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大明的波瀾不少,不過在強勢的中央調控、鎮壓之下,讓大明朝穩定的支撐了過去。
一個很好的消息快就是,財政收入這一年突破了25億銀元。
去年的財政收入差不多到了12億,今年的財政收入則是直接來了一個大幅度的增長,直接增長了一倍以上。
出現這么恐怖的財政增長,一方面是因為海外殖民的利益的擴大。朱由校派出去的黃金部隊光是開采黃金,在天啟十四年就開采了5000萬兩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南非殖民地貢獻出來的。
同時對外貿易出現了巨大的增長,特別是對印度的商品輸出,更是直接從印度賺取到了大量的貴金屬。
最恐怖的還是江南抄了一波家,黃金、白銀等等,換算成銀元也有55億元,這還不包括大量的古董、珠寶、豪宅、商鋪、糧食、貨物、土地,這些資產也就處理了一部分,很多資產都是直接劃歸到國有企業里面,并沒有算錢。
“真他娘的是賺翻了。”朱由校興奮的看著戶部呈上來的賬本,這么恐怖的收入,明年財政預算就非常寬裕了。
不過讓朱由校不太高興得起來的是,內閣首輔沈潅告老還鄉的奏章又出現在了案頭上。
同時掌印太監錢國興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朱由校想了想,最重還是批準了沈潅告老還鄉,加封沈潅為太傅,位列三公。同時賞賜彩幣、紫袍,并且親自出宮給沈潅送行。
沈潅就這么告老還鄉了,盡管他本人很低調,不過朱由校卻是親自去送行,還派了上百名錦衣衛沿途護送。
不過內閣首輔的位置,卻是空著了。
宮內掌印太監錢國興卻是也退了,朱由校賞賜了他黃金千兩,并且在京城賞賜了他一座豪宅,讓他安心養老。
掌印太監則由李朝慶接任,李朝慶的秉筆太監則由楊光接任。
此時的楊光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小太監了,跟在朱由校身邊十幾年,能力也鍛煉出來了,而且做事懂得分寸,也是最好的人選。
宮內的變動,倒是沒有出乎人們的意料。楊光這些年一直跟在朱由校身邊侍奉、跑腿,而且文筆什么也不差,正好合適當秉筆太監。李朝慶則是熬上去了,正式成為了宮內大總管。
不過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也說不上哪個地位更高。
一個總管宮內事務,并且負責監管玉璽。一個則是陪伴皇帝邊上的文書,也就是皇帝的筆桿子。
宮內的權力方面是掌印太監更大,但是在親近程度上,卻是秉筆太監離得更近。
不過朱由校從來沒有過于倚重哪個太監,東廠還是魏忠賢在管著,但是魏忠賢和朱由校的關系并不算是很親密。
錦衣衛則是田爾耕在管著。
東廠、錦衣衛屬于皇家警察這么的一個角色,不過現在也兼任國家內外的情報部門。就是皇家特務組織,兼有警察的執法權。
不過內閣首輔的人選,卻是一直讓人猜不透是誰。
誰會入閣一直是人們猜測的,是孫承宗還是袁可立?
一個消息卻是傳來,袁可立在任上病死了,享年73歲。得知這個消息,朱由校在宮內啕號大哭了一陣,連忙派人前去吊喪,并且追封為伯爵。
內閣首輔的人選,也已經定了下來,那就是孫承宗。同時朱由校又欽點一人入閣,那就是蔣德璟。
“皇上,蔣大人資歷恐怕不太夠啊!”楊光提醒道。朱由校搖頭道:“無妨。”
“是,皇上。”楊光隨即將圣旨草擬了一遍,然后讓李朝慶蓋上玉璽,將新的人事任命發了出去。
朱由校讓孫承宗入閣,一方面是孫承宗對大明忠心耿耿,而且能力很強。另一方面也是孫承宗身體比較健康,應該能擔任挺長時間的內閣首輔。歷史上如果不是清軍入關劫掠,孫承宗還更長命一些。
至于讓蔣德璟入閣,則是為了接下來整個大明的經濟建設,在百官之中,也就是蔣德璟在經濟方面比較專業。
經過一番人事變動,朝廷中央內部在度穩定了下來。
孫承宗接管了沈潅的日常工作,蔣德璟入閣之后則專門負責經濟方面的政務,有了一個明確的分工。
孫傳庭則在西域領兵,朱由校還是很放心的。
提防武將造反那是必須的,唐代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唐代的皇帝膽子也是賊大,連胡人都特么敢用,結果就被安祿山給修理了。
要解決武將造反的問題,實際上對于朱由校來說也很簡單,只要繼續發展武器裝備不就行了。
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武器是耐用品啊!刀槍磨一磨就能繼續用,補給的時候只要有糧食,糧食還不是到處都是。從來都是聽說餓死老百姓的,也沒聽說把軍隊大批餓死的。所以武將在冷兵器時代一旦做大就容易造反,但是熱兵器時代就不一樣了。
熱兵器時代的軍隊沒有子彈、炮彈什么的,那戰斗力就是渣渣。而補給又是掌握在中央手上的,所以熱兵器時代的軍隊,只要掐住后勤補給就很難造反。
隨著皇家科技學院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明此時已經塊要迎來一個科技大爆炸的階段了。
熱兵器技術,更是朝廷重點發展的東西,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什么材料有什么材料,而且還有足夠的基礎理論支撐,精密制造業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也有非常長足的進步。
一切孵化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了。
蔣德璟入閣后,立即將第二年的財政預算規模計算了出來,進宮對朱由校匯報道:“啟稟陛下,今年財政預算還盈余8億銀元。明年朝廷的財政收入,定然會隨著江南改革的進行而出現大量增長,所以明年的財政收入起碼是20億以上,加上海外貿易、黃金開采,明年的財政預算起碼可以達到30億。”
“一下增長太快了,定為28億吧!多出來的就留著備用。”朱由校說道,他對財政赤字是比較排斥的。
國家一旦財政赤字上去了,那就得想盡辦法抹平,到時候還是得加在老百姓頭上。例如后世美國的財政赤字就非常恐怖,看似霸權無敵,甚至可以賴賬不還。但問題是,信用破產了怎么辦?美國的那種龐氏騙局一般的經濟模式一旦被戳破,還能再稱霸世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的霸權是建立在美元石油的基礎上面的。貨幣體系都崩了,還談什么世界霸權。
還是留點存款比較靠譜,不過也不用留太多。
正好現在到處都可能要用兵,所以朱由校打算多存點錢,免得到時候用兵的時候沒有軍費。
當然國有資本財團那里,還有一大堆的資本可以抽調,不過正常情況下這些資本,還是得用來發展國有企業的。
江南的改革還在持續進行,這次江南的改革不僅僅是官場制度、稅收制度的改變,同時還有經濟模式的改變。以前大明都是民資獨大,現在國有企業出現了,而且正在上演國進民退的戲碼。
大明的礦產開采行業,此時大量的民資正在退場。朝廷的新規,也允許一些民資參與礦產開采,但只能開采那些不成規模的小型礦產,以作為礦業補充。主要的礦業,都是國有礦業公司負責運營。
還有通信行業,電報方面也只允許國家運營。重工業方面,鋼鐵冶煉也允許民資參與,但是技術上完全沒辦法和現在的國有冶煉企業進行競爭。
還有交通方面,鐵路只有朝廷能夠運營,針對外部的遠洋貿易,也只有朝廷可以做。民資的遠洋船只,只能去大明的殖民地進行貿易,而不能私自接觸其他國家。
而在一些海外殖民地,國有資本更是占據了經濟的主要份額。
但朝廷卻是開開始注重商業發展,蔣德璟入閣后,內閣又接連頒布了一些經濟法案。
時間一晃到了天啟十五年,朝廷成功改革了江南地區,整個大明的改革,已經沒有什么懸念了。
大明的民間資本所支持的東林黨,也已經被連根拔除。之前封建皇權與資本主義的斗爭,此時封建皇權勝利了,但資本主義也勝利了。
因為的大明,應該稱之為‘皇權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統治著這個國家的明王朝,也已經發展出了朝廷所掌控的資本主義。
到了天啟十五年,朱由校就感覺輕松多了。
東北地區已經穩定下來了,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移民,東北地區的資源開發規模越來越大,最重要的是東北地區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糧倉了。
盡管氣溫下降,讓東北地區的土地,很多只能種植大豆,但面積夠大啊!人均耕地也多。
最重要的是鐵路修起來了,如今東北的糧食開始用鐵路大量運進山海關,同時大量的大豆,正在走海陸大量運往南方。
東北穩定下來了,而且還有大量糧食輸入到管內,北方各省也就穩定下來了。盡管現在北方各省還是天災不斷,不過卻是餓不死人了。
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現在大明任何一個完成改革的地區,到處都是糧食儲備倉庫。
只要天災一發生,朝廷直接調撥糧食救災,救災的同時又進行大量移民,如今朝廷正在不斷往西域方向移民。
朝廷的鐵路已經修到西域了,這移民的效率就快了。
鐵路也讓朝廷對邊疆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強,北方各省經過改革,已經完全取締了過去地方自治的模式,現在到處都是鄉鎮政府。
天啟十五年,朝廷還是在瘋狂的修鐵路、修水利、蓋學校。北方的鐵路網已經逐漸完善,而通往漠北的鐵路,也開工修建了。
江南地區進行改革之后,鐵路修建也開始了。
現在反正是不管北方地區如何鬧天災,都不可能亂起來了,吏治方面更是極為嚴格,貪污的現象已經在明面上完全杜絕,地方官員也不管光明正大的壓榨老百姓,任何貪污的行為都是小心翼翼,但是暗地里的貪污,也動搖不了根基。特別是那些貪官,就算是貪了錢也不敢明目張膽的用,根本消耗不了什么民力。
朱由校也是徹底的放松了下來,現在形勢一片大好啊!
不過朝廷內部卻是出現了一些反對到處用兵的聲音,特別是孫承宗,也在反對朝廷到處用兵。
“陛下,自古好戰必亡,我大明既然已經掃除外患,內憂也基本平定,應當暫緩對周邊動武,海外的擴張也應當適可而止。”孫承宗對朱由校說道。
“愛卿所言甚是,海外用兵確實可以減少規模,然后金欲孽未除,血海深仇未報,朕可謂寢食難安。”朱由校也知道自己一貫對外掠奪的風格,不太受這些大臣的認可。
東方文明向來重義輕利,講究的厚往薄來,和西方文明是完全相反的。但朱由校卻是反過來了,搞起了西方人那一套殖民手段,盡管這些殖民手段有很大的改進。但朱由校的想法卻是,對外部講究太多道義的話,就只能犧牲內部的利益。但是過去大明危在旦夕,朱由校哪里管的上什么厚往薄來、道義云云。
如今大明局勢穩定了許多,朱由校倒是可以不對外部壓榨得那么狠,但依舊不愿意放棄海外殖民的利益。
實際上朱由校在海外的殖民模式,并不能掠奪到太多的財富,因為大明是一個大國,海外又是一群蠻夷,能掠奪到什么勞動產品?
朱由校實際上在做的就是移民、擴土,把海外的土地變成大明的土地,讓大明內部沒有田耕的老百姓,在海外也能獲得一片樂土,讓那些赤貧的百姓也配置上豐富的資源,讓他們有機會能夠過上富足的生活。
所以朱由校在海外的擴張,實際上是搶奪自然資源。至于壓榨那些蠻夷的財富,實際上是沒多少產品能壓榨的。這方面的利益,放棄一點也無所謂。畢竟那么一點利益,對于大明這樣的大國來說,做鹽不咸、做醋不酸的,吃相確實可以不用那么難看。
同時好戰必亡,確實也是一個鐵律,朱由校確實想要先緩一緩了。
“陛下英明。”孫承宗見朱由校只是半答應半不答應的,但也實在難得了,這可謂是朱由校第一次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