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696章諸事(一)

  “說的什么話,朕向來以德服人……對吳王朕從來都是待之以誠,在哪里見面皆無不妥……”

  李破裝模作樣的說了兩句,卻是轉身往殿內走了。

  范文進牙疼的看著皇帝,幾天的工夫他算是明白了門下省官員們的不易,皇帝說話有點不著調,有時候特別喜歡強詞奪理,你卻只能小心的勸著,窩心的不行。

  最重要的是有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皇帝哪句是戲言,哪句又是在跟你說真的。

  他覺著自己這么下去,可能要跟封倫一個下場,嗯,還有他那舊主楊爽,當了納言沒幾天就歿了。

  想到這兩位,范文進心里涼哇哇的,他身體可比楊爽差遠了,而且還這么大歲數,怨不得侍中之位空缺了這么久,應該是朝中沒人愿意來當吧?

  李破不知道新上任的侍中已是滿腹怨言,其實知道了他也無所謂,這些年他就是這么過來的,性情已經很難再改變了。

  時常跟身邊的人逗逗悶子,能讓他找點樂子,這比什么都強,不然侍中之職哪會難產?因為有封倫在前,其他人李破就不怎么看的上眼。

  如此說來,范文進還真就是適逢其會。

  不管怎么說李破心情都很好,門下省如今算是徹底的安靜了下來。

  范文進身體弱了些,可在精神層面,當世能比得上他的人還真就不多,為政涼州多年,也沒被誰干掉,那手段自也不用懷疑。

  還沒上任呢,便已經和門下侍郎杜楚客見了幾次面,明顯就是要聯合杜楚客來壓制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厚著臉皮登門造訪了一次,范文進笑呵呵的接待了他,兩人談的什么李破也沒興趣知道,反正范文進上任之后,門下省一應事宜皆都順遂,并無人敢來挑釁。

  只不過這還只是剛剛開始,看不出多少道道來,朝中的官員都講究一個見風使舵,或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急吼吼就沖上來的,都是沒腦子的炮灰,權力斗爭要有城府,要講策略,等長孫順德緩過勁來,覺得風頭已過,不定會做出什么事情來呢。

  范文進搶了屬于他的職位,已如生死大仇,若是范文進不明白這一點,這個內相他做不了幾天。

  就是不知道在長孫順德心里,敢不敢記恨他這位皇帝陛下,想來應該是有的,畢竟人家也是從隋末走了一遭的人物,對皇權可沒那么敬畏。

  李破打算給他半年的時間好好琢磨一下,若是還能忍住沒什么動作,那就外放出京,每每想到此節,李破總會給自己點個贊什么的。

  度量很大,你很了不起。

  現如今朝堂上很多臣下都很杰出,是承平時節難得一見的那種人才,這種情況并不值得奇怪。

  開國的時候大多都是如此,形形色色的人才會匯聚在一起,幫助帝王平定天下,當世之人會用氣運所鐘來形容。

  實際上這幾乎是一種必然,沒有那么多的人才,也不會出現大一統的曙光,而經過了亂世磋磨的人,無論是心理狀態,還是平亂治世的才能,自然也就比和平時期的那些人強上許多。

  其實主要就是一個遇事果決,敢作敢當,因為他們遇到過太多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情了,不怕造成多嚴重的后果,他們已經見過許許多多糟糕的局面。

  所以這些人也會很難控制,畢竟人心叵測,人們見多了亂世景象,那心理絕對不是平常人能夠想像的到的。

  等這些人紛紛老去,天下也就真正的平安了下來,他們的下一代,就和他們的父輩不一樣了。

  才能上也許比不上父輩,可忠誠度上卻要高出許多。

  李破覺得到了那個時候,大唐才能真正的展現出盛世景象,同樣的這幾乎也算是歷史規律。

  明君賢臣們打好了基礎,兒孫們就能享用不盡。

  除非太過倒霉,碰上楊廣那樣的敗家子,那也沒什么好說的,只能說楊堅晚年眼瞎了,耳朵也聾了,竟然傳位于這么一個混賬東西,竟然能憑一己之力突破歷史潮流,也算楊廣有本事。

  所以說門下省這點波瀾,不論對于李破,還是其他朝堂重臣來說,其實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李破本身就像坐在云端的佛祖,張開了手掌,凡是進入他手心的家伙,任你自以為有通天的本事,也再難以逃脫被擺布的命運。

  回到殿內,李破毫無儀態的伸了個懶腰,范文進亦步亦趨,像個跟屁蟲一樣尾隨著他。

  李破知道范文進還在適應侍中的職責,他不像封德彝資歷那么老,跟好幾位君王打過交道,也見識過一代代的名臣大將的風采,做什么事都心里有譜。

  范文進就不成了,回京任職之后要適應一段時間,時間長短則要看他本人的能力。

  作為內相,時常跟隨在皇帝身邊倒也沒什么,就是有點不像話,畢竟侍中已經脫離了侍候皇帝的角色很多年了。

  他應該輔左皇帝處理政務,把門下省管理好,而非是像散騎常侍和諫議大夫這些人一樣,日常陪伴在君王左右。

  “今年事多,還都趕在了一處,卿要受累一些……”

  也不回去自己的座位,李破照常在殿中來回熘達,弄的臣下們很是心煩,畢竟吳王馬上就要到了,大家都在打起精神,準備陪同皇帝一起看看出外征戰幾年的吳王是不是還是原來那個模樣。

  皇帝表現出來的輕松自然是他們不很愿意看到的,吳王到底不是其他什么人嘛。

  范文進就不管這些,在涼州他見多了急吼吼卻不知該做什么的人物,在他看來,皇帝胸有成竹,萬事皆在掌握之中的狀態,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至于皇帝口中的事多,那還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元貞七年開春就有好幾件大事趕在了一處。

  一個自然就是東海大軍班師,功臣們陸續回朝,需要進行封賞和接待,就光這一件事,今年就別想閑下來。

  因為不止是封賞和接待的問題,還會伴隨著林林總總的其他事宜,比如說大軍會陸續把高句麗人運送回大唐,那可不是滅掉倭國的時候能比得了的。

  上百萬人的遷移,和一個大工程一樣繁瑣而又麻煩,一個不慎說不定還要鬧上幾場叛亂,需要朝廷嚴加提防。

  另外還有給這些人準備糧食以及各種物資,也是個大頭,不能把人餓死,也不能讓他們吃飽,反正大唐的國庫今年肯定是難有盈余,至于支持不支持的住,那就要看今年秋天的收獲情況了。

  在李破看來問題應該不算大,實在不成的話,他也只能做一個無信之人了,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稅賦先征收一下,等度過難關再說。

  在今年急急的開通漕運,其實就有這方面的考量,沒有南方的糧食支持,大唐將很難接收那么多的高句麗人。

  其實就這一件事,元貞七年一年的時間都不太夠用,能用兩三年把半島上的人都送來大唐務工,就算不錯不錯的了。

  除了這事之外,就是即將開考的科舉京試,這是大唐的第二次在長安進行大考,人數上就比第一次多了近一倍,科目也相應的增加了一倍,各科也都有所增選。

  自科舉以來,入仕的條件也明確了下來,并沒有全面的廢除察舉之制,尤其是在官場內部,那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沒有人推薦,光憑吏部考評是不成的,不說如何保證吏部官員有多清廉正直,只說人性上面,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不然的話哪有那么多貪腐之事?官員們總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謀得利益,展現自己的權威等等,這是無法杜絕,只能加以控制的事情。

  所以大唐在唐典中有著明確的列出今后凡不經科舉應試入仕之人,晉升所需的諸般條件,非常嚴格的控制住了源頭,增加了那些靠關系進入官場的人們的晉升難度。

  換句話說,科舉將來必定是年輕人入仕的第一選擇,只有那些競爭不過別人的家伙,才會放棄科考之途,選擇其他的方式入仕。

  察舉制和科舉制度并行,是此時官場的一個新興特點。

  今年開的這一科應試的人就非常多了,說明科舉已經漸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是那種可以放心讓家中子弟來參加的一種選官模式。

  京試對于朝廷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每一次京試也都是對朝廷的組織能力一次考驗,朝堂上下也都在關注著這件大事。

  另外還有今年夏天跟突厥人會盟的事情正在商討之中,三省六部都脫不了干系,時間有些緊迫,和突厥往來通信就要耗費不少的時日。

  在五六月份會盟之前,兩國要定出會盟時需要商討的各項事宜,不論是李破還是朝中的重臣們,對于此事的看法都很一致。

  那就是突厥人有所急迫,突厥那邊傳來的消息也是如此,突厥王庭正在把目光投向西方,眼瞅著一場重新收服西域的戰爭就要到來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