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一四二章 內外交困

  朱祐樘急火攻心,加上懷疑、憂慮、煩悶、擔心、焦躁等負面情緒糾纏在一起,身體和精神狀況非常不好,根本就無法繼續會見大臣。

  謝遷和李東陽也不得不暫時退到外殿,等候太醫緊急救治。

  等二人出來時,聞訊趕到宮里的大臣已不在少數,全都是朝中一等一的重臣,七卿中除了兵部尚書劉大夏在西北不能過來外,其余之人悉數到齊,此時他們已從之前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宣府發生的狀況。

  “于喬,為何會有此等事?”馬文升上前去問詢謝遷。

  因為劉大夏奏報的“寧夏大捷”,謝遷在朝中的地位直降,主要原因在于他舉薦的沈溪在此番對韃靼的戰爭中作用不大,甚至還虛報宣府戰事,惹來皇帝和朝中眾多大臣的不滿。

  但隨著現在宣府戰事情況落實,謝遷的地位忽然就突顯出來,別人有什么事也都是先上來問謝遷。

  謝遷搖頭苦笑:“我從何而知?西北的情況,不過是一份戰報接著一份戰報,我這邊所得到的情況,并不比馬尚書多多少!”

  張懋問道:“那宣府失守,是幾時發生的事情?”

  謝遷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尚不到兩日,北寇的兵馬,估計正在宣府城收拾殘局。下一步是繼續西進,又或者侵犯我宣府周邊城塞,暫且不得而知。不過宣府既下,接下來直面的是居庸關和紫荊關,而兩關之內就是大明京畿之地!”

  謝遷所說的,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其實不用謝遷特意強調,別人也都知道宣府之地的重要性。朝中大臣在得知宣府失守的消息后,雖然心頭滿是擔心,但他們想到大同鎮和太原鎮尚且沒有被韃靼人攻破,料想韃靼人腹背受敵,未必敢直接揮師居庸關和紫荊關。

  張懋道:“謝尚書,果真不知沈溪的下落?他不是領兵在宣府?上一次奏報還說在土木堡附近遭遇韃靼主力,莫不是……”

  一句話便說到謝遷的傷心處。

  謝遷之前最擔心的就是沈溪聰明反被聰明誤,留在宣府之地被人非議,現在他知道沈溪的判斷是正確的,心頭既感覺揚眉吐氣,又為沈溪的安危擔憂,他怕沈溪一直留在宣府城,現在很可能已經跟宣府陪葬了。

  禮部尚書張升有些擔心:“陛下本就龍體違和,發生這種大事,對陛下的打擊何其大也,若有個什么不測……好在京師尚在戒嚴之中,總算不幸中的萬幸,不過如今更應該加強內關各處防備,尤其是居庸關和紫荊關,不能有絲毫懈怠!”

  張升是禮部尚書,他不懂什么軍事,但他也明白在宣府失守之后,紫荊關和居庸關的重要性。

  尤其是居庸關,韃靼人若進犯京師,居庸關怎么都繞不過去,畢竟居庸關是從張家口堡往來京城距離最近的一道關卡。

  本來發生這種關系到大明江山社稷穩定的大事,應該由大臣主動請見皇帝,直言其中的利害關系,再將情況分析后,由皇帝來當機立斷!

  可是,如今弘治皇帝的身體大不如前,受不了這種刺激,兵部尚書劉大夏又遠在寧夏之地,根本就是鞭長莫及,這會兒誰來代天子下達命令?又或者說如何贏得皇帝的首肯,這都是擺在眾位大臣面前棘手的難題。

  太醫院的太醫正在為皇帝診病,外面的大臣只能耐心等候,誰也不敢進去打擾皇帝的休息。

  再明顯不過的事情,西北之地的戰事牽動了皇帝的心,原本皇帝的病情已隨著劉大夏的捷報到達有所好轉,可聽到這種噩耗后,氣血攻心必會令舊病復發,如此一來以皇帝的羸弱身體能否繼續熬下去是個大問題。

  在場的大臣同樣擔心西北戰事繼續惡化,如果京城又要舉國喪,那整個大明很可能會亂套。

  最后抵達來乾清宮的,是內閣首輔劉健,以及壽寧侯張鶴齡、建昌侯張延齡兩兄弟。

  劉健是因為年老體邁,身體狀況不便,所以來得晚了些,張鶴齡和張延齡則完全是因為半夜起床拖拉所致。

  在所有到來的大臣中,張氏兄弟最年輕,不過三十出頭,不過他們的精神狀態卻是最差的,因為他們完全不適應這種深更半夜臨時舉行的朝會。

  “大哥,我剛才打聽過了,似乎是宣府失守了!”張延齡從別處聽來一些消息,湊到張鶴齡耳邊說道。

  張氏兄弟雖然在朝中地位不低,但他們卻是每每被冷落的兩個。朝中這些老臣沒有誰去刻意巴結二人,即便是有心逢迎,也不能在這種地方顯露出來,而是在暗地里進行。作為科舉正途出身的大臣,總是會顧著自己的臉面,跟外戚和太監走的近,對他們的聲名都會有損害。

  張鶴齡瞥了自己的弟弟一眼,板起臉道:“宣府失守,你很愉悅嗎?”

  “愉悅談不上,不過也不至于跟那些老家伙喪事臨身一般……宣府是失守了,但內關不是還有居庸關、紫荊關的防備,外面也有大同鎮、太原鎮等地兵馬。韃靼人這步棋走的可不怎么妙,腹背受敵,宣府貧瘠又大肆劫掠,怎么韃靼人老做這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張延齡似模似樣分析。

  張鶴齡苦笑不得:“這都不懂?宣府是九邊物資中轉之地,打下宣府,整個草原冬天都不用發愁了,可以從塞外源源不斷調兵到宣府,窺伺我大明江山。”

  “誠然,大同鎮和太原鎮兵馬,必然會回師勤王,但倉促之下,在野外與韃靼兵馬遭遇,你以為勝算幾何?韃靼人占據了戰略上的絕對主動,你覺得我大明兵馬,是進是退?”

  “一旦各處援軍兵敗,居庸關和紫荊關勢必無法阻擋韃靼攻勢,那時京師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劉尚書的兵馬遠在寧夏鎮,沒一個月以上怕是無法回師,京城危險了!”

  張延齡聽到問題這般嚴重,不由深吸了口氣,隨后又回了一句:“居庸關外,不是還有沈溪那小子在么?”

  張鶴齡臉色越發難看:“沈溪之前上奏在宣府遭遇韃靼主力,朝廷上下沒一人信他,連謝閣老自己也不信,現在倒好,都知道沈溪上奏屬實,然而如今宣府已失守,朝廷援救的最佳時機已喪失,韃靼人趁機東進,除了居庸關、紫荊關和京師戒備,還有什么兵馬能阻擋韃靼人東進的步伐?”

  張延齡心頭無比惱火,喃喃自語:“早知道如此,我就不私扣沈溪和張永后續發回的軍報了,免得到如今火燒眉毛。不過沈溪小兒死在西北,也算是解了我心頭之恨,京師若發生戰事,京營地位突顯,那時我更是掌握兵權,若是再能立下大功,或許我可以取代張懋的位置!”

  張延齡可不去想什么國破家亡的風險,他所想只有自己的前途,但他根本沒多少軍事才能,所了解的也無非是征調兵馬駐守京師,至于怎么個駐守法,需要對兵馬如何進行分配,卻是一無所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