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明爭暗斗一團亂

  漢奸也好,忠烈也罷,打了幾個月的長城會戰總算是塵埃落定了。此戰日軍死傷四萬有余,但成功的得到了熱河省,可以阻隔關內各部對東北抗日聯軍的支援,可以安心地在東北建設他們的“皇道樂土”了。當然前提是打著溥儀“滿洲國”的旗號而已。至于實際的情形嘛,那個溥儀還不就是個傀儡?關東軍司令就是他的太上皇了,也不嫌憋屈!鬼子也知道現在長城一線支那云集了將近五十萬大軍,現在實在不是惹事的時候!于是,斷斷續續地將第八師團那些站都站不起來的士兵有車拉馬馱的運回了熱河,就此在熱河沿線安排守衛。

  不過,日軍還有一個收獲就是和蒙古的德王(察哈爾地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徳穆楚克棟魯普親王)搭上了線。滿洲事變之后德王與日本軍方面連絡,與云王(烏蘭察布盟盟長云端旺楚克親王)等王公于1933年組織內蒙古王公會議,并且向國民政府要求自治。為了爭取這幫夢想著重現大蒙古輝煌的成吉思汗子孫不向日本人靠攏,國民政府在幾次派特使勸慰安撫后,終于在1934年4月,經南京國民政府批準,蒙古地方自治政府在烏蘭察布盟百靈廟成立,德王任秘書長,實際主持政務。而其實,這幫陰謀分裂中國的黑心王公們早就開始在日軍特務的唆使下,接受日軍武裝,組建了大批武裝部隊。大批的關東軍中下級軍官充斥其中擔任軍事教官。并且,在長城會戰中就為日軍打下手,參與進攻中國軍隊。有如此的地方勢力做內應,日軍認為察哈爾的獨立那是指日可待的!不過,現在實際還不到,關東軍剛吃了敗仗,又新死了司令官(武藤信義大將于1933年7月得病死去,菱刈隆大將繼任),后續部隊又沒有完全換防到位,當然最主要是國內沒錢支持打仗。

  日軍算是暫時收起了它的爪牙,安生下來在傷口。不過,中國方面卻開始鬧騰起來了。首先是被邊緣化的東北軍現在已經是沒有了話語權。隨著張學良將近一年的留洋考察,群龍無首的東北軍幾乎全部被趕出了平津富庶之地。1934年1月,張學良回國,被任命為鄂豫皖“剿總”副司令,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家園淪陷,流落異鄉的東北軍士氣低落、軍無斗志,日漸呈現衰落離析的狀態暫且不表。空出來的華北地盤那可是對各方多是極大的誘惑!有槍有地盤才有軍隊,有實力。這可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誰多懂得!

  就在大家一致謀算著自己能撈到多少地盤、多少利益的時候,公認第一頭功的保安軍卻宣布揮軍南下休整,沒有提出一絲一毫的要求。這樣,原本的以為已經姓李的北平又空了出來,這更加刺激了各方的心思。傅作義得李義獎勵的200萬大洋、若干武器裝備后,他也懶得和各方爭奪,自己先帶著他35軍回老巢綏遠去了。按說,他參戰最晚,不應該得到這多的獎勵。不過,李義有附加條件,那就是要他時刻密切注意蒙古那幾個反骨王公的動向。必要的時候放開手狠狠地揍!要打得他們不敢在動分裂的心思為止!老傅倒是痛快地答應了!

  保安軍讓出了平津,商震、宋哲元乃至孫殿英都盯上了這地盤,當然,更有老蔣的中央軍17軍在一邊虎視眈眈,大家都不肯讓步。沒辦法,官司還得老蔣來解決。顧及面子,他將17軍放到了河北,駐扎省會保定;孫殿英被安排到寧夏一帶;29軍現在功勞最大、名聲最響,所以就分到了北平、天津一帶。當然,察哈爾還是名義上29軍的,實際上現在察哈爾是大部馮玉祥的察哈爾同盟軍占著,省會張家口成了人家的司令部;小部分德王幾個在鬧獨立。29軍是老首長不好得罪,蒙古人的錢財稅收一分也別想收到!沒辦法,人家現在部隊擴充、勢力長大,老蔣還指著他29軍守長城哩!所以,只得安撫有加!至于其他小的部隊嘛,那就隨手安排了完事。

  李義對國民政府的這種養軍模式那是十分的不認同。軍隊乃是國家的護衛,理應由國家統一編練、供給,如現在這般給塊地方的做法,那不就是再次培養出一個個新的軍閥出來么?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全國各地多是這樣!老蔣擁有中央軍就被視作最大的軍閥,李義掌握保安軍,那也是當仁不讓的二號軍閥。民國特色啊!就是這么一個使人睜不開眼的現實!

  安頓了北方,老蔣的心思就全部撲到了他的中心點上去了!那就是從1933年五月開始的,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準備對zhong艷g蘇區發動的第五次圍剿。此次圍剿,老蔣充分接受了前面四次失敗的教訓,在德國顧問漢斯·馮·塞克特將軍的策劃建議下,蔣介石確立了持久戰與堡壘主義相結合的戰略和以守為攻、合圍之法的戰術,在蘇區周圍廣筑碉堡,緩步推進,從經濟上慢慢困死紅區。從而達到最后軍事上的勝利!這種堡壘主義新戰略和重兵進攻、緩慢合圍的戰術對于活動地域狹小的紅軍來說是相當致命的。尤其是實行的經濟封鎖策略,更加使得蘇區生活艱難、物資匱乏!形式不是一般的危急!

  而此時的zhong艷g蘇區也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主力紅軍擴大到三個軍團約10萬人;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亦有很大發展。統治地域范圍擴大到30多個縣;各地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都取得很大成績,得到了老百姓廣泛的支持。按說完全可以精心策劃,打破圍剿。不過,此時ZG臨時zhong艷g領導人博古(秦邦憲)已經上位,此時他可是王明冒險主義忠實的代理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歸國當政,1933年4月,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等受批判,并被撤職。中央根據地的創始人MZD也被剝奪軍權,僅擔任一個蘇維埃主席的空頭銜,被排除出了決策圈子!

  這幫理論專家認為,這次反圍剿戰爭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階級決戰。任何退縮和避讓都是可恥的!在軍事戰略上,拒絕和排斥紅軍歷次反圍剿的正確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繼續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指導,要堅決貫徹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方針,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制敵,保守蘇區每一寸土地。沒辦法,人家是理論家又不是軍事家!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從上海到達zhong艷g蘇區,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權。這個不懂中國國情的達瓦尼奇(俄語:同志)估計能有個團營長的水平,固執要求紅軍出擊攻打國軍陣地、以攻對攻,搞短促出擊、陣地反攻。紅軍連機關槍都沒有幾挺,更不用說炮了,就這么以血肉之軀對抗攻堅,如何能奏效?于是,接連的攻擊失利,部隊巨大的傷亡減員嚴重地消耗了紅軍的力量!就這樣在國民黨軍圍剿前夕,未能及時抓住時機予敵重殲,有效地組織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準備,陷入了被動。

  更為離譜的是面對強敵壓境,還將有限的紅軍主力分兵兩路,一路忙著不斷抵抗,一路轉悠著期望創造機會攻撫州、南昌等大城市的條件。結果,抵抗的那部分紅3軍團、紅19師打得十分疲勞,而由紅1軍團、紅14師為主的zhong艷g部分置于無用地位。這種兩個拳頭打人的戰略,使紅一方面軍既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又失去了進行反“圍剿”準備的寶貴時間。

  與此同時,蘇區還在不間斷地大規模開展“肅反”運動、激烈的查田運動。“肅反”運動那主要是在蘇區機關、紅軍隊伍中開展的,目標就是機關干部、各級指揮員和中下級骨干。從1930年開始的“肅反”運動愈演愈烈,殘酷斗爭、無情打擊,造成很大損失。江西瑞金蘇區“肅反”雖然是最早開始的,但由于集中了大量的元老級黨政領導監督著,加上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斗爭,解救了許多干部、戰士免遭毒手;而在湘鄂西(洪湖)蘇區,夏曦被中央任命為湘鄂西zhong艷g分局書記。他在洪湖蘇區的“肅反”更是登峰造極,幾年內使紅三軍(紅二軍團)的兵員從三萬銳減到三、四千人,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最嚴重的是鄂豫皖與川陜蘇區的“肅反”。在當年的鄂豫皖和川陜根據地“肅反”中,搞牽連串供,搞刑訊供。愈演愈烈的“肅反”中,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高敬亭、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的沈澤民(文學家矛盾之弟)、紅12師師長許繼慎(黃埔一期生)及一大批紅四方面軍中高級將領被殺,大大削弱了部隊實力。此外,陜甘蘇區的“肅反”中,劉志丹這個創始人都被關押,差點被殺!“肅反”斗爭嚴重削弱了蘇區的領導力量和紅軍戰斗力,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具有相當的影響!而“查田運動”則是完全清查地主、富農,沒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財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多余的耕牛、農具、房屋,分給農民。地主不分田,富農則分較壞的勞動份地。如此一來,不光打擊了地主,富農也被推到了對立面!于是,懷恨在心的地主、富農等到國軍來了,馬上帶路的有了,報信的也有了,紅軍部隊的情報大量外泄,能不失敗嗎?這些都是血的教訓,對年輕的共產黨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后來到了陜北,以MZD為首的領導層就充分注意了這點:整風,那是大部不抓,一個不殺!政府采用民主人士張鼎臣的建議,“三三制”原則。土改也是立足改造地主,兼顧團結富農!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本來九月底,紅軍還有一次機會!被安置在粵北的蔡廷鍇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響應中共“共同抗日三條件”,與紅軍休戰,緊跟著發動了反蔣運動。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時,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戰力強悍。雙方完全可以聯手對付zhong艷g軍,打破圍剿。可博古為首的高層心存疑慮,反應平淡,認為那是反動派的狗咬狗,不與合作!再次痛失機會,任由蔣介石放手解決了19路軍!終至zhong艷g蘇區被四面圍死,紅軍反圍剿失敗,不得不走上長征的漫漫征途!

  同室戈,內斗消耗!悲哀啊!李義一聲長嘆!

  此時,又發生一個搞笑的事。1933年8月,全國各界慰勞在東北抗日的將領馬占山,捐款達2千萬元,而馬占山在上海公布僅收到171萬元。那錢到哪里去了?簡直就是笑話!連支援抗日的錢都敢動,簡直是喪心病狂!

  還有一個插曲就是1933年3月,在上海活動的后世大將陳賡被軍統特務抓獲。但是,面對這個黃埔一期的高材生,戴笠課不敢就這么把他給處決了!要知道,當年人家那可是蔣校長的愛徒,曾救過老蔣的性命的!于是,隨后就將陳賡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揮對zhong艷g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的蔣介石親自用高官厚祿進行勸降。陳賡大義凜然,嚴詞拒絕。經中共和宋慶齡等營救,脫險后到中央蘇區,任彭(湃)楊(殷)步兵學校校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