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唐刀簡介(4)

  唐刀簡介(4)

  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厘米不等,并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采用漢刀的“百煉鋼”的鍛造工藝,并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并創造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CPW:200H:150A:LU:file2。插pters2011411894294634372246906795332934177。jpg]]]

  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唐刀的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讓刀身加寬,并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

  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只有刀而無劍的,在當時名為劍的,實際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得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有許多當時的名人,都只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盡家財。

  在唐代時,唐刀傳入日本,當時的日本已經得到漢刀的冶煉技藝,但是當日本天皇看到唐刀時,也驚嘆地說:只有中原才能鑄出如此精良的刀劍。日本隨即學習唐刀的鍛造之法,并加以改進,就成為了今天所見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后,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就算以現在的現代工藝,也無法復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編輯本段唐刀與日本刀的區別  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刀則多采取直身造型。但是,事實上也有些忍者刀采取直刃造型,唐刀之中也有彎曲者存在。依據刀身彎曲與否區分武士刀與唐刀有時并不可靠。下面介紹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區分日本刀與唐刀。

  日本刀的刃區面積一般都占刀身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區面積一般為四分之一左右,采取斧刃造型。

  為什么?這一點是由戰場環境所決定的。在日本戰場上,金屬鎧甲絕對是稀罕物,在這種環境下,刀的工作主要是“切肉”,自然是越鋒利越好;為了滿足這樣的要求,刃區擴張到刀身面積的一半,理所當然。

  而中國的古代戰場上,刀刃碰上個護心鏡、銅盔之類的東西,則更加的稀松平常;面對這種情況,刀鋒就不能簡單地只追求鋒利,還要兼顧破甲能力;而斧刃,就是這一要求的體現了。

編輯本段追憶唐刀風采  讓我們從歷史的片斷來分析和追憶唐刀的風采:

片斷一  《舊唐書》卷五九丘和子行恭傳略云:初,從討王世充,會戰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虛實強弱,乃與數十騎沖之,直出其后,眾皆披靡……既而限以長堤,與諸騎相矢,惟(丘)行恭獨從。尋有勁騎數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馬,行恭乃回騎射之,發無不中,余賊不敢復前,然后下馬拔箭,以其所乘馬進太宗。行恭于御馬前步執長刀,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

片斷二  《新唐書》列傳六十三: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后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

  安祿山反,肅宗追之,詔至,即引道,與諸將割臂盟曰:“所過郡縣,秋毫不可犯。”至鳳翔,上謁,帝喜曰:“今日卿至,賢于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乃詔與郭子儀、仆固懷恩掎角。常為先鋒,賊值,類崩潰。進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廣平王收長安,嗣業統前軍,陣于香積祠北。賊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王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賊大出,掩追騎,還蹂王師,于是亂不能陣。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歸仁匿兵營左,覘軍勢,王分回紇銳兵擊其伏,嗣業出賊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進收東都,嗣業戰多。乃與張鎬、魯炅、來?、嗣吳王祗、李奐略定諸州。兼衛尉卿,封虢國公,實封戶二百。兼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

片斷三  《舊唐書》卷五六輔公?傳云:

  公?簡甲士千人,皆使執長刀,仍令千余人隨后,令之曰:“有卻者斬。”公?自領余眾,復居其后。俄而(李)子通方陣而前,公?所遣千余人皆殊死決戰,公?乃縱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潰,降其眾數千人。輔公?從杜伏威征戰,伏威軍中多用陌刀,所以這次戰李子通時,先鋒步兵所持的長刀可能就是陌刀。同卷所附闞?傳云: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拍刃,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及伏威據有江淮之地,?數有戰功,署為左將軍。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賊,類多放縱,有相侵奪者,?必殺之。

  由此推測闞?善用的兩刃長刀可能就是陌刀,因為從其傳看,闞?統領的是杜伏威步兵“拍刃”,《新唐書》卷九二作“拍刀”,杜伏威的步兵皆善使這種長刀,闞?為其中最優秀者。

片斷四  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待一切準備就緒,便率部從安西出發,一路西行,經十五日至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又經十余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十余日疏勒(今新疆喀什),隨后揮軍南下,踏上蔥嶺,開始了異常艱苦的行軍。蔥嶺即今天的帕米爾(塔吉克語,意為世界屋脊)高原,由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匯而成。高原海拔4000―7700米,擁有許多高峰。帕米爾高原分東、中、西三部分,東帕米爾以中山為主,是帕米爾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對高度1100―1800米,山體渾圓,山間谷地寬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軍行軍路線不但要經過東帕米爾,而且還要經過海拔7564米青嶺(慕士塔格山),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當時唐軍士兵皆有私馬相隨,后勤方面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軍選擇從平坦寬闊的山間谷地行軍,這才使行軍的困難降至最低。經過二十余日的艱苦行軍,唐軍到達了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然后再次向西,沿興都庫什山北簏西行,又經二十余日到達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漢附近)。唐軍繼續前行,再經二十余日到達特勒滿川(今瓦罕河)。至此,唐軍經過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行軍。

  隨后,高仙芝兵分三路,會攻吐蕃的連云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趙崇?統3000騎兵從北谷向吐蕃連云堡;一路由撥換守捉使賈崇?統領,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與中使邊令誠率主力從護密國南下。三路兵馬約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時在連云堡下會合。

  三路兵按時出發,如期抵達。連云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堡中吐蕃守軍僅有千人,又在城南15里處因山為柵,有兵八九千人,遙相聲援。當唐軍進至婆勒川時,河水暴漲,無法渡河。高仙芝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唐軍必須盡快渡過婆勒川,否則吐蕃守軍一但發現唐軍,勢必做好準備,那樣一來將大大增加唐軍攻占連云堡的困難。于是他命兵士每人自備三天干糧,準備次日清晨渡過。將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會下這樣的命令“皆以為狂”。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緩,唐軍迅速渡過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濕旗,馬不濕韉,已濟而成列矣”。高仙芝見此情景,興奮不已,對邊令誠說:“向吾半渡賊來,吾屬敗矣,今既濟成列,是天以此賊賜我也”。隨后高仙芝指揮唐軍攻城。吐蕃守軍未料到唐軍能突然至此,大為驚駭,慌亂中只能依山拒戰,滾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將李嗣業為陌刀將,下令說:“不及日中,決須破虜!”李嗣業手持一旗,領陌刀手自險處先登,奮力殺去,自辰時至巳時,大敗吐蕃,斬首5000級,俘虜千余人,余皆逃入山谷。唐軍繳獲戰馬千余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

  站長:免費聯系QQ:1183818964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