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章 你們在法國受苦了

  林子軒沒有忘掉他前來歐洲是為了推銷電影,為此特意走訪了英國的電影產業。

  英國電影早期蓬勃發展,在拍攝手法和技術革新上有較大貢獻。

  但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占領英國市場,導致英國電影產量銳減。

  1916年,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造成嚴重打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外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占在本國上映影片的百分之五,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

  英國的電影產業可以說異常蕭條,不少電影公司都關門大吉。

  這和中國的電影行業類似,在美國和法國電影的沖擊下,國產電影的生存并不容易。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即將獲得快速發展的機遇。

  1925年,國產長片有六十部左右,1924年只有二十五部,雖然電影質量良莠不齊,但在數量上的確有了長足的發展。

  林子軒為了賣掉自己的電影拷貝,找到了倫敦的電影經銷商,這些人其實就是二道販子。

  沒辦法,他在英國電影圈沒有熟人,只能找中間商做生意。

  電影經銷商購買拷貝轉手賣給電影院,或者自身就控制著數家電影院,由他們決定什么電影在影院放映。

  林子軒拿出了《殺手李昂》在美國放映時的票房成績和媒體評價。

  雖然票房數據不是太漂亮,但作為一部東方電影算是很不錯了,影片有了在美國放映的經歷,電影經銷商伍爾夫很爽快的購買了拷貝。

  票房才最有說服力,他知道這部電影能夠幫他賺錢。

  在即將告辭離開的時候,林子軒看到一位英國青年走了過來。

  這位青年請求電影經銷商伍爾夫給他拍攝的電影安排影院放映,但伍爾夫嚴詞拒絕了這個要求,還把青年批評了一番。

  似乎是拍攝電影的時候出了問題,花費嚴重超支,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達不到預期。

  青年頗為沮喪的離開了。林子軒沒有太在意。

  他并不知道這個人叫做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后來拍攝了多部驚悚懸疑電影,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懸疑片大師。

  1925年,未來的電影大師第一次執導電影。電影叫做《歡樂花園》,根據小說改編。

  影片部分外景在意大利拍攝,入境意大利時,膠片被海關收繳,雖然后來收繳的膠片被同意歸還。但劇組付出了大筆罰金。

  影片在德國慕尼黑拍攝完畢,希區柯克和當時還是他未婚妻的艾爾瑪身無分文,他們連回倫敦的車票都買不起。

  影片拍好后一直被公司封存,直到1926年3月,才給英國媒體做了首映。

  如果此時的希區柯克和后世一樣是個大胖子的話,林子軒一定能認得出來,或許會忽悠他到中國拍攝電影。

  但年輕時期的希區柯克只是有點微胖,甚至略顯小帥,和后世的形象并不相同。

  林子軒和這位電影大師就這樣錯過了。

  不過他并非沒有收獲,在和電影圈的人接觸的時候。他偶然得到了一個讓他驚訝的消息。

  英國人已經制造出了黑白電視機,并在公共場合成功的播放了一段畫面。

  這件事在英國媒體上有過報道。

  制造出電視機的人叫做貝爾德,他在1924年發明了簡單的機械掃描的電視機,這臺電視機能忽隱忽視的傳送幾英尺以外的圖像。

  1925年1月,貝爾德在倫敦牛津街的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首次向公眾展示。

  隨后,他給英國皇家學會約四十名會員再次表演了這種裝置。

  一家英國雜志這樣描述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

  “這臺電視機基本上是用廢料制成的。光學器材是一些自行車燈的透鏡。框架是用日搪瓷盆做成的,而電線則是臨時拼湊的亂糟糟的蜘蛛網般的東西。最大的奇跡是這些質量很差的材料,一經他的安排,就能產生圖像。”

  林子軒沒想到電視機出現的這么早,他感覺電視機要到50年代才會被制造出來。

  他記得后世中國在80年代黑白電視機還是新鮮事物。到了90年代才開始普及。

  這可是一種比電影還能改變世界的發明,有了電視,坐在家里就能知道天下大事,還有各種電視劇和娛樂節目可供消遣。

  他帶著興奮的心情拜訪了這位貝爾德先生。想要見識一下這個時代的電視機。

  如果能夠投資這項發明的話,可是一本萬利的商機啊。

  然而,林子軒失望了。

  這臺電視機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就好像臺式電腦和超薄筆記本之間的差距一樣。

  畫面感很差,搖晃的厲害,還無法傳送聲音。

  他和貝爾德聊了聊。想要做到遠距離的傳送節目,聲音和畫面同步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貝爾德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正在尋找資助者。

  林子軒考慮之后,放棄了這個項目,理由是需要的時間太長,花費的資金太多。

  他覺得與其冒著風險投資電視機,不如到時候拍電視劇更為穩妥。

  在見識了這個奇妙的發明后,他準備離開英國,前往法國,然后從法國返回中國,結束這一次的國外之行。

  1925年10月18日,林子軒來到了法國。

  英國和法國同屬歐洲,他在英國的演講很快傳到了法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的到來受到了中國在法留學生的熱情歡迎。

  中國在法留學生人數眾多,這是因為在中國到法國勤工儉學成為了一種社會思潮。

  這就是工讀主義思潮,它把勞力與勞心的分離看作是社會不良的根源,主張工讀結合。

  1912年李石增等人在北平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儉學會在北平成立留法預備學校,送80多人赴法儉學。

  1917年國內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專門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

  1919年到1920年間,先后共20批約1600多名中國留學生到達法國。

  這些留學生在法國一邊讀書,一邊到工廠工作,生活較為艱苦,形成了各種團體,這也是國內留法派的根基所在。

  在歡迎的人群中,林子軒看到一位個子不高的青年用力擠過來熱情的用四川話和他打招呼,口音有點重,他沒有聽清楚。

  他握著那位青年的手用力的搖了搖,說了一句安慰的話。

  “你們在法國受苦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