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大明鹽業公司’員工的灶丁,每月工錢為2兩白銀,待遇上給足了,而且還有醫療、住房福利,完全就是按照后世公司的模式來進行經營。而在夏季曬鹽高峰期,則雇傭大量臨時工進行生產。
徐光啟主要負責對鹽場生產技術的改革,指揮灶丁開墾鹽田,把煮鹽改為海水曬鹽。
但此時并不能從源頭上杜絕私鹽,煮鹽雖然效率不高,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低。而且煮鹽比較隱蔽,只要是海邊的居民都可以從事。
如果下定決心,要打擊私鹽也是很容易的,畢竟食鹽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后世的毒品。只要把軍隊開出去打擊私鹽,私鹽還是可以從源頭杜絕的。
只是朱由校目前的食鹽銷售渠道,以及生產方面還沒有完成布局,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而且一番劇烈打擊下去,很容易引發既得利益群體的抱團反抗。
所以朱由校決定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方法,先逐一控制市場銷售渠道。等曬鹽規模擴大了,以及運輸、銷售渠道鋪設開之后,再從源頭全面打擊私鹽。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鹽銷售,京城人口200多萬,每年需要消耗的食鹽起碼超過2000千萬斤,除了日常攝入,還有腌制食物等等也要用到鹽。
真快朱由校就將京城的官方食鹽銷售點,全部并入大明鹽業公司,并且從長蘆鹽場調來食鹽。
這批調來的食鹽還是采用煮鹽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每斤的成本達到3文左右,但沒有參入沙土,質量非常合格。
每斤食鹽定價25文,扣除成本,還有20文的盈利。
但是京城還有很多鹽商,朱由校要想壟斷市場,先要把這些鹽商排擠出去。
這天一大早,錦衣衛和東廠特務就開始在京城到處亂跑,他們的目標就是京城里的那些鹽商。
一番徹查下來,查封了大批私鹽,直接抄沒歸公,并封了店鋪。至于那些有鹽引的官鹽商鋪,錦衣衛也在鹽鋪外面打上了封條,這些也鹽一律不許賣了。鹽倒是沒有歸公,依舊可以運出京城處理,反正怎么處理朝廷不管,只要不再京城城內處理就悉聽尊便。
京城所有城門,全是錦衣衛和東廠的特務,對過往貨物一律嚴查,禁止私鹽進入城內。
一番雞飛狗跳之后,搞得一群鹽商怨聲載道,很快東林黨官員們也上躥下跳,抗議皇帝不和他們商量就改革鹽政。
對此朱由校根本不予理會,文官集團反對征收商稅皇帝確實沒辦法,畢竟征稅要靠文官來執行。
然而一旦皇帝繞開文官,靠其他群體去辦事,這些文官同樣也沒辦法。東林黨畢竟沒有軍權,他們只能暗中把皇帝弄死,才能人亡政息。可惜的是,朱由校時刻都防備著。
至于那些鹽商,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一番罵娘之后毫無辦法。朱由校盡管得知了京城鹽商,然而北方鹽商的勢力實際上是較為分散的。其他城鎮的鹽商,此時基本上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再則,朱由校此番的動作,盡管壟斷了京城的食鹽銷售,然而城外卻是不在這個壟斷范圍之內。
大明鹽業公司那邊,曬鹽技術以及開墾鹽田方面是由徐光啟負責。不過市場經營方面,則是專門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掌柜。明末商品經濟泛濫,這方面的人才還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還是挖到了不少人才。
負責運營管理的掌柜叫林舉升,有秀才功名,后來考不上科舉,就給人當掌柜去了。四十多歲的林舉升以前在一家鹽鋪當大掌柜,非常有經驗。
“皇上,按照每斤鹽盈利20文來計算,每年在京城就能賺到六十萬兩白銀,而且可能更多。”林舉升把賬算了一番,得出了一個十分利好的消息。
朱由校的斂財行動,已經初見成效了。
在各城門向商旅征收過路商稅,一年下來預計有五十萬兩白銀的收入。還有鹽鋪,每年能有六十萬兩以上的收入。
僅僅在京城,每年就有上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不過這相比國家開支來說,還是杯水車薪。每年遼東軍費,起碼要三百萬兩以上,甚至需要五百萬兩。登萊也需要一百萬兩白銀的軍費,才能在海上其到一定的牽制作用。
京城的食鹽銷售模式,顯然是成功的。
只要官鹽能夠在北方覆蓋上千萬人口的市場,僅僅是這方面的收入,就足夠支撐軍費的開支了。
“繼續向北方各城鎮擴張市場,我會讓東廠和錦衣衛配合你。”朱由校對林舉升說道,林舉升臉上一喜,有東廠和錦衣衛的配合,拿下北方鹽業市場還不是輕輕松松?作為大明鹽業公司的大掌柜,林舉升是有抽成的。朱由校給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分紅,如果盈利上千萬兩,意味著他能抽成十萬兩。
隨即朱由校把田爾耕和李進忠叫了過來,又是進行了一番安排。
“你和田爾耕馬上暗中調查北方鹽商,把那些販賣私鹽的找出來,不過不要打草驚蛇了。另外去張家口,把那些和后金做交易的晉商也給朕調查清楚。”朱由校對李進忠吩咐道,“另外從東廠和錦衣衛抽調人手,成立一個‘稅務局’,專門負責征收商稅,只要鹽鋪開到哪里,商稅就收到哪里,以配合商業擴張。”
田爾耕和李進忠兩人應諾,隨即按照朱由校的指示,成立了一個由錦衣衛和東廠共同管理、監督的稅務局。
同時東廠和錦衣衛很快就行動了起來,開始在北方各省構建完善的情報網絡,并開始調查北方晉商,以及私鹽商人。
北方的鹽商,主要也就是晉商,但也不全是晉商。
京城的食鹽壟斷還是非常順利的,在錦衣衛和東廠的嚴查下,城內只剩下了官方鹽鋪,不管是勛貴還是老百姓,都只能在官方鹽鋪購買食鹽。
不過讓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官方鹽鋪的食鹽質量不僅很好,而且價錢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每斤鹽只要25文錢,比以前便宜了將近一半。
得到實惠的老百姓,自然是不可能鬧事。
官方的食鹽很快就開始在城外開設鹽鋪,明代的城墻外也是有很多居民的。這些居民就把房子建在城墻很近的地方,在軍事上造成了不小的隱患,明末農民軍攻城的時候,經常是利用城外的民房進行掩護。
錦衣衛和東廠在城外同樣是嚴查私鹽,那些有鹽引的鹽商倒是能在城外賣鹽,但是他們在價格上和大明鹽業公司的鹽鋪相比,卻沒有競爭優勢了。大明鹽業公司的鹽鋪,還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