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 第三條路

  林子軒的文章叫做《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我見》。

  他開篇就提出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矛盾,也不對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從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

  中國文化偏向于精神,可以稱為精神文明。

  西方文化偏向于科技和物質,可以稱為物質文明。

  當兩種文明碰撞的時候,沒必要一味的推崇一種文明,從而把兩種文明人為的割裂開來,而是應該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接受新文明的同時,繼承舊有的文明。

  精神文明偏向于道德,物質文明崇尚科學。

  兩者的融合能夠讓我們在追求科技的同時謹守道德的底線,有了道德的約束才能更好的發展科技,這是互為補充的關系。

  他批評了新文化的過激論調,指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弊端。

  那就是失去本民族文明的根基,一味的推崇西方科技,最終就是被西方文明所同化。

  他還批評了保守勢力思想的狹隘,對于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排斥,要敢于接受新的文明,不能固步自封。

  林子軒第一次提出了新文化的第三條路的觀點。

  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問題,他提出了要有選擇的對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比如封建禮教中對于女子的迫害應該批判,而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要繼承。

  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是中國社會普遍的道德規范,難道也要批判?

  儒家文化中也有真儒和腐儒,不能一概而論,孔子的儒學和程朱理學差異很大,所以我們要研究傳統文化,從而加以區分。

  西方文化同樣駁雜。只是一個統稱,美國文化和歐洲文化不盡相同,歐洲各國的文化也不相同。西方各國的文化之間也在爭論不休。

  不要看到是從西方傳來的就是好東西,盲目的崇尚西方文化。只有適合中國的才合用,否則腳上穿著小碼的鞋子,不僅走不快,還要活受罪。

  林子軒的文章可以說把目前中國思想界的學者差不多都批判了,自然引起了強烈的反彈。

  有人說林子軒是在唱老調,在清朝末年洋務派就提出過“中體西用”的論調。

  這是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指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西方科學為實用。

  這是在歪曲林子軒的觀點。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可沒有批判儒家學說的意思,反而是為了維護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也就是封建體制,是為清政府繼續統治服務的。

  林子軒贊同批判傳統文化,和洋務派的觀點截然不同。

  保守勢力認為林子軒是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提倡西方文明,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不能和西方文化融合,那是對傳統文化的玷污。

  他們極端排斥西方文化,不允許西方文化進入中國。

  以陳獨繡為首的激進派則認為林子軒是對保守勢力的妥協,新文化以打倒舊文化為目標。不需要妥協,他們反而覺得還不夠激進。

  于是,在保守派眼中林子軒是激進派。在激進派眼中林子軒是保守派。

  不過,也有少數人覺得林子軒的這種觀點很新穎,把中國和西方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進行融合,這是一項很有開創性的工作。

  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這種爭論甚至超過了泰戈爾的新聞。

  對于林子軒所謂的“第三條路”,各方把林子軒定義為了“妥協派”,就是既不贊同保守派,也不贊同激進派。

  對此林子軒頗為無語,他并不是妥協。而是提出了一種可行性的方案。

  但保守派和激進派在論戰中只看立場,不去管林子軒的觀點有沒有可行性。就算他們覺得林子軒的說法有點意思,也不會理會。

  這就是這個時代思想界的混亂狀況。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堅持的是對的。

  同時,對他歪曲的攻擊也不少。

  甚至有人認為林子軒的那首《沁園春》是用來吹捧泰戈爾的,把泰戈爾當作這個時代的風流人物,為此不惜貶低歷朝中國的皇帝。

  這種不了解事實而隨意歪曲的情況也是民國文壇的一種風氣。

  他們還拿林子軒寫通俗小說的事情說事,認為林子軒就是藏身在新文化中的蛀蟲。

  同樣有人用林子軒寫外國小說的事情證明林子軒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總之,因為一篇文章,林子軒成了眾矢之的。

  這里面還有幾個原因,以往林子軒雖然名氣大,卻很少參與論戰,就算是論戰,也是點到即止,不會有什么傾向性。

  這一次,林子軒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還是一種兩面不討好的觀點。

  很多人終于找到了機會,攻擊名人可是成名的捷徑,這一點創造社已經證明過了。

  以后他們也可以吹噓,林子軒算什么,還不是被我罵的無話可說。

  還有一點就是這里是北平,而林子軒來自上海,地域差異非常重要。

  不少北平文壇的文人認為一個上海人跑到北平還敢如此囂張,不罵你罵誰。

  林子軒雖然又寫了幾篇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但在一片罵聲中根本沒有人關注他到底要講什么,大家陷入了一種批判名人的狂歡之中。

  他們前一年因為胡拾去了趟故宮,逮到機會痛罵了胡拾。

  如今找到了機會痛罵林子軒,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愈發的珍惜,也罵的更為起勁。

  林子軒最后也不理會了,還勸阻了新月社的人繼續參與論戰。

  等哥們回到上海,咱們再算賬!

  沒有自己的媒體和使喚的小弟,終究是不如意。

  他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字,準備回到上海后,專門辦一份報紙,天天刊登文章罵這些家伙,然后把報紙寄給這些罵人的家伙,不為了賺錢,就是為了惡心這些人,出口惡氣。

  當然,也是為了宣傳自己的觀點,他既然提出了這種主張,就要貫徹下去。

  作為文壇的土豪,他不差這點錢。

  在這種紛紛擾擾中,時間來到了泰戈爾的生日。

  5月8日晚,協和學校大禮堂,名流云集,談笑皆鴻儒,北平文藝界的中外人士都有出席,可說是一樁文壇盛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