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59章王氏

  這一天傍晚,王氏宅邸正堂之中,燈火通明。

  堂上盤膝而坐的足有二十余人。

  這些人大多一身文氣,面容陳靜,衣袍舒緩,沒人疾言厲色的說話,言談之間吐字清晰,話語不疾不徐。

  所謂的衣冠華族,在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談之中,盡顯無疑。

  這就是傳承,傳承不是家業,而是一種氣質。

  和關西門閥相比,他們少了幾分奢華之氣,更少了彪悍和頤指氣使的跋扈,多了十分的內斂和謙雅。

  顯然,這既是他們立足于世的根本,同樣也是禁錮他們的牢籠。

  廳堂中長幼有序,說話的人彬彬有禮,二十多人聚在一起,卻并不嘈雜。

  可你要以為此時他們各個心平氣和,那就錯了。

  他們爭論的很激烈。

  因為今日午時過后,代州行軍總管李破至王氏宅邸之外,本,主宅已經得了消息,家中主事之人都聚集在宅門之前,只等貴客光臨。

  說實話,這個時候,王氏中人不乏驕意,他們向新的并代兩州之主展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不然的話,李內也不會親自登門造訪。

  雖然的突然了些,可對于王氏而言,卻至關重要,王氏是有著自己的尊嚴的,他們即便屈身侍奉于人,也很想得到一個類似于三顧茅廬的結果。

  而這樣的想法,對于像王氏這樣的門閥大族而言,其實并不稀奇。

  他們對上位者不會太過倨傲,很多時候,只要對方有所善意,他們便也會給予對方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并為之奔走效力。

  可你要是欺辱他們,他們也有著很多法子,讓你正視他們的威嚴。

  當初和太原留守李淵的相處,其實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相互試探,最終的結果還是一如所料的相互妥協。

  只不過,王氏受了一次重擊,被打的有點蒙而已。

  等到了齊王李元吉主政太原,和王氏的關系迅速惡化,不是他們不想與之親近友好,實際上,就是李元吉沒太給他們這個機會,并屢屢碰觸到了他們的底線而已。

  如今晉陽換了一番天地,他們其實比李破更加急迫的需要新的主政者的表現出善意,因為他們出于憤怒和擔憂,已經斷絕了一條后路。

  實際上,就是一句話,王氏需要李破,有甚于李破需要王氏,就是這么一事兒而已。

  所以,當這個可以說會決定王氏將命運的關鍵時刻臨的時候,他們不敢有所怠慢,確實是想著鄭而重之的將貴客請進,好好的談一談。

不得不說,這事兒有些倉促,因為他們還不怎么清楚李破其人的秉性和喜惡,這也是個關西人,會不會像李淵那么狡詐多變,會不會像李元吉那樣跋扈張狂誰也說不清楚,自代州三郡易主,一直到李破南下晉陽,時間太短了些,關于李破其人的傳聞有很多,可王氏子弟能近其身邊者  說可笑,王氏在李破賬下任職的,都屬于王氏旁支,而且,對王氏主支還都沒什么好感,差不多也都破門而出,另立家族了。

  這真的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諷刺。

  當然,現在情形應是有所不同的時候了,王氏舉族投效,應該能得到相應的地位才對,沒有人能對他們這樣的家族置之不理。

  可就在他們懷著無比復雜的心情,準備迎接這位登門的時候,卻有人報。

  其人在王氏圍墻之外轉了一圈,調頭走了。

這就有點嚇人了,而且,又有宇文歆在其人身邊王氏族人多有慌張,他們都知道,每逢大事有靜氣的道理,可真能做到泰山本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又有幾個  好雄辯的王綺也沒跑了,被叫到大堂,詢問了個仔細,估計這一圈下,王綺這個王氏才女,應該就比較懂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所在了。

  當晚,王氏能說得上話的族人便都聚于了一處。

  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了王氏的將。

  按照王氏的規矩,從長到幼,依次發言,各抒己見,最后再相互辯駁,共同討論,很有些民主作風。

  實際上,商量了半個晚上,廳堂中的王氏族人差不多也就分成了三派。

  膽子小些的,隱隱綽綽就說,李破在王氏家門之外,跟王氏女聊了半晌,而且李破其人年紀輕輕,便位高權重,怕是起了慕艾之心,有了求凰之意,不如就此聯姻,不說得一強援吧,也能讓家門中人少上幾分忐忑。

  這個時候,他們到也不說什么,家中女子跟外人暗通款曲,有辱門風之類的話了。

  保守一些的,則是以為,如今天下大亂,晉陽這里幾經波折,王氏族人死傷眾多,李淵父子不是好人,再一個李破,也不定差了多少。

  此人不見王氏之功,且對王氏屢有惡言,不若關門守護,以待承平。

  說這話的人最多,千年大族走到現在,不思進取者確實也占了多數,不然的話,以王氏在晉地之根基,不會隨波逐流到如此地步。

  只有兩三個人認為,經此一亂,在晉地王氏家族威名大損,若要關閉門戶,子弟四散之下,不久王氏主支怕是欲要安居于晉陽而不可得。

  不如借此時機,全意投效于李內,助其成事。

  可斷不能就此聯姻,獻女投靠之名落于王氏身上,子弟出門,必為他人所輕,于王氏聲名大不利。

  不管是為家族未著想,還是有著私心,反正這一晚王氏大堂之上,眾人唇槍舌劍,爭論漸趨激烈。

  直到眾人都有了些火氣,幾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已經開始用輩分壓人,堂上才響起一聲長嘆。

  聲音雖輕,可堂上立即安靜了下,眾人目光也齊齊看向了主位。

  那里坐著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滿臉的溝壑和斑痕,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略顯渾濁的雙眼,在等候飄搖間,閃動著莫名的光芒。

  他的聲音有些空洞,更像是在喃喃自語,“我晉陽王氏有多少年未出公侯了”

  眾人默然。

  多數人都在心里暗自算了算,他們都做過官,不管是北周的,還是大隋的,或者是東魏的頃刻間,一些人臉上便現出了暗紅。

是啊,已經多少年沒有人位列公侯了  老者的聲音又起,“河東裴氏呢”

  裴氏這些年可了不得,最著名的就是裴矩,文武全才,封聞喜縣公。

  在文帝年間,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楊廣登基,仍受重用,是皇帝近臣之一,與宇文述,虞世基等并列。

  權傾朝野算不上,可卻與諸人一同執掌大隋朝政,實是權勢顯赫到了極點。

  而他的族兄裴蘊,也不差他多少。

  實際上,最讓王氏眾人羨慕的則是守著晉陽宮的裴寂,這人沒什么本事,卻能與李淵相交為友,現在在長安也已受封,權勢上并不比他的兩位族兄差了。

  眾人啞然無語,與裴氏人才輩出相比,晉陽王氏卻顯得人才寥落,空守著一個千年大族的名聲,卻好像無人能擔重任一般。

  如果是私下里談起,還能說裴家的人生就一張好嘴,其他的卻也平平。

  可在這大堂之上,斷不會有人說出這么酸溜溜的話,惹同族取笑。

  老者再次嘆息一聲,也曾任職過工部侍郎的他,疲憊的已是不想多說什么了。

  只是擺了擺手,“都下去吧,明日里,大房二房,挑幾個機靈點的孫輩兒出,隨我一道去總管府”

  “到了如今,未免后繼無人之下,讓先人蒙羞,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大郎,明日讓衣換男裝,入總管府給李內賠罪,都去吧。”

  眾人面面相覷,紛紛起身施禮,陸續退去,瞬間,民主會議就變成了一言堂。

  而這一晚,雁門太守陳孝意和代州行軍總管府司馬溫彥博也已到了晉陽。

  兩人直奔并州總管府。

  出城迎接兩人的是羅士信,當然,和陳孝意不同的是,晉陽溫氏終于將自家人給盼了。

  讓溫氏有點糾結的是,他家的兄弟兩人,一個跟在了李淵身邊去了長安,一個呢,則是幫著別人抄了李淵的老巢。

  根本沒想著兩邊下注兒的晉陽溫氏,這難處可不比王氏少上半分。

  可這年頭,天下打成了一鍋粥,親兄弟各為其主之下,相互殘殺的不勝枚舉,溫氏的人到也想的開了。

  溫大雅在長安遠水解不了近火,到是溫大臨近在咫尺,又得李破信重,才是此時家族能夠倚重之人。

  所以,當溫彥博到并州總管府外的時候,身邊早已跟了幾個溫氏族人,他這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才算是真正的家了,還算是衣錦還鄉呢。

  陳孝意兩個人都很疲憊,可精神上的振奮之處,實在難以描述。

  一戰之下,能夠克陷晉陽堅城,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而今并代兩州在握,他們的心里啊,隨即便如火炭兒一般的熱了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