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58章:抗旱神器

  ;ps:第一更,昨天狀態不佳,查了很多資料,第二更沒寫出來,抱歉。

  皇莊外的田間地頭,此時已經挖好了一條條歸整的水渠,同時遠遠的還能看到不少大水車。

  “陛下,旱澇保收即是灌溉方面,我們采取大水塘蓄水,數個皇莊建一個大水塘,每個皇莊又建一個小水塘。干旱之時,水塘即可支撐一段時間。同時建要灌溉溝渠,并輔以筒車、翻車。若是洪澇之時,則可用翻車排水。”徐光啟一路對朱由校介紹起來。

  筒車也就是那種圓形的大水車,在水流的沖擊下不斷轉動,從而將水提出倒入相對較高的溝渠。

  翻車,也是一種提水工具,但同時也能用于排灌。

  朱由校看著這些大水車,不由眼前一亮。制造這玩意,可以增加就業啊!顯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建設項目。

  “愛卿,萬一發生洪災,這翻車估計也不頂用吧!”朱由校有些疑慮的看著這些大翻車問道。

  “陛下,翻車主要是用來排灌,真正要防洪得靠堤壩。如果天降暴雨,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水排往河流,這時候翻車就派上用場了。再然后,就看河流堤壩是否堅固,若是堤壩年久失修,則會發生洪災。”徐光啟這方面顯然是個專家,朱由校在這方面顯得有些經驗不足。

  “這樣啊!”朱由校點了點頭。

  “當前堤壩主要由皇家農業公司在開墾的時候修建,再根據內閣頒布的《徭役法案》,每戶出工二十天,就可以很好的維護堤壩了。如果碰上大旱之年,河流取水出了問題,我們還可以采取井灌之法。”徐光啟說道,又帶著朱由校前去參觀了灌井。

  只見這是一個口徑很小的水井,直徑只有十幾厘米。朱由校驚訝的問道:“這是什么井?”

  “啟稟陛下,此乃卓筒井,四川鹽井多是此類。”徐光啟介紹道。朱由校奇怪的問道:“這么小的井,能出多少水?”

  “此井雖小,但卻可深入地下百余丈,取水并不慢。只要用一個小管插入其中,再用畜力拉動鼓風抽出即可。只需一口井,就足夠一戶農民灌溉所需。另外廊坊以東地區,上層地下水是為咸水,必須鉆得夠深。才能得到淡水,用這種卓筒井最為合適不過了。而且用這種方法打井,對位置的選擇要求不大,只要打下去就肯定有水。”徐光啟的話把朱由校給震驚到了。

  數百丈?

  那是幾百米深啊!

  古代竟然有這種技術?

  朱由校不懂古代的鉆井技術也是正常,本身就沒接觸過這方面的東西。實際上古代中國的鉆進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這種深度達到幾百米的鹽井,是宋代四川地區發展的鹽井開采技術。也就是頓鉆技術,所謂頓鉆,即是采用不旋轉的鉆頭往下鉆井,古代盡管沒有電動機帶動鉆頭,但要讓鉆頭往下鉆還是很簡單的。人力、畜力都可以。

  這種頓鉆技術,在清代的時候,創造了1200米深的鉆井記錄。而西方人在1850年后,鉆進深度也才幾百米,發展歷史比中國晚了700年。

  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實際上是在陜西鉆出來的,到了二十一世紀,每天依舊能產油200公斤。

  西方人所謂的第一口油井,比中國晚了二十多年。西方人歷來在講所謂發明的時候,如果中國古代就有的。他們就會視而不見的將中國排除在外。

  宋代詩人蘇軾在《蜀鹽說》中寫道:“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原本這種鉆井活動是非常勞累的,官府一般都是把犯人打發去鉆井。到了1253年。四川地區首先用牛作為驅動車盤的動力。用畜力代替人力,這對鉆井起下鉆、清除巖屑以及采鹵提撈,無疑是一項動力改革。

  這種鉆井技術,被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過自然也是有缺點的,那就是碰上巖層就很難鉆下去了。畢竟不是旋轉的鉆頭,而是頓鉆,在古代沒有動力機械的時候,旋轉鉆顯然是癡人說夢。不過華北平原的巖層是比較少的。地質結構以砂土、黏土為主要結構,鉆起來非常輕松。就算是碰上巖層,也可以用特質的鉆頭繼續下鉆,就是比較緩慢。

  在徐光啟的介紹下,朱由校很快便了解了這個技術。

  四川人打卓筒井,主要是用四川的楠竹,將竹節掏空,然后相連打入地下。先開大口,楠竹打入地下50米左右,從而隔絕地下淡水,然后再用鉆頭開小口,再打下去幾十米,從而接觸到鹵水。

  如果楠竹連接的地方密封出了問題,出現了滲漏,就稱之為‘漏井’,這一口井就要作廢。

  “在廊坊以東,我們打的卓筒井相當于是和開采鹵水反過來,主要是用來隔絕上層咸水,汲取下層淡水。而在咸水區的其他地區,這種卓筒井是否滲漏都無所謂,只要打得足夠深,就算是干旱十年,都不怕沒有水。”徐光啟繼續講解道,“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咸水層,在北直隸地區,有的地方打下去一丈(3米左右)就有地下水了,就算是有些地方地下水深一些,我們頂多打下去七丈就夠用了,就算是大旱災,一般都能撐過去。”

  上層地下水是開放性的,可以通過雨水補充,廊坊以東渤海灣沿岸區域,海水滲漏到了上層地下水,所以變成咸水。同時上層地下水,也會產生一定的蒸發,但蒸發效率比較低。

  此時明代的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很淺,和后世解放時期沒太大區別。水位一般在地表下23m,有的地帶像山前沖洪積扇形地的前緣,及扇間洼地,多有泉水分布。這是地下水在地表出露的地點。這種情況說明當下地下水分布很廣,埋藏也較淺,水量也十分豐富。

  因為沒有大量的工業、城市用水,加上農業用水主要就是一些土井,挖得都不深。因為沒辦法深挖,一深挖地下水就出來了,人沒辦法繼續挖掘作業。所以華北平原的地下水資源簡直就是一個未被充分開發出來的寶藏啊!

  只要能把地下水開采出來,在這明末還怕個毛的旱災啊!再把河道治理清楚,不讓洪災發生,那妥妥的就是旱澇保收啊!

  鉆井技術和土井不一樣,人不需要下井挖掘,可以挖得很深。可以一直挖到下層地下水,下層地下水是一種補充比較緩慢的區域,但同樣擁有大量的水,一般埋藏深度在七八十米以下。

  朱由校立即意識到,技術是非常好的技術,后世的中國也是采用鉆井開采地下水,而且還可以達到過量開采的程度。

  “如果卓筒井可以普及的話,確實能夠解決旱災的問題。但是成本方面高嗎?”朱由校連忙咨詢道,要是成本太高也是白搭啊!

  “卓筒井挖得不深得話,施工量非常小,主要就是材料費。四川是把楠竹打入地下,我們則用鐵管。目前鋼鐵成本也很低了,鐵管質量也不像火槍火炮的要求那么高,打造起來也很容易。只要不是咸水區,打井深度最多十丈,打入的鐵管就算漏水都無妨,主要作用就是保證井口不被泥土堵塞,兩個工匠不用三天時間就能打好一口。如果是在咸水區,則要打下去三十丈左右,才能汲取到深層地下水。打入的鐵管則要密封,就算是滲漏,我們也能把鐵管重新拉出來換掉,并不需要廢除。所需的人工依舊不多,主要是畜力,以及材料上的成本。”

  朱由校一聽,頓時欣喜不已,成本這么低,簡直就是神器,絕對的抗旱神器。

  華北地區的咸水區主要就是東部沿海,大部分地區的地下水都是淡水。就算是咸水區,上百米的鐵管成本在國家機器的支持下,還是承擔得起的。

  “那抽水怎么辦?”朱由校繼續對徐光啟問道。

  “用水泵進行抽水。”徐光啟回答道。

  “好。”朱由校欣喜無比的點頭道。

  接著只見一群村民,將一個鐵管深入碗口大的井中,然后連在水泵上。接著在下面放了一個木桶,隨著村民不斷的來回按壓,不一會水就經過鐵管抽了出來,流進了木桶當中。

  “這樣抽水的話,旱災之年,只要勤快一些,澆灌莊稼是夠用了。但是效率不高啊!用畜力不行嗎?”朱由校問道,礦山的水泵抽水都是用畜力,這種抽水技術是比較完善的。

  “啟稟皇上,因為井口較小,滲水需要一定時間。除非是直接打到水層,才能用畜力持續不斷的抽水。”徐光啟回答道。

  “水層要打到多深才有?”朱由校問道,畢竟地下水的滲漏和水層是不同的概念。

  “有的打到七八丈深就有了,有的要打到二十丈左右。”徐光啟之前已經帶著皇家科技學院在鉆井方面做了相關的研究,把華北的地質情況摸了個大概。此時皇帝問起,倒是能回答得上來。

  “既然成本不高,那就直接打到水層,再用畜力運轉水泵。”朱由校興高采烈的決定道,想不到明代也能這么高端啊!可以如同后世一般,能把華北地下水開采出來用。盡管沒有內燃抽水機、電動抽水機這些玩意,但如果是保障農業生產的話,畜力的效率絕對是足夠了。

  發現了這個利器的朱由校,馬上決定成立一個皇家鉆井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