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章 茍利國家生死以

  在傳統的程朱理學中,向來信奉知先行后,朱熹就曾經說過:“義理不明,如何踐履?”。

  汪克凡卻和朱子背道而馳,他剛才那句話用白話來說,就是讀書人應該知行并重,一方面要追求世間的義理大道,一方面也要注重實踐,身體力行。

  這個觀點更接近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有點象王廷相的有用之學,在明末都是很流行的學術觀念,許秉中一時不知該如何反駁。

  實在是無從反駁,知行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無數圣人先賢為此耗盡了心血,隨便展開一下就是一部大部頭,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汪克凡以此來回應自己的批評,已然立于不敗之地。

  不管怎么說,汪克凡不是那種死鉆八股文的頑冥,能講出這番道理算是很難得了。

  “這個題目太大,投機取巧,云臺其心可誅!”

  許秉中倒是拿得起放得下,不失前輩風度,既然被后輩一句話駁倒,就不再繼續爭辯,又勸道:“賢侄縱然有志躬行踐履,也未必非要從軍,可從仕途做起嘛。自闖獻賊寇遠遁,湖廣如今已是太平天下,再說了,巡撫衙門編練的這支新軍也不是個什么好去處……”

  湖廣是太平天下?汪克凡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拱手說道:“征兵布告語焉不詳,晚生只知其名為恭義營,對這支新軍尚有許多困惑之處,正想請老師指點。”

  “好吧,既然你如此執拗,我就說說這恭義營的來歷,不過這是按察使司衙門分管的公務,有些細節我也知之不詳。”

  “按察使司?兵事不是該歸都指揮使司分管嗎?”汪克凡有些疑惑,明朝省級地方機構分為三司,分別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其長官類似于現代的高官、省法院院長、省軍區司令,恭義營明明是一支軍隊,卻隸屬于法院系統,實在有些莫名其妙。

  “此事說來話長,還得從恭義營的來歷說起。”許秉中端起茶杯潤了一口,然后緩緩說道:“我朝自嘉靖之后,衛所軍戶已大多不堪一戰,湖廣無邊患之憂,軍備就更加弛廢……”

  許秉中從頭到尾仔細解釋了一番,汪克凡才明白,原來這個恭義營是何騰蛟自己搞出來的一支新軍,根本就不在明朝正規軍編制之內,所以不歸都指揮使司管轄,而隸屬于按察使司。

  這也是朝代更迭之際出現的特殊現象,如果放在十年前哪個巡撫敢這么做,鐵定會被鎖拿下獄,開刀問斬。

  許秉中又接著說道:“不過話說回來了,恭義營新軍初創,頭緒眾多,有些事情還要和都指揮使司協同處理,比如我武昌府的新軍編練,就由武昌兵備道——堵胤錫大人主持。”

  汪克凡點了點頭,堵胤錫在歷史上名氣很大,是南明群臣中少有的杰出人物,以務實通變著稱,可惜一生都受何騰蛟等人的壓制,無法盡展胸中抱負,最后郁郁病死于軍中。

  有這樣一位務實的上司,武昌府的恭義營新軍應該還不錯。

  “現任的湖廣總兵可是左良玉?”汪克凡問道。

  “不錯,左帥倒是忠烈之將,聽說何軍門(何騰蛟)也和他私交甚篤,只是他的部下大都桀驁不馴,兵不如匪,要不是有左帥彈壓著,早就鬧出亂子來了……”

  左良玉竟然是忠烈之將?汪克凡表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卻暗暗腹誹。

  士大夫掌握著輿論和話語權,左良玉在朝爭中站隊支持東林黨,自然就成了忠烈之將,何騰蛟和左良玉不僅私人關系密切,而且還是政治上的盟友,一個巡撫一個總兵,兩人之間正處在蜜月期。

  但是何騰蛟想不到的是,左良玉很快就會上演一出“清君側”的好戲……

  何騰蛟的志向也不小,一邊和左良玉拉著關系,一邊又忙著招募新軍,還特意繞開左良玉這個湖廣總兵,由按察使司負責編練恭義營,想搞出一支聽命于自己的部隊。

  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恭義營新軍責權不清,主管不明,投身其中之后,可供運作的機會就更多一些……

  許秉中把軍中的情況介紹了一番,又再次勸道:“云臺,軍中都是爭狠斗勇之徒,粗鄙武夫不知忠悌禮義,正人君子避之不及,你怎能自甘墮落與之為伍?再者說了,刀槍無眼,戰陣險惡,你年紀尚輕,又豈知其中利害,萬一有個什么三長兩短,置令尊令堂于何地?投軍之事,務必三思!”

  這番話可算推心置腹,以許秉中的身份,話只能說到這個地步了。對士子來說,從軍入伍是個嚴重的污點,對個人的發展非常不利,而且還有生命危險,實在是不劃算,不值得。

  汪克凡有些為難,從明朝士大夫的角度來說,許秉中確是一番好意,反復相勸都是為自己打算,固持己見未免不通人情。

  但他更明白,編練新軍的機會非常難得,無論如何都要走出這一步。

  明朝文貴武賤,投筆從戎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家中劉氏等人肯定不能理解。許秉中是一縣父母官,更是父親的知交好友,如果能取得他的支持,就可幫助說服劉氏,減少家庭帶來的阻力。

  沒辦法,只能傷一回許秉中的面子了。

  汪克凡起身站了起來,負手來到窗前,凝眉注視著院中古柏,突然一撣青衫,悠悠然而吟。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許秉中眼中一亮,緊接著臉上一紅,又瞬間變得刷白,楞了片刻才囁嚅問道:“可有全詩?”

  汪克凡轉身一揖,答道:“慚愧,只是偶得的殘句,一訴平生之志罷了。”

  “倒顯得是我小氣了,哎……,”許秉中口中喃喃自語,猛然間也站了起來,正冠整衣,向著汪克凡深施一禮:“云臺有志若此,可受秉中一拜!”

  帶著許秉中寫給堵胤錫的親筆薦書,還有給劉氏的一封信,汪克凡心滿意足地去找鄭師爺,留下許秉中在內堂中發呆。

  士大夫最重品德的修養,汪克凡把投軍的事情拔高到國家大義的高度,自然勢不可擋,勸無可勸。如果不是許秉中素有急智,坦然行禮認錯,以后在士林中就無法見人了。

  許秉中突然有所醒悟。

  汪克凡該不是拿自己當槍使吧?此子可惡!

  不過,那兩句詩還真是精彩,錚錚風骨,躍然而出!

  有如此的佳句點睛,尷尬之事也變得風雅了,長者坦蕩蕩,后生骨如竹,如果汪克凡真能在軍中干出一番成就,今日之事傳出去倒是一段佳話。

  汪克凡能行嗎?許秉中竟然有些期待。

  辭別許秉中后,汪克凡找到師爺鄭選,把他請到縣城中最好的酒樓,包了個雅間小酌幾杯。

  酒酣耳熱之余,兩人的關系迅速拉近,汪克凡將兩個家人交給鄭選,讓他們回橫石里賣田,然后會鈔作別,獨自來到碼頭。

  搭上一條夜航船,出雋水,入長江,順流直下三百里,第二天午后抵達武昌府,前往兵備道衙門投書從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