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九章 “沖背軍”的覆滅

  在薩摩軍的猛烈攻擊下,陣地上滿是政府軍官兵的尸體,壕溝中積留的雨水也被鮮血染紅。lu5.co然而在左翼,在政府軍的頑強抵抗下,薩摩軍進展的并不順利。于是薩摩軍指揮官貴島清命令擔任后軍指揮的中島健彥率第三大隊的2個中隊前去增援,經過苦戰,也終于驅逐了當面的政府軍。

  突破了安娛口政府軍陣地的薩摩軍,踏著政府軍的尸體前進,此外還派出一隊迂回到伊勢坂山頂政府軍的側后。在此處防守的政府軍見狀大驚,丟棄了輜重物資,翻山越谷,連滾帶爬地四散奔逃。薩摩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這一要點。山下正面的薩摩軍卻完全不了解迂回部隊這回事,他們也無法想象這個他們攻擊了十七天也未攻克的堅固陣地已經被己方攻陷,他們將山頂上的部隊當做是政府軍,向其猛烈射擊。山上的部隊吹起薩摩軍特有的號角,想引起山下部隊的注意,但是號角聲完全被槍聲掩蓋,最后還是由協同隊長平川惟一爬到堡壘上揮舞“十字丸”旗幟,才讓山下的部隊明白了過來。——此時是上午10時,距離6時開始發動進攻,僅僅過了4個小時。

  勝報傳至薩摩軍指揮所,全體幕僚都喜不自禁。《從征日記》中描寫當時的場景:“野村、永山、村田、池上等諸武士聞之,皆捧雙手,以足頓地,不覺亦放大聲歡呼。”

  薩摩軍右翼部隊的前鋒,緊追逃跑的政府軍不放,于11時沖入了雉苜車站。守衛的政府軍也一槍未放,丟棄了山炮3門、臼炮1門和步槍百余支而逃。薩摩軍繼續尾隨潰軍,向更南處的伊勢坂前進。

  當時,政府軍派出第十二聯隊趕往伊勢坂支援。兒玉源太郎也在其中。這天早上他去目柳的政府軍本營,與岡則、品川兩參謀開會。此時,聽見西南一里余(這里的里是日里。一日里相當于3.8公里)的方位上有炮聲,在席者都擔憂道:“伊勢坂的炮聲一向是在西北方向的。現在聽到的是在西南,莫非天原已被攻陷了嗎?”沒有過多久,就有傳令兵傳來了伊勢坂失利的消息。然后傳來命令:“天原的防守被攻破,估計敵將乘破竹之勢一直突破到名張。現在在伊勢坂只有我軍小隊防守,請立刻派出援軍。”聞此,岡則和品川將在目柳休息的各隊都集中起來,派往伊勢坂。而薩摩大阪軍則派出了深野、佐佐等部,人吉隊的神瀨鹿三也帶領部下千余人。與各隊一起趕往伊勢坂增援。當時薩摩軍趕往伊勢坂的部隊,都是零零散散的小隊甚至是半隊,然而就是這樣一支拼湊起來的部隊,卻成功粉碎了政府軍援軍的突擊。當時在伊勢坂的薩摩軍指揮官貴島清、中島健彥將趕來增援的零散士兵全都組織起來,并親自拔刀沖在最前,激勵士氣。薩摩軍一鼓作氣,成功擊敗了政府軍。lU5.Co《征西戰記稿》對此戰有詳細描述:

  “賊之援兵自大阪來此者,既有千余人,皆其精銳。或曰賊將貴島清,驅天原、安娛、蘅屏山之散兵返斗。賊勢再振。賊更以別隊突入伊勢坂與雉苜站中間,欲橫截我軍。于是在伊勢坂之川崎上尉以其第三聯隊之一中隊(第三大隊第二中隊),川田、上田兩警部以其拔刀隊反顧擊之。在雉苜之第十聯隊之一中隊(第三大隊第三中隊)與第五旅團之兵自本道進。夾擊之。賊死戰不退。須臾賊再以大眾急擊我兩軍,更放別隊,欲在其中間突入(蘅屏山之賊自我右翼之間道,天原本道之賊自杉路地方出雉苜之背后)。我軍逆擊扼之。賊勢猖獗,我軍遂敗,為其所橫斷。于是伊勢坂之軍被孤立,輸送路被阻。諸隊未進午餐,尋彈藥亦將盡。今井中佐、與津田、津野兩少佐議曰:‘今先乘彈藥未盡,速破背后之敵。與雉苜之軍匯合后,復進此地。’乃勒諸隊遞次退卻(拔刀隊正午還雉苜町。當東北杉路口之賊,午后六時卻之)。賊連連橫擊。其距離不過十五、六米。我軍冒突直過,亦不遑慮遮蔽,死傷極多,僅得退雉苜。時午后五時。”

  在伊勢坂一戰中,政府軍面對薩摩軍的猛攻,雖然竭力奮戰,但最終仍不免于失敗,未能阻止其向縱深進一步發展。當日政府軍總計戰死了2600人以上,是整個戰爭中死傷最重的一天,其中在伊勢坂一帶棄尸即達1325具。而政府軍僅殺死了薩摩軍數百人,因而薩摩軍將此戰稱為“伊勢坂大捷”。

  伊勢坂的失守,基本決定了政府軍的敗局。這之后,雖然政府軍為扭轉局勢,仍拼命與薩摩軍作戰,但失去了天險,人力、物力都處于劣勢的政府軍再也無法阻止薩摩軍進攻。之后雖然政府軍取得了一些局部的勝利,但不足以掩飾整個戰役的失敗。

  這里值得奇怪的是,政府軍堅守了17天的伊勢坂,為何會在短短4個小時之內就輕易陷落了呢?對此,人們提出了多種解釋。其中有人認為7月9日,薩摩軍的迂回部隊在海軍的掩護下,在政府軍后方登陸,導致了政府軍整體局勢的嚴重惡化,引發了伊勢坂的失守。然而與登陸部隊作戰的政府軍主要是最后一批登陸的守備部隊,并未抽調伊勢坂前線的部隊,而且薩摩軍在背后登陸,雖然對戰局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人數過少(僅有1000余人),當時這個沖擊尚未波及到伊勢坂前線,因而這個解釋,并不十分合理。導致伊勢坂失守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政府軍缺乏人力、物力。首先在人力方面,伊勢坂會戰中雙方死傷均十分慘重,然而相對于薩摩軍的補充能力,海路被切斷的政府軍得到的補充極為有限,因而前線的部隊越打越少。用來換防的也多是在當地強征平民組成的部隊,在戰斗力上比起以受過訓練的平民兵為主干的政府軍來說,是遠遠遜色的。lu5在物力方面。政府軍極端缺乏彈藥,甚至到了征收民間銅鐵器、撿薩摩軍丟棄的步槍和子彈的地步(其實薩摩軍所用的法式格拉斯步槍的性能要遠優于政府軍所配備的施耐德步槍,因而政府軍士兵只要有機會。就會盡可能的收集敵軍的槍械和彈藥,在已方彈藥不足的情況下。多得到一些敵人的彈藥,就多一分活命的機會)。而政府軍和薩摩軍一樣組織拔刀隊,也并不全是武士道精神的發揮,更多的是受制于彈藥缺乏,不得不采取白刃戰。因而無論是在兵力上、還是火力上,政府軍都遠遠遜色于當面的薩摩軍,所以失敗是難以避免的。更加直接的因素則是,在薩摩軍主要進攻方向的安娛口。7日以后備部隊替換了一直防守此處的前敵部隊,而這些后備部隊是在5日才新組織強征的當地平民完成簡單的訓練后趕到戰場的,因此對戰斗顯得十分生疏。而薩摩軍又恰巧將主攻方向放在這里,因此一擊得手。而薩摩軍方面獲勝的原因,除了人力物力處于絕對優勢之外,林逸青為10日總攻擊做出的大膽計劃更是短時間之內突破政府軍防線的重要因素。該計劃大膽的將部隊部署到政府軍中央陣地前沿,完全出乎政府軍的意料,加之集中了優勢兵力,行動堅決,因而一擊得手。不過。這個計劃也有著非常冒險的一方面。將突擊部隊部署在溪谷當中,一旦被政府軍發現,則將會面臨當面以及側面伊勢山上政府軍的夾擊。尤其是伊勢坂方向的政府軍可以居高臨下,打擊谷地中薩摩軍的側面。如果是這樣,密集部署在谷地中的薩摩軍縱隊,恐怕將遭受嚴重傷亡。然而政府軍既沒有派出哨兵警戒,也沒有布置任何示警裝置(比如絆發的裝有石塊的鐵盒),因此未能及早發現薩摩軍的動向。否則,薩摩軍雖然倚仗絕對優勢,肯定可以獲勝,但恐怕還要再付出更大的代價和更多的時間。

  在6月23日至7月11日的“伊勢坂會戰”中。薩摩軍先后投入了22000人,其中戰死3766人。傷5347人,合計9113人;而政府軍投入了19000人。戰死6200人,傷5100人,合計11300人。雙方的損失都很大,薩摩軍損失兵力接近投入兵力的四成多,政府軍兵力損失則接近了全部兵力的60,這個戰損比是非常可怕的。而雙方作戰消耗的物資也十分驚人,薩摩軍平均每天要消耗10萬發子彈,炮彈1500發以上;而政府軍每日消耗的彈藥也有8萬發。可以說無論對哪一方而言,伊勢坂都是一座鐵與血的煉獄。

  伊勢坂會戰結束后,“沖背軍”僅剩7000余人,已成驚弓之鳥,再無戰心,薩摩軍大有將政府軍殘部一舉消滅或趕下海之勢,但就在這時,薩摩軍卻莫明其妙的停止了進攻。

  在薩摩軍停止進攻之后,“沖背軍”殘部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兒玉源太郎仔細研究了政府軍目前的處境,向曾我佑準建議趁薩摩軍未能阻斷通向名古屋的道路之際,立刻輕裝北上,疾進突圍。曾我佑準接受了兒玉源太郎的建議,以小警視田邊良顯的警察隊為先導,丟棄了火炮車輛,連夜急行軍北上,向名古屋方向奔逃。

  由于事發倉促,一些部隊準備不足,一路上有很多人迷路掉隊,所幸未遭到薩摩軍的追擊,“沖背軍”殘部約6000余人成功逃到了名古屋,和那里的政府軍會合。而迷路掉隊的1000余人被迫退回津松阪港,與留在那里的傷員一道乘民船渡海,逃到了渥美半島,進入靜岡縣境內。

  對于薩摩軍在全勝的態勢下居然放跑了政府軍殘部,后世的人們曾對此大惑不解,一些歷史研究者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在伊勢坂會戰結束后,薩摩軍盡管取得了重大勝利,但自身傷亡也很嚴重,并且消耗了大量的彈藥,是以無力截擊戰敗的政府軍殘部,得以讓政府軍逃脫。

  對于這種觀點,一些人提出了反駁意見:薩摩軍在伊勢坂戰役后,雖然傷亡很大,但兵力占有絕對優勢。而且得到了支援和補充,又有海軍的支援,加之大勝之下。士氣空前高昂,一舉殲滅政府軍殘部絕對沒有問題。之所以放跑了政府軍,乃是薩摩軍有意而為之。

  薩摩軍之所以為此,乃是因為其主帥西鄉隆盛的緣故。

  由于戰況激烈,西鄉隆盛雖然只是個橡皮圖章,也不能再坐視不問,是以親自到前線查看,結果戰場上的殘酷景象讓他感到極為震驚,雖然西鄉隆盛經歷過戊辰戰爭。但戰事的慘烈還是出乎他的想象。盡管伊勢坂會戰結束,薩摩軍大勝,但出于愛惜將士的性命,他以“保存戰力,將士需要休息”為名,下達了停止作戰的命令,放跑了政府軍殘部。

  之所以放跑政府軍這7000余人的殘部,西鄉隆盛也有他自己的考慮:西南戰爭打響到現在,不但薩摩軍和政府軍都遭受了極大的傷亡,日本平民的生命財產也損失巨大。西鄉隆盛起兵時打著“新政厚德”的旗號,而如此殘酷可怕的殺戮是有違他的初衷的,是以他才決定在戰役已然勝利的情況下。放跑這些政府軍的殘部。這一點不難從西鄉隆盛在伊勢坂戰役結束后向明治天皇上的表章的內容當中看出,在表章中,西鄉隆盛這樣說道:“……自舉義以來,幾多帝國忠勇武士,死于兄弟鬩墻之慘劇中,平民之罹兵火,種種慘狀,亦難盡述,故為新政厚德。保護生民起見,先行止軍。……盼圣上早做決斷,以安天下億兆……”

  此外。西鄉隆心里很清楚,戰爭的進一步擴大,不但對交戰雙方都沒有好處,也極大的削弱了日本的國力,是以在遞送表章的同時,西鄉隆盛不顧林逸青和桐野利秋提出的“以海軍護送陸軍一萬人,直搗東京灣”的作戰計劃,下令“止兵安民”,滿足于占有日本西南半壁22縣的疆域,坐等同東京明治政府的談判,結果給了明治政府以喘息之機,使明治政府在東北地區23縣及北海道全民動員的同時,借兵外國,最終擊敗了他。

  由于西鄉隆盛在日本民眾當中甚有德望,是以西鄉隆盛本人下令止兵的說法曾風行一時,獲得了很多日本學者的贊同,學者們在贊嘆西鄉隆盛的仁愛心懷之際,也為他的良苦用心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而感到痛心。

  盡管這種說法為很多人接受,但仍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另外的意見,即西鄉隆盛并沒有下達放跑政府軍殘部的命令,而是時任薩摩軍參謀總長的林逸青在伊勢坂戰役得勝之后,恰逢妻子何韻晴在軍中為他生產下一個女兒,他心憂妻女安危,在戰役還沒有完全結束之時便急急忙忙的返回大阪,之后的作戰計劃是由傳令兵送于前線諸將手中,但因為陰雨連綿道路泥濘難行的關系,寫有作戰命令的書信在傳遞過程當中不慎被雨水沖毀或丟失,前線之薩摩軍將士未得命令,無法采取行動,是以讓政府軍殘部逃脫。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林逸青和他的日本岳父桐野利秋商議后,故意停止軍事行動,放跑了政府軍殘部。林逸青已經清楚的知道,政府軍經此大敗之后,已然士氣全無,再行過多之殺戮,不但與西鄉隆盛起兵的口號“新政厚德”相背,而且會堅定對方拼死抵抗到底的決心,是以故意放跑了政府軍殘部,他的打算是讓這些政府軍的殘兵敗將逃回后,將恐慌的情緒散布到政府軍當中,擾亂明治政府保有的東北地區的軍心,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后來發生的事表明林逸青的設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政府軍敗兵將薩摩軍“不可戰勝”的情形廣為傳播,政府軍的軍心因此大亂,在“沖背軍”發起敵后登陸作戰的時候,正面方向的政府軍主力30000人曾發起過配合攻擊,同京都的薩摩軍激戰多日,但“沖背軍”敗報傳來之后,政府軍的攻勢頓時瓦解了,全軍紛紛后退,之前取得的少許戰果全部化為烏有,結果薩摩軍西鄉小兵衛所部乘機追擊,斬殺政府軍官兵近2000余人,進逼至岐阜城下,后因孤軍深入,擔心后路被斷而退回京都。經此戰后,政府軍已然喪失了作戰意志,山縣有朋雖再命頗有軍事才能的大山巖為前線主將,大量引入德國顧問幫助指揮作戰,但部隊猶豫不前,逃亡者日益增多,山縣有朋雖對逃亡者處以嚴刑峻法,但仍然無法制止。(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