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滅林邑的戰事持續到了五月。
對于南下的唐軍來說,除了象兵那一陣有些驚悚之外,其余都屬于正常的戰陣搏殺。
林邑在軍事上沒什么亮點可言,他們的文明程度還極為落后,如果不是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他們現在有沒有國主都是回事。
林邑范氏其實是中原王朝扶植起來的土人首領,只是后來學著中原建國了而已。
在軍事上他們的思想也很落后,山地叢林多的地方,竟然還屢屢跟唐軍硬碰,顯然沒什么腦子。
到了五月間,南邊濕熱的氣候漸漸顯出了威力,唐軍士卒多有病倒,這才是唐軍最大的敵人。
不要用后來人的目光來看待此時的氣候,林邑這樣的地方確實不適合中原人居停,即便是江南人氏到了這里也玩不轉。
當年前隋官兵打到林邑國都便匆匆退兵而去,就是因為氣候的威脅太大了,根本不能久留于此。
回軍之后統兵的劉方很快就病死了,便是種因于此戰。
五月中,李道宗率軍圍林邑國都,這不是攻伐林邑的最后一戰,因為范梵志在這之前就已經逃走,唐軍一至,林邑守軍便投降了。
范梵志一路逃去了外海的島嶼之上,李道宗在林邑國都停下了腳步,這個時候唐軍的戰斗力其實也已所剩無幾。
但李道宗的任務并沒完。
他派闞陵率軍追擊范梵志,務必要將其擒獲,他們這一趟最大的功勞就要落在此人身上。
攻滅一國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獻其國主于京師才會給此戰留下最完美的注解。
另外就是派人去扶南,讓扶南國主知道中原換了主人,又該到了進獻禮物的時候了,問題應該不大。
扶南國沒有林邑人這么好戰,他們是信佛的,而且一百多年來屢次向中原王朝朝貢,已經成了習慣。
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尤其是中原王朝攻打林邑之舉,在扶南廣受好評。
因為林邑人總是覬覦真臘,讓扶南的貴族們很是氣惱,屢次詢問佛祖是不是該教訓林邑一下,卻都被佛祖的代言人們勸止,好像個拉偏架的。
要是換了西邊的上帝估計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早喊著懲罰異教徒去收拾林邑了吧?
順便得提一句,李道宗向長安獻捷的時候,在當地捉了些昆侖奴,男女各十八人送到了長安,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昆侖一詞古已有之,它說的不是西北的昆侖山,而是泛指林邑,扶南,真臘等南亞地區的人種。
他們皮膚黝黑,個頭矮小,形貌大異于中原,于是時人以昆侖名之,主要是昆侖有黑色之意。
南亞小國離著中原太遠,人們也不太在意他們,于是便以昆侖來概括,等到更黑的哥們隨著阿拉伯商人出現在大唐境內,大家一看,呀,這個詞用早了啊……
不過大家也懶得琢磨了,于是昆侖奴中又多了個分支。
而到了這一年的年末,李道宗才得到長安的回信。
李破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并暗示他昆侖奴在長安廣受歡迎,林邑之亂在于土人,可以讓他們都來中原長長見識嘛。
話里話外的意思李道宗是心領神會,于是一個奴隸販子誕生了。
在之后的幾年當中,林邑的土人部落紛紛遭了殃,不但是唐軍在想方設法的捕獲他們,連九真,日南,交趾三郡的土人也得到了鼓勵,開始在林邑搜捉昆侖奴進行販賣獲利。
奴隸貿易在南邊漸漸興盛了起來,等到一些退出軍伍的唐軍士卒加入進來,海上的航線開始日漸繁忙。
趨利的本性促使通商加掠奪的模式迅速建立了起來,這個時候人們的目光可就不拘于林邑一地了……
遠在萬里之外的長安對此戰其實關注不多,人們在意突厥,在意高句麗,因為他們足夠強大,南邊的撮爾小國顯然不在此列。
三月末,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的使者風塵仆仆的來到了長安。
他們先覲見了大唐皇帝,對于這位聽得懂突厥語的年輕皇帝很是好奇,這是回去復命時一個很好的話題。
他們也寄希望于這位大唐的可汗可以像大隋的皇帝一樣,跟西突厥進行交往,一同來面對他們在東邊的同族。
只不過很快他們便知道突厥王庭的使者正在長安,而且叛逃到大唐的射匱可汗的子孫也在這里。
于是這些使者的心情變得不好了起來,在跟門下省的官員交談的時候,他們屢屢提出想將阿史那泥孰等人帶回西突厥王帳,讓他們受到應有的懲罰。
當然了,他們的要求不可能得到滿足,就像當年處羅可汗東逃一樣,除了高句麗君臣那樣翻來覆去,從不知承諾為何物的島國心態之外,不論是大唐還是突厥,對于尋求政治庇護的人的態度從來沒有變過。
阿史那牡丹也很快“聽聞”了西突厥使者來到長安的消息,關于會盟之事雙方商談的進度一下便加快了許多。
阿史那牡丹終于明確表示,希望在五月之前促成此事,因為她還要回去跟可汗復命,緊趕著兩邊才能在六七月間相會于長城之外。
顯然她不再想將此事拖到明年去了。
鴻臚寺向李破報說了阿史那牡丹的意思,李破卻秉著你著急我就不急的想法,讓鴻臚寺的人再拖一拖。
就算在談判之中得不到什么實質性的承諾和好處,也必須在口舌上占據一定的主動,一個冬天阿史那牡丹帶領的突厥使者團隊都在想將此次會盟變成君臣相見。
換句話說,就算是大唐不準備向突厥稱臣,也要形成一種大唐皇帝去拜見突厥可汗的印象。
起碼要在突厥國中這樣來敘述,其實還是以國力為依據來逼迫大唐讓步,比如說象征性的將定襄郡劃為突厥管轄,哪怕實際上由大唐和突厥共同駐軍,將此地作為兩國共管之地都成。
還有就是關于遼東城的歸屬也在爭論當中。
嗯,兩邊都不再認為高句麗的反應值得關注,正在煞有介事的爭論遼東城該歸誰的問題,若是讓高句麗君臣聽到了。
以他們向來自大的心態一定會被氣的吐血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