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427 擼起袖子大干一場

  這份副教授轉正的評審文件最后需要出具評審意見,包括對申請人的評價,科研、教學等幾個維度上百分制的打分,以及最終的意見。

  許秋新建了一個WORD文件,結合金登平申請書中的情況,先是簡單寫了一些評語,加起來差不多100多字就是一些套話:“該申請人在五年內的學術成果較為豐碩,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共計發表SCI文章14篇……”

  接下來,是每項考評的具體打分,許秋都給到了90分以上,畢竟金登平方方面面的表現都還不錯,最終的平均分是92分,也就是處在優秀的檔位上。

  最終的意見則是“建議該申請人轉正申請通過”。

  搞定評審意見之后,許秋帶著紙質材料,以及拷貝到U盤內的WORD文件前往218。

  剛一進門,魏興思就面帶笑意的說道:“許秋你過來啦,本來我有事正要過去找你的……那個副教授轉正申請你評審好了?他怎么樣?”

  “總體還不錯,”許秋簡單點評了一番:“五年十四篇SCI,另外教學、培養學生等方面也是合格的……”

  “那就讓他過了吧,”魏興思點點頭,補充說道:“之后應該會有幾百塊錢的評審費用,具體是多少我也不知道,到時候等伐東理工大學那邊把錢打過來,我再轉給你。”

  許秋“嗯”了一聲,然后把紙質材料和U盤遞給魏老師:“具體意見和打分我都已經寫在WORD里了。”

  “行,這事就先這樣。”魏興思背著手,用中指和食指的指節輕敲了敲辦公桌,話鋒一轉:“有個好消息,你的那篇《自然·能源》文章,之前不是一個多月沒有動靜嘛,我就給編輯發信催了一下,然后剛剛收到編輯的回信,他說目前還在等最后一個資深專家審稿人的意見,他那邊一共送審了五個審稿人,目前回到他手里的四個意見都是正面的。”

  “這次我們的運氣比較好,按照現在的情況,估計最多再過一兩周,最終的審稿意見就能回來。”魏興思頓了頓,振奮的說道:“這篇《自然·能源》大概率能夠中稿!”

  “那還真是個好消息。”許秋也是比較開心。

  編輯既然都這么說了,目前肯定是比較看好這篇工作的,只要最后一個資深專家不整出什么幺蛾子,那么最后文章到手的意見應該是大改或者小改,然后只要把審稿人的問題都解決了,再發回去重新審一輪,文章差不多就能被正式接受了。

  像這種大文章,雖然很容易秒投秒拒,開始的時候卡的比較嚴格,但基本上只要送審了而且第一次不被拒稿,之后修改過后再被拒的概率相對就會低很多了,尤其是在審稿意見中沒有負面意見的情況下。

  不像一些小文章,可能會耍人,先是給個大改,等你辛辛苦苦修改了一星期半個月,返送回去可能還會被拒,最后只能轉投,簡直就是折磨王。

  學姐在碩士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時她投最初的是一個三區期刊,投稿、大改、大改后拒稿、再次投稿、再次大改……

  拖了大半年的時間,幾經輾轉文章才最終被發表。

  “這篇《自然·能源》還有那篇《焦耳》綜述文章,估計年前都能出來結果……”魏興思單手托腮,思考了一會兒,說道:“我覺得我們可以像之前龔遠江那樣組織一次學術交流會,時間就定在十二月份,剛好關于明年我們組重點項目的申請,我也要和龔遠江商量、對接,和其他同行碰個頭也能打聽一些風聲。許秋,你覺得怎么樣?”

  “我覺得可以啊。”許秋自然沒有什么意見。

  “那行,我最近去給國內這些人發信,問問看他們有沒有時間,”魏興思頓了頓,繼續說道:“另外,我也聯系一下馮盛東,看他有沒有空吧,他如果能過來,給其他人講一講關于TAS之類的激光分析手段,我估計國內的這些人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大多數課題組都沒有測試這個的渠道。”

  許秋點了點頭,他發現魏興思在得知《自然·能源》大概率能中稿后,整個人變得自信了許多,一副叱咤風云的樣子,頗有那種要擼起袖子大干一場的感覺。

  其實也不難理解,在有機光伏領域中,能夠在《自然》大子刊上發一篇實驗工作類型的,也就是格式為Articlemunication這類的文章,其分量或者說意義已經非常接近于發表在CNS主刊上了,代表著這個工作是領域內最頂尖的工作之一。

  主要是因為世界上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多,好的工作層出不窮,而CNS主刊只有三個期刊,為了保證含金量和影響力,每年接受文章的數量不能隨意擴張,那么就必然會優中擇優,進行一番取舍。

  怎么進行取舍呢?

  期刊公司最關心的是維持自身的學術影響力,那么就必然會傾向于去追逐熱點。

  換言之,來自熱門領域的工作,或者說很容易與其他領域進行交叉的一些領域,就會格外受到CNS的追捧。

  它們刊發這類的文章,就更容易被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關注,持續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石墨烯,這種材料因為優異的理化性能,幾乎可以被用在任何材料、化學相關的領域中。

  像魏興思組里的鈣鈦礦領域、熱點領域都有石墨烯的身影,就連有機光伏領域,許秋都看到有人去蹭了石墨烯這個熱點,水了幾篇二區的小文章。

  因此,想要發CNS這樣的綜合性期刊,冷門領域是肯定競爭不過熱門領域的。

  同檔次的文章,熱門領域能夠發表在《自然》主刊上,冷門領域可能只能發表在對應類目下的《自然》大子刊上,如果是非常冷門的領域,也要去試著投《自然》系列的話,要么被打到對應的《自然》小子刊,或者被打到《自然·通訊》這種綜合性期刊上。

  也因此,一些冷門的領域的研究者不愿意去CNS那邊湊熱鬧自討沒趣,而是搞自己的小圈子,圈地自萌。比如物理相關的領域,他們就搞了很多只收錄物理基礎研究的期刊,影響因子不高,但在圈內的影響力非常的高。

  另外,有機光伏領域,近些年CNS或者《自然》大子刊級別的文章大多數是國外課題組發表的,主要集中在漂亮國。

  其中,很多課題組的老板都是華人,之前提到2000年左右,很多人出國去尋找突破的的機會,有些人突破后選擇了直接回國,而這些人就屬于那種突破后,被其他宗門給拐走了的。

  目前國內有機光伏領域的這些課題組,近些年發表過《自然》大子刊的屈指可數,叫得出名字的也就是之前的徐正宏課題組。

  因此,如果許秋這篇《自然·能源》能夠發表,肯定會在國內有機光伏領域這個小圈子引起轟動。

  畢竟,像《自然》大子刊或CNS主刊這種檔次的文章,就算是“長江”、“杰青”這個級別的頂尖科研工作者,也不是想發表就能發表的。

  科研圈,想要持續產出高質量成果非常困難,不少人是高開低走,可能在博士后期間或者剛開始任教的時候發了一篇《自然》,然后靠一篇《自然》評上了“杰青”,之后就再也沒有同等水平的科研工作了。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運氣問題,比如之前運氣太好或者之后運氣太差,也可能是自身怠惰了,畢竟生活中的誘惑非常多。

  而且,對于一個金字塔型的升級結構來說,越往上走的路就越難,因而少部分人會選擇安逸,比如抱有類似這樣的想法:

  既然自己現在已經是“杰青”了,索性就在這里待著養老唄,反正自己上不去,但也掉不下來,每年隨便水幾篇文章完成科研任務,然后平時每天喝喝茶偶爾出去開開會,生活多么愜意。

  大致定下了組織會議的事情,魏興思又詢問許秋:“最近藍河那邊的情況怎么樣?”

  許秋回應道:“還可以,現在陳婉清和韓嘉瑩每周過去做實驗,兩個刮涂的工作目前都可以撰寫文章了,就是這周我的事情比較多,文章寫的不多。”

  “我理解,”魏興思點點頭,繼續問道:“那藍河光電公司方面呢,材料開發進展如何?”

  許秋答復道:“現在已經開發出來了ITIC、IEICO4F等材料,目前為止一共有兩筆訂單,一筆是安城交通大學的馬薇薇,另外一筆是來自京航大的鮑原友。”

  第二筆訂單就在前幾天,鮑原友課題組比較有錢,直接買了一克ITIC。

  現在ITIC這種非富勒烯材料已經在國內有機光伏圈子中傳開了,很多研究者哪怕之前不是主要做非富勒烯的,現在看到非富勒烯火熱的景象,也會讓學生買點材料回來試一試的,說不定和自己的材料隨便混一混,就有什么奇妙的“化學反應”呢?

  “馬薇薇……”魏興思念叨了一遍這個名字:“沒想到她也回國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