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39章:一肚子壞水

  敲詐,這是明擺著敲詐他們。

  如果不買這些戰車,中國直接把這些戰車交給德國,那么協約國的防線就等著被德軍攻個稀爛吧!

  到時候德軍打下了西歐,大可把法國的財產拿去支付這筆錢。

  不管怎么樣,中華民國把一輛戰車賣出10萬炎黃幣的坑爹價是賣定了的,要知道這些戰車的成本,實際上還不到1萬,每輛戰車的成本只有6000炎黃幣左右。

  就算是1萬的成本,賣到10萬,那也是900的利潤,而且這些戰車還是二手的,是國防軍用完了淘汰下來的。

  現在中國國防軍已經開始裝備第二代‘無畏戰車’了。

  賣二手貨能賣到這么高的價格,絕對是坑爹的價格。

  而且這是1.2萬輛戰車,全部都買走的話,需要12億美元,現在也只有美國佬才出得起這個錢了。

  12億美元,按照戰前的匯率,那就是兩億四千萬英鎊。

  能想出這么坑爹的價格,自然是出自江渝等人之手,他要把當初買阿拉伯半島的錢都坑回來。

  當前買阿拉伯半島花了兩億英鎊,英國佬很高興的賣了。

  現在就是他們哭的時候。

  而且當初中國買阿拉伯半島給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賣軍火、賣物資,而協約國要買這批戰車,就得拿出真金白銀來換。

  “我的朋友,能便宜點嗎?”朱爾典商量道。

  “這已經是最低價格了,要知道這是世界最先進的軍事裝備,我們賣的是技術。”伍廷芳搖頭道。

  “可這實在太貴了。”法國大使抱怨道。

  “德國人一點都不嫌貴的。”伍廷芳說道。朱爾典他們頓時被打敗了,想了一會兒問道:“那我們可以少買點嗎?一萬兩千輛太多了。”

  “反正我們是要賣出去的,你們留下多少,我們就繼續賣多少。”伍廷芳話里的意思很明白了,你們不全部買走的話,那么這些戰車就只能賣給德國人了。

  “好吧!我們請示一下本土政府。”

  朱爾典他們只好無奈的說道,繼續談下去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現在把難題丟給本土政府面對吧!

  到底是買還是不買的問題,很快就在英法美三個國家的政府中引起了爭論,英國佬和法國佬自然是不買的。因為他們沒錢了。

  如果是有錢的話,那還可以稍稍考慮一下。

  但是這些戰車太貴了,一萬兩千輛吃下來。那可不是12億美元能解決的,問題是你買了戰車還得買炮彈啊!

  要知道中國戰車的火炮口徑與他們的火炮不同,除了自己造一個生產線,否則都得從中國那里購買炮彈。

  同時還要買燃油什么的。

  搞下來,沒個三億英鎊是不用想的。

  美國政府則沒啥主見。還得問財團的意思。

  但是不買又是不行的,不買的話中國就把這些戰車賣給德國人,那么對于協約國來說就是災難性的。

  歐美財團也沒辦法,羅斯柴爾德財團盡管很有錢,但他們變不出軍火來,無力量可一發。

  如果德國勝利了。那么其結果就是容克財團的崛起,將多出一個競爭對手來。

  但是如果向中國買這么多的軍火,那就是動搖了財團的利益。因為財團本身就是靠向交戰國賣軍火來賺錢的。

  之前是英法財政還寬裕的時候,才在中國進口了很多軍火和商船。

  現在只剩下美國人有錢,美國的錢在財團看來就是禁臠。但是不面真的不行,一旦德國拿到這批戰車,后果是災難性的。

  “中國人太可惡了。一次又一次的敲詐我們,我們必須盡快結束戰爭。然后把失去的東西奪回來。”英國首相還是一副世界老大的派頭,他相信只要歐洲的力量回到遠東,必然能夠奪回中國人的市場,并通過優勢的工業把錢賺回來。

  至于搶?

  英國佬現在一時不敢這么想,中國陸軍和中國空軍的實力極為恐怖,從俄國戰場上的喀山戰役就能看得出恐怖之處。

  此時中國陸軍不是很強,而是非常強。

  中國陸軍開啟了使用戰車的時代,并且遠遠走在各國的前列,中國的裝甲師不少于四十個。

  中國空軍的力量更加恐怖,飛機數量絕對都超過了歐洲交戰國,而且是擁有許多金屬飛機。

  中國潛艇部隊也不少,這是一支規模僅次于德國的潛艇部隊。

  加上中國離得太遠了,現在借英國佬十個膽子也不敢在亞洲和中國作戰,因此只能幻想與通過貿易手段把錢弄回來。

  “這批戰車還是要買的,這沒辦法。而且我們有了這批戰車,就能夠快速的攻破德國的防線,那么這場戰爭也將一舉結束。”

  “可是我們沒有錢。”

  “放心吧!美國會貸款給你們,你們可以放心貸款。”美國佬當場許諾道,好像這些貸款可以不用還一樣。

  這個時期,美國佬確實玩了一把忽悠,向英法暗示貸款不用還。

  結果英法使勁貸款,結果戰后突然這些貸款要還了。

  本身英法政府就被羅斯柴爾德財團所控制,所以這筆帳是賴不掉的,戰后的英國只好苦著臉慢慢還錢。

  經過一番商議,最終決定英法美三國各出5億美元,英法的錢由美國出,好似不用還一般。

  但是貸款協議還是要簽的。

  就當協約國開始到中國下訂單,并催促盡快發貨的時候,江渝卻在和德國大使商談加大飛機援助的事。

  “中國為什么要干涉俄國,難道中國真的不想參戰嗎?”德國大使無比幽怨的對江渝抱怨道。

  “沒辦法,中國不容許看到一個紅色俄國出現在身旁,我想德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同樣也是如此的。”江渝搪塞道。參戰?傻子才做的。

  盡管作為戰勝國有可以分贓,但是分德國的贓沒啥好分的,而且惹得一身騷。分協約國的,德國就會迅速發展起來。

  而且中國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攫取了足夠的好處,現在那么多的地盤還未消化掉,哪有閑工夫去瓜分協約國。

  “但是,俄國可以以后在收拾的。”德國大使說道。

  “我也想,但是在中國也不是我一個人說得算的。”江渝繼續搪塞,然后說道:“這里有個不好的消息要告訴你。我的朋友。”

  “什么消息?”

  “我們中華民國向協約國高價出售了一萬兩千輛戰車。”江渝遺憾的說道,德國大使當場跳了起來,“什么!一萬兩千輛!這足以夷平整個德國了。”

  “不要激動。不要激動,我的朋友。戰車實際上不難對付的,你要知道,一個沒有空軍掩護的國家,就算是給他們再多的戰車。也都是廢鐵罷了。因為那些戰車還未投入戰場,就已經被空軍給炸掉了。”江渝繼續忽悠道,“本來我們的總統大人是想連飛機都賣的,但是經過我的努力爭取,總算是取消了向協約國出售飛機的決定。同時為德國爭取到了一批飛機援助。”

  “這太好了。”德國大使頓時高興的說道。

  這些白人的腦袋瓜想東西都比較簡單,還是很好忽悠的。當然。猶太人除外了,猶太人就顯得很鬼,所以才把這些自詡高級人種的白種人忽悠得找不著北。

  “第一批援助大概是兩千架飛機。馬上可以發出。第二批援助大概是三千架,半年后可以陸續發出。”江渝對德國大使說道:“你們得盡快訓練好足夠的飛行員,否則這些飛機援助給你們,也無法投入戰場。”

  “好,沒問題。”德國大使連忙說道。

  “另外。中國還將援助德國一批反戰車地雷、反戰車機槍、反戰車炮。”江渝繼續說道。

  更是讓德國大使喜上眉梢。

  盡管援助德國人沒錢賺,但實際上是把從協約國那里坑來的錢用來援助德國人。繼續讓雙方拼消耗。

  就算不消耗,只要把協約國的兵力拖在戰場,那么不論英法還是美國,都沒有足夠的拉動力進行生產。

  而德國沒有戰敗,美國的工業設備更新換代也沒辦法迅速展開。

  畢竟德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設備出口國,美國本身的機械設備制造產業并不發達。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從德國那里獲得了技術,才讓美國的機械設備制造產業的技術得到了提升。

  因此把戰爭多延長一年,江渝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樣中國建設了一年,協約國卻還未開始建設,雙長的基礎差距就會被縮小,中國作為一個這么大的國家,現在要建設的項目簡直是數不過來。

  要知道,現在中國的版圖已經是增加到了2411萬平方公里,而此時在南洋地區,中國國防軍正在全面接收新幾內亞島,又將增加近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加起來中國的領土面積已經達到2460萬平方公里了。

  這比后世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還要大上760萬平方公里,同時是后世中國領土面積的2.5倍。

  當然,這些領土面積是包括朝鮮、琉球、越南、南華共和國在內,中國的那些藩屬國的領土從法律意義上都是屬于中國的,同時他們沒有制海權。

  不過日本和暹羅兩個國家并未算入中華民國的版圖當中,因為算如中華民國版圖的國家未來都是要‘上表內附’的。

  日本那地方太惡心了,不要,就當成一個奴隸化國家來搞。

  暹羅獨立性比較強一些,而且這個國家對中國沒有什么威脅,基本上是完全沒威脅的,所以不內附也行,只要他們認真普及中國文化就行。

  這么大的領土,要建設的東西自然就更多了。

  13萬公里的鐵路還真是不夠看的,這么大的國家起碼要有30萬公里的鐵路才足夠用。

  盡管美國的鐵路一度達到了四十萬平方公里。但是中國這么大的領土面積的水分比較大一些。

  首先中國的西北以及北海這塊很大面積的地區,都不太適合移民太多人口,西藏地區甚至連大規模開發都難。

  中東省則到處都是沙漠。

  南洋地區到處都是熱帶雨林,這些熱帶雨林砍又不能砍掉太多。

  另外東南地區如福建,西南地區的云貴高原,這些地區也都不太適合財團模式的發展方式。

  財團的發展模式是不斷提高生產力,因此人口在福建山區、西南高原山區就不好發展了。

  因為不太好進行農業機械化,也不太好發展大規模的原材料開采。

  而道路建設比較容易,大規模機械化農業比較好發展的地區,也就是江淮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漢江平原、四川平原、漢中平原。以及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中南平原。

  其中很多平原都是小平原。

  不過福建、浙江等地丟是不可能丟掉的,這些地方也是中國比較精華的地區,人文底蘊比較深厚。

  特別是浙江地區。底蘊是很強的。

  福建、浙江地區,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發展不了,可以發展經濟作物,而且小平原也有許多,可以發展局部的機械化農業。同時還可以發展林業、養殖業。除此之外,便是發展造船業等工業。

  中國的山區多,相比美國那樣到處都是平原、草原來說,農業資源并不如美國那么豐富。所以中國要向歐洲擴張。

  如果把整個俄國占了,那么農業資源就多得多了。

  但是此時的中國在糧食產出方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現在的中國才四億人。加上那些藩國也才六億人口。

  南洋地區就能產出大量的大米,畢竟那是一年三季都沒問題的地區。中國傳統版圖區域開發出來就足夠養活自己了。

  那些南洋出產的三季稻,主要是給日本人和那些藩國人口吃的。

  三季稻的口味并不怎么好。吃過后世海南三季稻的人就知道,三季稻的大米飯實在不好吃。

  而南洋地區出產的香米之類的優質大米,則是供應中華民國的國民,加上東北大米、漢江平原等地出產的大米,就足夠供應中華民國的大米需求了。

  在小麥方面。中國供應自身的是冬小麥,也就是河南、山東、安徽、蘇北、陜甘等地區出產的小麥。而更北方的春小麥由于口感不好,所以是用來供應附屬國的小麥消費,以及用來出口到國際市場。

  而在經濟作物方面的農業資源,則比美國多得多了。

  南洋地區現在就是中國的,在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臺灣、海南這些地區都是適合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的地方。

  中南半島、呂宋省(菲律賓)、南華共和國這些地區,則是出產熱帶經濟作物的。廣東、廣西、臺灣、海南也屬于出產熱帶經濟作物的地區,而廣東有部分地區是出產亞熱帶經濟作物。

  福建、浙江、湖南、貴州、云南這幾個省份則是出產亞熱帶經濟作物的。

  北方的經濟作物主要就是棉花、中藥,以及蘋果等水果。

  油料產地則分布在全國各地,四川平原、漢江平原這些地區生產的是菜籽油,同時湖南、云南也生產菜籽油,南洋生產的棕櫚油,東北生產的是大豆油。

  廣西、海南、臺灣則生產蔗糖,南洋同樣也生產蔗糖。北方寒冷地區,則生產甜菜。

  整個中國,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農業分工,同時每個省份也都有礦產、木材等商品出產。

  同時工廠則分布在全國各地,又有主要產業和次要產業之分,主要產業比較集中,但一般都會形成兩個以上的城市搞這個產業,免得打仗的時候被人一鍋端了。

  次要產業則分布全國各地。

  還有為主要產業輸出零部件、初級加工原材料的工廠,也分布在原材料產地,把原材料進行初級加工后運往產業城市進行附加值更高的最終生產、組裝,然后再運往全國各地。

  要想把這些原材料和農產品運出來,就得有鐵路、公路。

  要建設的項目自然是更多的,同時地盤大了,水利什么的要求也更大了,公路建設更是得建設比美國更多。

  而中國之前并沒有太多這些方面的積累,只要就是一些古代灌溉設施留了下來,但也需要改造。

  此時中國的發展是很畸形的,很多省份還處于落后狀態,之前的發展都是集中在一部分的省份。

  這時候中國要做的就是把全國各省都開發出來,并把先進生產力普及到各個省份,形成一個個原材料產地和工業集群。

  只要中國完成內部開發,那么中國就算是徹底崛起了,因此戰爭多拖一年是一年,永遠打下去那是最好不夠的。

  當然那只是想一想罷了,一旦戰爭持續到一定程度,雙方也是會停戰的,這就看中國的態度了。

  如今中國展現出的是對戰爭高度的掌控能力,中國只要隨便調整一下出口政策,就能影響整個歐洲戰局。

  此時中國才是世界裁判,而美國早就不是了。

  如何更快的建設和開發,卻是此時江渝與周子躍等人要考慮的問題,基礎設施靠國家建設這沒錯,但是開發不可能全靠財團來開發。

  如果全靠財團來開發,盡管財團有很多錢,但是很多小項目是開發不過來的。

  這就得靠民間資本來開發了。

  “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首先新占領的地區的農業開發不足,還有一些落后省份的農業資源開發也不夠,但是落后省份有居民,土地都還在那些居民手中。在農業開發的問題上,美國《宅地法》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那就是政府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開發無主土地,只要開發出來,達到標準就可以擁有1000畝土地的產權。然后再通過經濟蕭條,財團在把這些土地收到手上來。”周子躍又想出了一個坑人的主意。

  以國人對土地的狂熱,這個政策一出臺,馬上就會導致全國那些沒有土地的商人跑去開發土地。

  商人們把錢砸下去,把土地墾荒出來了,并且把水利設施建設好了,并且把農業機械都買好了。或者把多年生的經濟作物種植下去了,這時候大規模的開發,必然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

  說不定生產還要虧錢,同時政府稅收不會變。

  除了退伍軍人有補貼外,其他的全得陣亡。就連農業辛佳迪當中的那些地主,也全部得完蛋。

  然后,那些土地就是財團的了。

  而且不是說虧了錢,我換成另外一種行情好的農作物就行的。因為此時的中國是規劃型農業,那些大、中型農業產地,都是規定你這個地方就只能種個玩意。

  種不下去了,那你賣土地吧!不賣?那你等著申請破產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