大的正面意義,讓奕星科技的名氣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好多人也開始關注奕星科技,但同時外界依舊存在質疑,因為奕星科技是一家運營的企業,企業運轉都是以實現盈利為目標的。

  花大筆的費用用于探索太陽,怎么想都沒有任何的利潤點。

  那么奕星科技為什么這么做呢?是不是準備把投資人的錢,都花在了探索宇宙上,而不是爭取實現利潤?

  如果是站在國家、科研的角度上來說,企業花錢做探索宇宙的科研,是有些偉大的。

  但是,站在企業、投資者的角度上來說,只是不斷投入做科研,去做高端探索宇宙的研發,等于是花投資者的錢去‘收買人心’,怎么都感覺很別扭,還不如成立一家科研機構。

  用公眾的捐贈或國家撥款的經費,投入到高端科研事業中,誰也不會多說什么。

  為了平息公眾的質疑聲,趙奕還是站出來說了兩句,“作為奕星科技的負責人,我和團隊做的每一個研發,達成的每一個協議,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公司的發展,而不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去做科研事業。”

  “我和團隊一直致力于保證股東的權益,爭取能讓奕星科技早日實現正收益。”

  這是站在公司負責人角度說的話。

  趙奕認為確實應該表個態,只是做研發的科研機構,當然可以花費大量的錢在沒有利潤的研發中,目的就是為了促進科學的發展。

  站在企業的角度就不一樣了,沒有上市的公司也要為投資人負責,上市以后就必須要為股東負責,保證所有股東,甚至是普通股民的權益。

  趙奕站出來說的話,就像是定心丸一樣,讓輿論馬上平息了。

  當然了。

  還是有很多人存在質疑,但疑惑也只能暫時放在心里。

  兩個星期后,趙奕率領研發團隊去了宇航局的發射基地,聚能衛星建造完畢,正處在準備發射的狀態。

  在準備發射的階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趙奕直接接過總工程師的工作,并親自檢測每一個小組提交的數據報告,并參與到一系列的檢測、參數校對工作中。

  同時,趙奕和團隊一起,完善了聚能衛星的控制系統,最核心的就是應急控制系統。

  應急控制系統是保證衛星受到影響的時候,可以人工操作讓衛星快速遠離太陽。

  應急控制系統使用的是空間連接技術,依靠影像傳輸進行控制,同時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衛星最核心的組建之一。

  這主要是因為聚能衛星的造價,聚能衛星的成本太高了,單單是專利技術成本就有十三個億,因為建造使用的絕大部分都是壓縮材料,材料成本也占據很大的一部分。

  再加上裝配、人工、檢測等等,一系列的成本算在內,都已經達到了三十個億。

  另外,聚能衛星沒有進行發射,也就還有一筆大單要掏錢。

  聚能衛星的重量高達八噸,如此高重量的衛星要擺脫地球引力飛往太陽,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超過第一宇宙速度。

  這是非常困難的。

  最開始的計劃是,建造專門的反重力飛船,以反重力的方式運送,但反重力飛船的速度并不快,擺脫地球引力的方法,是一直開啟反重力裝置,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這等于是為了完成發射,還要單獨設計能擺脫地球引力的反重力飛船,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最后奕星科技和航天局溝通發射問題時,談好的方法是借助空間站的Z波衛星,并建造專門的反重力飛船,運送聚能衛星完成太空穿梭,就能讓衛星直接遠離地球。

  雖然已經進行過一次太空穿梭實驗,技術上不能說完成成熟,只能盡量保證不出現問題,但發射成本還是非常高的,最大也要超過七億人民幣,主要的花費不是制造太空飛船,而是給空間站的Z波裝置填充能源。

  所以聚能衛星總體的成本,都已經快要接近四十個億。

  那可是四十個億!

  這是什么概念?

  聚能衛星的重量有八噸,哪怕所有部分都換成是黃金,價值也只有三十個億左右,結果總計花費卻高達四十個億,也就是說,是比黃金還值錢。

  “金子做的”,是一個夸張的說法,放在聚能衛星上,卻成了‘謙虛’的說辭。

  所以趙奕以及奕星科技,對于聚能衛星有多重視就可想而知了,哪怕是在準備發射的過程中,趙奕也都在想,“一定要先進入民用領域,這個選擇是對的。”

  “必須先回本!”

  “如果只是投入做研發,就會連第二座聚能衛星都造不起!”

  “只有能夠收回成本,才能有錢繼續建造第二座、第三座,還能投入其他領域的研發。”

  聚能衛星的發射過程波瀾不驚。

  雖然發射工作是保密性質的,并沒有進行直播、接受采訪之類,但過程還是受到了關注。

  比如,有高層領導直接來觀看發射過程。

  這主要是因為換太陽聚能衛星的技術含金量,以及發射構成牽扯到了太空穿梭。

  上一次太空穿梭是實驗,這一次則是完成任務。

  每一次的太空穿梭都會積攢經驗,而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完成太空穿梭過程中記錄的數據,都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聚能衛星整個發射過程,和上一次進行太空穿梭實驗是一樣的,就是反重力推進器運送聚能衛星,滑入預定的Z波壓縮航路。

  然后,載有聚能衛星的反重力推進器快速消失,再出現的時候,已經距離地球有二十萬公里。

  在距離地球二十萬公里的位置,反重力推進器依靠剩余能源以及太陽引力繼續前進,并將會在一千萬公里位置,分離出聚能衛星,聚能衛星會依靠太陽的引力,不斷的加速向前,反重力推進器則會被舍棄,但也會以稍慢的速度接近太陽,最終預計會被太陽高溫融化、分割成碎片,也許大部分最終會融進太陽中。

聚能衛星加速前進,并在兩月后達到最高速度  每秒兩百八十公里。

  當前聚能衛星的速度每秒只有八公里,到達太陽表面預定軌道的時間也是兩個月。

  ------題外話------

  跪求數學物理大神不要糾結速度數據!

  作者大學畢業十幾年,早就把高中物理知識還給了老師,研究了半天也沒解決,距離太陽十萬公里,重量、速度、角動量相關的復雜計算關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