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八章 帝國的無奈和窘迫

  松江軍大舉出動,越界殺入寧海郡,不出意外的在帝都中州引發了軒然大波。…,

  先前最為熱門的話題,西南跟印加王國的戰事,頃刻間被轉移。隨著加急奏報送到中州,上到文武百官,下到中州的普通百姓,都開始或討論、或怒斥肆意妄為的松江軍和總督陳武。更有諫官上書,攻訐起了先前做出招安決定的大臣,認為正是他們的決定,縱容姑息了太平叛軍,以至于招來今日禍患。

  至于說松江軍言稱,是受寧海郡的邀請入境、徹底消除海寇威脅后就會離開,誰都知道這只是托辭。既然來了,寧海郡多半會被就此吞并,壓根沒有誰相信松江軍會輕易將到口的肥肉放走。

  一時間,朝堂上關于出兵鎮壓松江總督陳武的呼聲喧囂塵上。

  乾元基的御案之上,就堆滿了類似的上書,但隨意翻看了幾本后,乾元基滿是皺紋的臉色卻只有了苦笑。

  出兵?

  如果是十年之前,松江軍敢這么做,帝國早就發動二十萬大軍碾壓過去了。可現在,帝國還有什么資本出兵?

  要知道,帝國二十郡中,最多時有整整七郡脫離了控制。雖說不久前成國公乾太卓在西南收復了隴西,天水也有過半重新納入帝國治下,但經歷了五斗米道的騷亂,隴西已經一片殘破。別說能為帝國提供賦稅和糧食了,未來兩三年內能不成為帝國的負擔就不錯了。

  以十三郡的土地,同時跟四方的帝國對抗,還要供養七八十萬的大軍!

  兩三年來的連軸大戰,已經讓帝國的財政不堪重負,出現了觸目心驚的赤字。就算帝國還有額外的軍力,也沒有財政能支撐起一場對東南的討伐了。至于松江軍公然吞并寧海。由他們去吧……

  只要他們跟阿曼人的敵對關系沒變,可以充當帝國在東南的屏障,中樞短時間內就不會拿松江軍怎么樣。

  眼下的第一目標,仍舊是西南和印加王國;其次是帝國的財政!

  就算不考慮可能卷土重來的瓦刺人和北面的勒拿人,解決松江的優先級也僅僅才派第三位。而且,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隱憂。那就是自己的身體……

  老皇帝臉上陰晴不定,片刻之后長嘆了一口氣。

  松江郡和寧海總督嘉福聯名的上書,在不久后就緊隨抵達中州。嘉福明確表明,是自己擔憂帝國來不及派兵,才在發出第一封求援后,又緊接著向松江軍就近借兵。這道聯名公文,多少平息了一些官員和百姓的怒火,也讓帝國中樞有了一個下臺的臺階。

  結果不出所料,中樞的批復僅有寥寥幾句話。含糊其辭的給了答復。沒許可松江軍這么做,但也沒追責,仿佛這件小事無足掛齒。

  其他所有相關的公文和奏章,也一律留中不發,被乾元基強行壓了下來。

  這個舉動,足以說明中樞對寧海的態度……以及無奈和窘迫。

  隨著中樞的立場傳回來,寧海郡地方勢力對松江軍的隱隱抗拒,頃刻間煙消云散。松江、天南兩郡的地方士紳。也首次真正意識到了松江軍的力量。公然吞并了帝國的一個州郡,中樞卻只能坐視不管!

  東大陸這邊。只怕真的要變天了。

  對這個結果,一手主導了攻略寧海的陳武絲毫不感到意外。收到了林家那邊發來的祝賀,慶祝松江軍“剿滅海寇”大捷,他只是隨意看了幾眼,就將注意力重新收回到寧海的內務上。

  經過為期十天的拉網式逐地清剿,花蓮府的軍事行動已經接近了尾聲。花蓮府城內的城防營和城守。最終也選擇了和平解放,全體放下武器投降。這樣一來,松江軍的寧海攻略堪稱是圓滿完成。除了偏遠一些的村鎮還沒來及接管外,整個寧海的三府已經全部納入松江的統治中。

  推行類似松江、天南的行政改革;安撫才投靠的寧海水師;以及對寧海警備旅團的重組,隨即提上了日程。

  陳武的心腹大臣們。好不容易才將松江、天南兩郡理順,緊接著就又投入了忙碌中。而在這之后,如何將寧海的軍事、經濟全面整合進松江—天南的體系中,也是陳武需要考慮的事。可以預料,一直到今年年底之前,他都不會有任何空閑的時間了。

  天水郡,漢昌府。

  在東面的半郡之地被帝國收復后,這里就變成了五斗米道跟帝交戰的前線。如果沒有意外,這里早在盛夏之時就會爆發一場大戰。但印加王國十萬大軍越過雅克臧江,公然踏入西川郡的消息,讓老成持重的成國公放棄了這一戰,就地轉入了戰略收縮,鞏固先前收復的半郡地盤。

  這幾個月來,兩方各自都在積蓄力量,往漢昌府運送兵員、糧草輜重,讓這里變成了一處空前的大戰場。

  五斗米道這邊,老底子的道民還有十萬。在獲得了印加王國的糧草支援外,新拉起的部隊再度達到了三十萬。算上印加王國班加羅軍團的十萬人,人數達到了空前的五十萬人,聲勢可謂浩大之極,甚至超過了兩年前西北武威郡的大戰!

  漢昌府的東側,帝國的大軍也同樣不弱。

  清河軍團和丹陽、蕪湖的部隊,總計超過十五萬人。大舉增援的城衛軍,總數接近十五萬。再加上成國公乾太卓一手組建的鷹揚軍團,雖然戰斗力不如老牌部隊,但也是十萬人,總計四十萬大軍!

  可以說,除了北地燕山郡的大軍,以及坐鎮中州的禁衛軍外,漢昌東側已經擁有了帝國半數的大軍!若是這支帝國大軍戰敗,那整個乾元帝國會瞬間陷入崩潰。

  五十萬叛軍,對四十萬帝!

  從人數上看,五斗米道在獲得了印加王朝的支持后,重新占據了上風。也正是這個原因,輸不起的乾太卓雖然知道對方的五十萬大軍有很多水分,仍舊不敢輕易開戰。

  五斗米道叛軍的水準,過去的戰斗中乾太卓已經了如指掌。對那號稱三十萬的道民軍,也從沒放在心上。但印加王國的班加羅軍團,卻是帝國所不熟悉的,統軍的將領艾瑞.薩瓦利又號稱是印加名將。若是他們能有城衛軍……不,哪怕有清河軍團的實力,帝這一戰都會非常艱難。

  要是能想辦法摸清印加王國十萬大軍的真正戰力就好了。

  不過,急迫歸急迫,沒有萬全的把握和機會前,乾太卓并不敢隨意動手。唯一還算好消息的就是,他的四十萬大軍雖然比西北之戰時更多,但天水郡距離蕪湖、中州的距離,可比威武郡近太多了,短了一千里都不止。正因此,相比于兩年前,這次的糧草、輜重轉運起來反而更容易。

  “再堅持半月……不,再等一月吧。若是對面的五斗米道和印加人還能沉得住氣,自己再想辦法主動出手試探。”

  乾太卓這樣想著,他卻不知道,一個絕佳的機會就要來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乾太卓想弄清班加羅軍團的真正實力,五斗米道的高層同樣也想知道。

  在經歷了先前的大敗后,還在巴陵郡龍泉府的師君張法,以及幾位大祭酒和天師,有點端坐不住了。早在印加王國的軍隊越界之后,張法就做出了親臨前線指揮戰斗、鼓舞軍心的決定。

  此刻,他正在漢昌府的城守府之中,跟印加王國的統軍大將薩瓦利商議主動出軍事宜。

  平心而論,乾太卓的壓力雖然大,但張法的壓力更大。以三郡多的地盤,養五十萬的大軍,這已經超過了窮兵黷武的極限。若不是有印加王國的糧草輸入,只怕領地里的軍隊和道民要成片餓死。饒是有了外援,這種支援也不是無限度,將來需要加倍的償還。而且,張法也需要一場大勝來鼓舞因為先前戰敗、饑餓而導致的低落士氣。

  見到乾太卓似乎非常沉穩,一副死守不出的樣子,張法便決定主動出擊試探一下帝防線的虛實。

  恰好松江軍公然出兵吞并了寧海的消息傳來,張法覺得這是個機會,于是便有了他跟薩瓦利商議的這一幕。

  不過,張法先前的考慮顯然是多余的。薩瓦利帶著大軍踏入帝國這么久,除了幾場小打小鬧的試探外,幾乎沒有建立過任何像樣的功勛。為了給印加王國的皇帝陛下一個交代,這次的進攻,張法還在拐彎抹角試探的時候,薩瓦利就已經主動開口,要求自己部下承擔進攻的任務了。

  兩邊一拍即合,迅速擬定了一個作戰計劃。

  經過五斗米道細作的偵查,最終的突破口被選在了帝防線的西南側,一處叫做東泉鎮的不起眼小鎮。

  這里是帝鷹揚軍團第三師團、第二旅團的駐扎地。

  之所以選這里為突破口,一是因為鷹揚軍團是帝幾大部分中資歷最淺的一個,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從這里突破后,只需要往東北方向斜插三十公里,就能威脅到帝的一條重要糧道。

  為了確保這一戰能夠勝利,薩瓦利整整投入了一個萬人團。

  一萬班加羅的精銳,還帶了秘密武器,進攻一座四千人把守的小鎮,不管怎么看都應該是穩勝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