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歡迎大掃蕩的呼聲,秦峰著實受驚。
但這也能看出,大掃蕩與大掃蕩的不同。
秦峰的大掃蕩,得到了沂蒙老區百姓的熱烈歡迎,誰不汗顏?
于是百姓真心歡迎秦峰來大掃蕩,不來自己村都著急。
賈詡他們見到百姓歡迎大掃蕩,由于沒有后世的某些經驗,他們就跟秦峰的想法不同了。
“吾主仁德,百姓皆呼大救星,因此歡迎我主大掃蕩。”賈詡道。
村長見到秦峰震驚的表情,尷尬再拜,道:“秦公在上,小老兒沒文化,不會說話,驚了駕。”
秦峰急忙下馬,攙扶起村長,又示意村民都起來,道:“村長那里話,沒有沒有,本公見你們歡迎,心里高興所致。”
于是乎,秦軍的大掃蕩開創了歷史大掃蕩的先河,但凡大掃蕩到那里,百姓都歡呼,都高興迎接秦軍來大掃蕩。秦軍一時間顧不上,村民就主動去找秦軍,希望來本村大掃蕩。
百姓迎接大掃蕩,這要讓后世得知,一定都驚掉大牙。這也是秦峰多年愛民如子,他用的政策皆是利民政策,他的名望深入人心,被人民親切稱呼為大救星所致。他的手里,大掃蕩也是為了百姓。
百姓得知秦軍會遷徙他們遠離偏僻山區的貧困生活,又給大屋又給良田,都是歡呼著收拾搬家,一村一村跟著大掃蕩的秦軍離開。
秦軍這大掃蕩,真是徹底的大掃蕩,走到哪里那里就光光,雖然只是二光政策,但比鬼子的三光政策還要厲害。
后來,后世的鬼子從史書上得知秦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大掃蕩,鬼子們震驚了,原來大掃蕩的鼻祖是在人家華夏,鬼子們紛紛汗顏了。
后世學者不禁驚呼,原來還能這樣大掃蕩。東西方學者一致拿出歷史文獻,叱責鬼子要向秦峰學習。
鬼子高層大怒,“秦子進老祖那會多有錢,世界貿易的一半都跑他口袋里了。我們學習他,就破產了!他搶了全世界的財富養活他的民族,我們才搶多少,他比我們卑鄙多了。”
學者們大怒,人家老祖是正當貿易憑本事掙的,你們怎么能比?
就此,秦峰一改大掃蕩的不得人心,給大掃蕩賦予了新的含義,他的大掃蕩,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很快秦軍大掃蕩的消息就傳到了顏良耳朵里。
由于秦軍大掃蕩的空前成功,面對秦軍這么‘清潔溜溜’的大掃蕩,顏良無法安奈下去了。
“將軍,繼續這么下去,我們就無處‘打秋風’了!”眾將驚道。
顏良的五千兵馬不斷流竄,他們是沒有任何產出的,若無百姓打秋風,他的部眾就會餓死,就跟高覽沒有區別了。
于是乎,顏良大刀一橫,“反掃蕩!”
就此,秦峰震驚天下的大掃蕩后,顏良也開始轟轟烈烈的反掃蕩運動。
一日后。
秦軍側。
沂山南部山區。
秦峰本部中軍大帳中,賈詡進言道:“主公,已經掃蕩了兩天了,顏良一定得到了消息,他一定會主動出擊。主公和張既兩路掃蕩,他的目標不是張既就是主公,這段時間需要嚴加戒備。”
自古‘有千日抓賊,沒有千日防賊’,防不勝防,所以屢屢被顏良偷襲。但現在,由于秦峰大掃蕩,顏良一定會出擊,這段時間,秦軍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戒備。
于是秦峰傳令各部加強戒備,暫且只派小股部隊去掃蕩。
又一日。
沂山東部,與蒙山交界處,是秦軍張既本部駐扎地。
“報……,將軍,發現敵軍蹤跡!”
張既大喜過望,“顏良終于是按耐不住來了。主公交給我任務,定要完成,傳我將令,各部依計行事。”
張既寒門出身,文武雙全。有‘涼州刺史張既,能容民畜眾,使群羌歸土,可謂國之良臣’的評價。
半個小時后,張既領軍懟上了顏良。
張既假意親自出去大掃蕩的架勢,見到顏良大吃一驚,撥馬就走。
顏良就是來反掃蕩的,抓住機會,率眾猛追。
“顏將軍,小心有詐!”
顏良哈哈大笑,“張既小賊,土雞瓦犬而,就算有詐,吾自破之!”
張既雖然也是有能力的將領,但在顏良眼中,還不夠分量。
“張既小兒,那里跑!”
顏良詮釋了什么是勇冠三軍,他單驅騎,殺入秦軍陣中,直奔張既而去。
張既只是抵擋了一招,就被劈下了馬。
親衛一擁而上,這才救了張既性命。稍后一場混戰,失去大將指揮的秦軍不敵顏良部。
一日后,秦峰本部。
“報……,主公,張既將軍傳來消息,顏良急襲了他的本部大營!”
“結果如何!”秦峰急忙問道。
隨后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張既雖然成功誘敵深入,但顏良武勇過人,先傷了張既,因此圍殺顏良的計劃還沒有真正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秦峰一拍桌子,嘆息一聲,又唏噓不已道:“若典韋和許褚沒有在偷襲中受傷,此番圍剿顏良易如反掌。”
典韋和許褚在前番的游擊戰中,被挖陷阱、躲在地道里偷襲的顏良、文丑所傷,現在還沒有好,都在濟南郡城養傷。
秦峰又道:“顏良虎將也,能力還在高覽之上,我這里沒有能夠與他對敵的人。如今張既又受傷,竟然已經無將可用。”
秦軍猛將如云,竟然無將可用了。
這也是北約抱團,秦軍需要多線作戰所致。
俗話有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戰爭中,雖然士兵的數量是將領的萬千倍,但將領發揮的作用和萬千士兵是一樣的。
沒有領軍大將,這仗怎么打?
秦峰翻看軍事部署,各部大將或距離遠,或是戰況膠著不能輕易調動。
其實秦峰還有許多將領可以調動,但似周倉、廖化、孫禮等將,明顯和顏良不是一個級別的。這要是懟上了,砍不了顏良,只有被顏良砍的份。
“這可怎么辦?”秦峰愁眉不展。
這時候,賈詡說出來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