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素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輕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張煌言《八月辭故里》
東南。
十一月,魯王麾下大將張名振,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會合鄭成功部甘輝、陳六收復舟山。明軍入城后,發現城中只余百姓六戶。清軍屠城前,舟山城百姓黃冊1.8萬余,人丁9萬眾。
張名振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游歷京師,東廠太監曹化淳引為上賓,與東林黨關系甚密。崇禎末,以副將任臺州石浦游擊。弘光元年夏,南京、杭州相繼失守,時南京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起兵擁魯王朱以海監國于紹興,張名振以兵赴。魯王敗退入海后,張名振一直隨侍扈從。后舟山失陷,魯王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為隆武政權的堅定支持者,不滿魯王監國后同隆武政權的對立而冷淡,但念魯王是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門。
魯王居于金門后,張名振率部留舟山待機。魯監國三年(永歷元年),又迎魯王還浙東。次年,聯合阮進,討伐奉隆武年號之舟山總兵黃斌卿,黃被阮進沉海滅之,張迎魯王正式駐蹕舟山。此后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
此番乃明軍第三次收復舟山,也是清軍對舟山的第三次屠城。自魯王朱以海進駐舟山以來,沿海心懷明室的百姓大量逃至舟山,加上隨魯王出海的明軍將越王,舟山人口一度眾多,以致島上糧食根本不夠百姓食用。
清軍三次攻占舟山,每占一次便行屠城,前后三次。死于屠刀下的舟山百姓多達四十萬眾。這一回是清兵趁張名振率兵遠出攻打松江之機突然渡海襲擊,清軍進城后逢人便殺,清將相約一直殺到雞鳴為止。結果當清軍殺到舟山島上劉家岙時,才聽到了公雞的叫聲停止殺人。正是由于這一聲雞叫。才救了舟山的這最后六戶人家。
清軍屠城后便行撤退,明軍收復得不過是一座空城,一座堆滿尸體的空城。在海風的吹浸下,死難百姓的尸臭味彌漫整個舟山島。
兵部侍郎張煌言在舟山城破之際并未留在島上,也未隨張名振攻打松江。而是前往廈門請求鄭成功派兵援助。得知舟山城破后,張煌言心急如焚,在他的再三請求下,鄭成功方派部將甘輝、陳六率5000水師官兵往援舟山。
待甘輝和陳六率領的水師抵達舟山后,張名振已先前率部收復舟山。張煌言惦記舟山百姓死活,結果一踏上舟山的土地,鼻間便嗅到令人作嘔的異味,瞬間便知道島上發生何事,不禁雙手握拳,青筋突起。不勝憤慨。
弘光元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二十五歲的舉人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當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眾集會于府城隍廟,張煌言毅然參加,倡議勤王,集師舉義。并奉表到天臺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授翰林修撰。后清軍破錢塘。張煌言便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舟山。
隆武元年(偽清順治三年)五月,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
錢塘江防線被清軍突破后,魯王朱以海不得已在石浦守將張名振的護衛下自臺州出海到達舟山。聞聽魯王逃到舟山,張煌言隨即趕回鄞縣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訣別,毅然踏上追隨魯王一行的道路。
魯王本欲在舟山立足,然而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一行。沒辦法魯王只得逃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去廈門依托鄭成功,張名振留舟山待機。待局勢稍定后,被魯王授予右僉都御史的張煌言立即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和張名振一起組織招募義軍,積極籌劃進軍長江的戰役。
永歷七年(偽清順治十年)秋,張名振、張煌言統軍乘船由福建北上,九月到達長江口.當地百姓紛紛響應,清江寧巡撫周國佐不得不親自帶領軍隊趕赴上海。張名振和張煌言統率明軍屯駐于崇明島一帶的三尖沙、稗沙、平洋等處,安營扎寨,積極聯絡內地的復明勢力,并沒有立即發動長江戰役。
永歷八年(順治十一年)正月,幾乎是和李定國在廣東發起新會戰役同時,張名振、張煌言率明軍乘船分批進入長江口,沖過清軍江防汛地到達鎮江瓜州。明軍在金山上岸,繳獲清軍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藥、錢糧等物。張名振、張煌言、總兵劉孔昭又帶領五百名軍士登金山寺,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泣下沾襟: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里真。
鶉首義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閩。
王師枹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縞素,看會大纛纛龍津。
張名振部海師在鎮江停留了兩三天,清江南總督馬國柱同駐南京的滿、漢官員會商后,緊急派提督管效忠領兵由浦口、增援儀真、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領兵由龍潭救鎮江。明軍在清軍到達之前,回舟東下。三月初六日,張部明軍四五百號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印。這就是初入長江之役。
簡單扼要描述一下張公煌言和張公名振在東南的抗清斗爭。
西湖三杰者,岳公武穆、于公忠肅、張公蒼水!
單使漢族在,三公便在。
西湖有岳、于二公墓,舟山有張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