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387 國家獎學金,沖鴨 下

  既然績點和操行品德都拉不開差距,那博士生們最后拼刺刀的地方,就落在了科研工作這里。

  這也是研究生評獎和本科生評獎時最大的不同,本科生的時候可沒有文章這個硬指標,大家都是靠參加學生工作、各種活動、沖績點來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分值差距。

  科研工作,首先是對所有學生的個人學術成果進行初步的分數核算,這個時候是沒有分數上限的,按照學術成果的數量累加。

  SCI一區文章計70分,SCI二區計40分,SCI三區計30分,SCI四區計20分。

  EI文章,計15分,國外非SCI期刊學術文章,計3分。

  國內中文權威雜志文章,計13分,國內核心期刊文章,計10分,國內一般期刊學術文章,計3分,學術會議文章計2分。

  國內專利申請受理2分,獲得授權按SCI四區計算;

  國際專利申請受理10分,獲得授權按SCI一區計算;專利受理只計第一位學生發明人。

  這里的分數是總分值,比如SCI一區文章,五位作者或以上作者,那么一作56分,二作5分,三作4分,四作3分,五作2分,而且哪怕其他作者不參與評獎,對應的分數也會被分掉。

  其他文章的情況也類似,會根據不同作者數量進行分數分配,比如SCI四區,兩個或以上作者,一作18分,二作2分。

  另外,導師如果是一作,那么將視為零作,二作就變成了一作,共一的話,分數按照共一作者個數平分。

  總體來看,SCI文章分數的權重最高,哪怕是四區都有20分,專利、國內期刊的權重就很低了。

  最后,當每個人把個人學術成果的分數初步核算完之后,將會按照年級統一進行歸一化處理。

  也就是把該年級學術成果最高分設為滿分,其他人的得分將按照比例換算。

  許秋算了下自己的分數,分數應該在500分左右……

  500分,這是什么概念呢?

  博三年級,每年有實力沖國獎的博士生,比例大約占比15,工作差不多是兩篇SCI一區,一篇二區,或者一篇一區,兩篇二區的樣子,換算過來就是100分出頭,不到150分。

  另外,占比35的博士生,能發一些小文章,估計就只有一篇SCI二區或者兩篇三區的樣子,不到50分。

  剩下的50博士生,只能發中文期刊,或者只能混到二作三作,甚至干脆發不了文章的人,那分數就更低了,約等于0。

  也就是說,如果許秋是500分折算為50分,其他有望評上國獎的人就只有15分,絕大多數人只有05分。

  這就形成了“一超N弱”的格局,導致其他人在科研工作的分差比績點和操行品德還低,只能菜雞互啄。

  此時的許秋,突然GET到了學姐們的點,明白了她們之前說話的含義。

  他要是去博士班里一攪和,那就全亂套了。

  影響最大的不是那些能評上國獎的人,許秋過來不過是分了一個國獎名額罷了,只要他們本身的文章夠多,該拿的獎還是能拿。

  而那些發了類似兩篇二區一篇三區這樣,本來有望評冠名獎學金的人,如果績點或者“操行品德”拖了后腿,最后沒評上,那就比較慘了。

  或許真出現這種情況,許秋就會被單獨拎出去,直接保送國獎答辯。

  然后,讓排行第二的人做那個“最高分”,再進行歸一化吧。

  到時候150分折算50分的話,其他50分左右的人也能拿到17分,可以和沒文章的人拉開17分的差距,這樣就比較合理。

  另外,許秋發現,除了自己這個“漏洞”外,這套評獎體系還有一個明顯的漏洞。

  那就是對SCI一區和SCI四區之間的區分度不高,一篇一區從分數上只相當于三篇四區。

  學生完全可以灌水十篇四區,把分數給沖上去。

  雖然利用這種卡BUG式的操作基本上是進不去國獎答辯的,但混個冠名獎學金拿個一萬多還是可以做到的,畢竟評冠名獎只看獎學金綜合評分,不看文章。

  不過,魔都綜合大學的老師們一般丟不起這個臉,不會讓學生這樣水文章的。

  就比如段云之前熱電工作轉投的三區文章RSCAdv.,魏興思就有些不想掛通訊……

  如果說學生自己偷偷投稿,自己做通訊作者,那許秋只能說一句“干的漂亮”,因為這種行為放在以前,差不多就相當于“欺師滅祖”。

  研究完獎學金細則,許秋去看了看其他人的情況。

  他首先找到吳菲菲:“吳菲菲學姐,你這次攢了兩年的文章,這波國獎穩了哈。”

  “哪里,哪里,”吳菲菲擺擺手,謙虛道:“我們組除了你比較穩,其他人都不敢說穩啊。”

  吳菲菲碩博連讀,算是博二,她轉博的那年文章沒用,于是就攢了兩年的文章一起評,算下來有一篇AM、一篇AEM、一篇JACS,三篇一區,加上一篇CM,還有其他一些CC的小文章。國獎答辯肯定能進,基本上拿國獎問題不大。

  然后,許秋跑到陳婉清那邊:“學姐,國獎答辯肯定進的去伐。”

  “應該還成吧,”陳婉清自奶了一波,隨后又補充了一句:“就看我們這一級有沒有其他猛人了。”

  陳婉清博三,兩篇一區,都是AEM,兩篇JMCA,一篇AELM,國獎答辯九成能進,拿獎的概率也非常大。

  接著,許秋去看了看段云:“段云師兄,怎么樣?”

  “就那樣吧,國獎我是申了,但估計有點懸,不一定能進答辯,”段云兩手一攤,嘆了口氣:“哎,沒辦法,我們組一個個的都太猛了,而且都還是博士,這讓我怎么搞嘛。”

  段云同樣博三,一篇ACSAMI,一篇small,一篇JMCA,一篇RSCAdv.。這個品相在魏興思課題組稍微顯得有些弱了,但放眼整個材料系,還是非常強大的。

  三篇二區,一篇三區,進國獎答辯的概率五五開,至于拿獎的概率嘛,今年如果沒有許秋、吳菲菲、陳婉清這些競爭對手,還是有機會的,現在嘛,機會就小很多了,不過就算他拿不到國獎,大概率也能拿到冠名獎。

  再之后,許秋溜達到田晴身邊:“田晴學姐,你今年國獎肯定沒問題,碩士一般兩篇二區國獎就穩了吧。”

  田晴笑著說道:“差不多吧,我研一的績點可是3.77呢。”

  許秋愣了一下,隨后比了個手勢:“666。”

  他發現田晴是真的喜歡刷績點,本科績點就是3.7,沒想到到了研究生還是保持了這個習慣。

  研究生刷績點比本科時候還要容易一些,因為大多數研究生都不太在乎績點,門門保個B,績點有個3.2、3.3就夠用了。

  在這個時候,只要表現的比他們好一些,拿A還是不難的,因為通常老師不是按照實際考試成績給分,而是按照前30的比例給A。

  當然,能刷到3.77還是NB的。

  反正,許秋是懶得刷,能維持在3.33.5左右也差不多了。

  而且他還會不定期翹課,想門門拿A基本不可能。

  田晴有一篇JPCL、一篇CHEM.SOC.REV.,一篇Adv.Sci.,一篇一區,一篇二區,一篇未分區,Adv.Sci.這個算是新刊,按照四區計算,有些吃虧,不過她是碩士,競爭壓力小了非常多,基本上進國獎答辯,拿獎都沒問題。

  最后,許秋回到自己桌位前,偏過頭說道:“學妹,又是一個拿國獎沒有懸念的。”

  “誒嘿嘿”韓嘉瑩甜甜一笑:“多虧了師兄帶我飛”

  本科評獎雖然主要看績點,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一大堆,但SCI文章同樣是有額外加分的,直接加在總分上面,沒有上限。

  發一篇SCI一區一作加10分,二區一作加5分,二作或三作則積分變更為2分/1分和1分/1分。

  學妹一共有三篇一區頂刊,包括一篇EES,一篇JACS,一篇NC,三篇二區,包括一篇JMCA,一篇ACSAMI,一篇CM,再算上她二作/三作的文章,保守估計有50分的加成。

  滿分100分,就算學妹只拿了及格分60,再加上附加分,也能夠直接達到滿分。

  可惜本科國獎只有8千,如果是博士的話,就有3W了。

  學妹這成果,來和博士生PK都是鶴立雞群的級別,也就只PK不過許秋一人罷了,連吳菲菲、陳婉清和段云,她甚至都可以斬于馬下。

  就當許秋他們為國獎而狂歡的時候,孫沃卻苦哈哈著一張臉,他一篇文章都沒有,而且還是外校保研生,只能拿著兩千左右的新生獎學金,留下羨慕的淚水。

  另外,莫文琳是聯合培養生,只能參與原本開南大學的獎學金評選,今年她就一篇AM,估計能弄個普通的一獎。

  鄔勝男一副風淡云輕,姐有工資,一個月2W,不需要評獎,羨慕嘛?

  最終,組里的九個人,排除一個博后,一個聯培生,一個外校保研碩士,剩下的六個人,全部申請了國家獎學金。

  PS:真實的魔都綜合大學,直博生前兩年是算碩士生的,從第三年開始才按博士生算,有點類似于到了年份自動進行碩博連讀。不過,為了劇情需要,這里就魔改了,把直博生直接按照博士算。畢竟,讓許秋和碩士生同臺競技,不符合主角的身份嘛。

  PS2:明天凌晨加一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