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罵就要罵的盡興

  這段時間,關于《婦女雜志》“新性道德號”的爭論愈發的激烈了。

  陳達齊是寫政論的好手,從法律和道德各個方面進行駁斥,有理有據。

  此人是新文化圈子里的資深斗士,這篇文章在新文化圈子里引起強烈反響,不少文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批判章西琛和周建仁為主。

  一時間形成了人人喊打的局面。

  這兩人不甘示弱,寫了反駁的文章,周建仁寫了《答〈一夫多妻的新護符〉》和章西琛寫了《駁陳達齊教授〈一夫多妻的新護符〉》。

  他們把文章寄到了《現代評論》雜志社。

  《現代評論》雜志社的編輯部在北平,徐至摩去了歐洲,由陳原負責。

  編輯部原本不想刊登這兩篇文章,后來決定刪掉一部分敏感內容后再刊登,也就是所謂的刪節版,稿子寄到上海萬象書局刊印。

  他們寫信給林子軒說明了情況,畢竟林子軒旗下的報紙一直在攻擊《婦女雜志》。

  林子軒看了周建仁和章西琛的文章,發現不過是把西方的觀念斷章取義,重新闡述罷了,沒有什么新意。

  他們認為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不好,存在很多弊端,堅持他們那一套性自由和性解放。

  林子軒對此頗為無語。

  一夫一妻制度或許有著諸多問題,但可以說是最能保障女性權益的一種婚姻制度了,否則也不可能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認同。

  難道一夫二妻和一妻二夫這種制度會更完美么?

  真是死不悔改,他把這兩篇文章給抽了出來。不給予刊載,并親自寫了一篇文章。

  “章先生和周先生以為從西方找到一點極端的女權思想,就是新潮和時髦。就是所謂的真理,嘩眾取寵。誤導讀者,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被批判后竟然覺得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自認為是先鋒人物,遭到舊勢力的打壓,心懷怨憤,殊不知自己傳播的是西方的糟粕,和中國的國情不符。”

  “他們所推崇的瑞典女權主義者愛倫凱其實根本不贊成新女性。他們故意忽視這一點,只選取對他們有利的言論觀點,斷章取義,這不是做學問的路子。”

  “兩位先生不研究西方好的東西,專門研究這些歪門邪道,還因此沾沾自喜,實在可憐。”

  “本刊物以后不接受這種騙稿費的文章,請好自為之。”

  林子軒在后世網絡上也算是罵戰高手,來到這個時代用筆名偷偷的罵過幾次,一直覺得不能盡興。這一次他用的是自己的名字,感覺很爽。

  在四月份出版的《現代評論》上就出現了這篇文章,為這場關于“新性道德”的大爭論添上了一把火。

  章西琛和周建仁并不甘心。把稿子寄給其他的報紙和雜志。

  然而,一般有影響力的報紙和雜志都拒絕刊登他們的文章,導致他們沒有地方發表。

  這不是林子軒造成的,在這個言論相對自由的時代,他還沒有這么大的勢力,能夠影響到各家報紙。

  主要是兩人的觀點不被大眾所接受,那些報紙和雜志都不想引火燒身。

  于是,兩人就把文章寄給了魯訊,請魯訊代為介紹雜志刊載。

  如此一來。他們把魯訊牽扯了進來。

  “近幾天收到兩篇文章。是答陳達齊先生的《一夫多妻的新護符》的,據說。《現代評論》不給登他們的答辯,又無處可投,所以寄到我這里來了,請為介紹到可登的地方去。”

  “誠然,《婦女雜志》上再不見這一類文章了,想起來毛骨悚然,悚然于階級很不同的兩類人,在中國竟會聯成一氣。”

  “可是我總以為章周兩先生在中國將這些議論發得太早,——雖然外國已經說舊了,但外國是外國。可是我總覺得陳先生滿口“流弊流弊”,是論利害,不像論是非,莫明其妙。”

  “至于林先生認為這些議論是糟粕,對如今的國家有害,我以為如果不傳播進來,怎么能預知是否有害呢?總要讓人了解和判斷,爭論一番,才能確認是否有害,否則便是一言堂,獨斷專行,不足取也。”

  這篇文章看似公允,對兩方都有評論,實則還是有維護章西琛和周建仁的意味。

  這件事的結果是章西琛從商務印書館辭職,周建仁被調去編輯《自然界》雜志。

  后來,章西琛創辦了一份《新女性》雜志,繼續宣揚他的觀點,而且創建了開明書局,成為林子軒的競爭對手。

  這次爭論只是一個開端,《現代評論》和《語絲》的論戰才剛剛開始。

  論戰的起因是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反對校長楊陰榆的事件,也被稱為女師大風潮。

  楊陰榆于1884年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1907年獲公費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1918年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24年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楊陰榆按照從西方學來的教育理論,在學校強調秩序、學風,并要求學生只管讀書,不要參加過問政治活動,把學生游行示威視為學風不正。

  這就和學生產生了矛盾,特別是一些學生中的激進分子。

  這些激進的學生中有一位叫做許廣評。

  1925年1月,女師大學生自治會向楊陰榆遞交了要她去職的宣言,請求教育部撤換校長,4月,教育總長章時釗強調整頓學風,公開支持楊蔭榆。

  這場風潮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現代評論派中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政治傾向,比如說陳原,就支持楊陰榆,反對學生鬧事,從而和魯訊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論戰。

  有意思的是這次風潮背后的故事。

  學生沖鋒在前,各方勢力在幕后操控,有人被利用,有人得到了愛情。

  后來,許廣評對此做了反省:“而且公舉你出來做事時,個個都說做后盾,個個都在你面前塞火藥,等你灌足了,火線點起了!他們就遠遠的趕快逃跑,結果你不過做一個炸彈殼,五花粉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