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八章 土地

  ,獲取免費書架。

  有唐三水這個肇慶副將在幕后撐腰,張安終于在肇慶城真正立足,大東米行生意的興隆也讓他手頭有了足夠的資金,但他從沒有忘記自己慘死于清兵刀下的兄嫂,也從沒忘記過遠在香山的太平軍和千戶周士相。︾,

  宋英的到來讓原本就想派人到香山和太平軍重新取得聯系的張安大喜過望,和宋英一番密談后,當夜張安就帶著銀票去了唐三水的府上。次日,張安將米行生意交由下面的掌柜打理,自己則以去廣州購糧的名義和宋英一同離開肇慶。

  奪取前山寨后,太平軍于香山的有規模戰事便告結束。自增城清軍在銀瓶嘴山被太平軍擊敗后,廣東總督李率泰抽調2000綠營兵進駐增城,但并沒有對香山發起進攻,因為三江口遭到了明軍的進攻。

  臘月23日,凌海將軍陳奇策聯合鎮國將軍朱統、海北道周騰鳳等人,調集水陸兵馬一萬余人以新會為基地,對有清軍重兵把守的三江口發動了攻擊。鏖戰兩日,明軍未能突破清軍防線。26日,因潮州總兵吳六奇所屬本部舟師抵達三江口,明軍水師無法繼續封鎖江面,還要面臨腹背受敵,故陳奇策和朱統等人商議后決定撤兵。明軍撤兵后,吳六奇部舟師尾隨追擊,卻在江門遭到陳奇策部偏將鄭成魁所率戰船伏擊大敗而回。此役,明軍傷亡3000余人,4條戰船沉沒;清軍傷亡400余,12條舟船被毀。

  陳奇策對三江口的進攻驗證了尚可喜的擔心,使得他想要奪回新回的心思更加堅定。與此同時,明軍對三江口的進攻也吸引了廣州清軍的全部注意力,令得尚可喜、李率泰不敢分兵攻打香山太平軍,為太平軍在香山的立足和發展提供了時間和安全保障。

  受明軍奪取新會鼓舞,沿海地區明軍、抗清義師活動再次活躍。永歷朝廷派駐廣東的大學士郭之奇因天子移蹕昆明事件而秘密前往云南。兩廣總督連城壁對廣東戰局的發展變得向明軍有利沒能及時察覺,并未及時做出部署,致使各地明軍、義師雖活動雀躍,但缺乏全盤統籌指揮,各地只能各自為戰,取得戰果并不大。

  新會方面,因奪取三江口之戰失敗,云集此處的明軍復又消極,若不是陳奇策堅持,鎮國將軍朱統等人已率部回返。

  截止年關。聚集在新會的明軍已達兩萬余人,除朱統部外,其余明軍都是義師改編而來,不但缺乏必要裝備,更是缺少糧草,內中派系也是十分復雜,有國公封號的都有兩個,這使得陳奇策雖然竭力維持局面想要再演去年李定國大軍東進勢態,但精力卻被明軍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消耗。無法再次組織有效的進攻。

  陳奇策一面聯合朱統等人向雷州的總督衙門發去急遞,請求連城壁能夠將總督行轅遷至新會,爾后各部在總督指揮下統一作戰,如此有總督親自坐鎮新會。定會大振軍心民心。陳奇策同時請雷州方面能夠籌措糧草水運至新會,以解各軍燃眉之急。

  急遞送至雷州后,連城壁除允籌糧外,并未答應總督行轅前移。但以總督身份行文湯平伯周金湯、靖氛將軍鄧耀、四府巡撫張孝起等部,要各部各選精兵輸送至新會,務使新會不再落于寇手。

  陳奇策信中另要求朝廷對太平軍及周士相酬功。但因廣東方面無法和云南的朝廷取得聯系,連城壁無法私自做主替朝廷封賞,便以總督身份暫任周士相為記名潮州總兵官,待大學士郭之奇往朝廷奏君后再行正式賞賜。至于周士相所保舉的香山知縣廖瑞祥,連城壁則發文認可,頒給官憑銅印。

  陳奇策的使者將香山知縣的官憑和銅印送到仁厚坊時,還帶來了陳奇策的信。信中白發老將很是愧疚,對于先前能保周士相升任總兵的承諾沒有兌現很是不好意思。對此,周士相卻無不滿,潮州總兵也好,記名潮州總兵也好,說白了都是空頭,那潮州現在的總兵可是清廷任命的吳六奇,他拿什么和人家去爭。

  使者言談中流露新會現在缺糧得很,將士們只能一日吃一頓飯。聽后,雖太平軍也很缺糧,但畢竟香山縣不像新會那般殘破,這一個多月來各營在鄉間繳獲還算可以,因此周士相從良字都調了300石糧食和10口肥豬讓使者帶回,也算是對新會方面盡些綿薄之力,畢竟太平軍能在香山安穩發展離不開新會對清軍的牽制。新會明軍若垮了,太平軍的好日子也要到頭。唇亡齒寒,周士相不能不無動于衷。

  拿到香山知縣正式官憑和銅印的廖瑞祥笑得合不攏嘴,雖說雷州給的銅印雕刻不如孫全正那顆精致,但性質卻是孫全正那偽知縣官印所無法比擬的。有了這顆由廣東總督頒給的官印,哪怕是太平軍不在了,他廖瑞祥都是永歷朝廷的正式官員,這可是他做夢都能笑醒的大好事。苦了一輩子,如今算是終于出頭了,廖瑞祥喜極而泣,對周士相這個賞識自己的伯樂生出的可不是一分半點士為知己者死,而是死心塌地要為周士相當好差,管好香山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剿,不但香山境內的清軍散兵被太平軍全部肅清,禍害地方的土匪也被逐一收拾。年關前,太平軍已經徹底控制香山所屬各坊都,香山連接外地的幾處要地也由太平軍分兵把守。

  臘月二十八,周士相回到香山縣治仁厚坊,回來的第一件事便是設壇祭奠在香山陣亡的太平軍將士。

  奪取香山和肅清清軍散兵和土匪的戰事并不激烈,規模也不大,但太平軍也為此付出了陣亡62人,傷125人的代價。

  陣亡的士兵被統一埋葬在香山縣城外一處風水較好的丘陵坡地上,這一片坡地也被周士相正式作為太平軍公墓使用。和新會陣亡將士只埋不立碑不同,這一次周士相為陣亡士兵立了墓碑。

  墓碑面朝北方,上面刻有陣亡士兵的姓名、籍貫、年齡以及在軍中的身份,于何地戰死。同時,這片公墓還有一塊高七尺余的石碑,上面刻有“大明太平軍陣亡將士公墓”。公墓一里處設有下馬石,不論文武到此俱下馬步行。

  領著軍官們擺了香燭祭奠這些死去者時,周士相心中很不好受。墓碑他一一看了,死去的士兵都很年輕,很多都沒滿20歲。籍貫也很復雜,幾乎貫穿了太平軍立營頭后的各方面兵員。陣亡的士兵有一些是太平軍進入香山后主動參軍的香山年輕人,根據周士相的安排,廖瑞祥將這些香山兵的親人從家鄉挑選了出來,讓他們與后營住在一塊,以后可以享受太平軍公庫撥給的烈屬待遇,并且給予他們土地和牲畜以及其他物品的獎賞。

  土地的獎賞不是只存在紙面上的東西,香山境內土地肥沃,雖境內頗多丘陵地帶,但平原也有很多,可供開墾的土地更多。奪取龍眼都時,周士相便有意將土地和太平軍緊緊捆綁在一起,為此他讓宋襄公在龍眼都試點。

  試點的主要內容就是清理整合無主土地,這個無主土地同時還包括被太平軍鎮壓的地主田產以及那些逃走的大戶田產。在保證原有居民田產權的前提下,宋襄公要做的就是將剩余土地全部收歸太平軍所有,然后再將這些土地用來安置后營老弱,并根據士兵軍功大小進行分田。

  分得田地的士兵因為身在軍中無法耕種,這部分土地便由后營統一安排人耕種,所得則由后營和士兵平分。若士兵有親人能夠獨力耕種這部分土地,那所得則全歸該士兵,但為了保證太平軍需求,士兵及其家人又必須要將多余的糧食以略低于市價的價格賣給太平軍,或者拿多余的糧食從太平軍公庫換取其他物品。總之一點,周士相分田了,但又要把田間出產的糧食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當地百姓的政策,周士相基本保留以前官府做法,便是抽稅。但因為太平軍的到來使得大批地主士紳逃亡,因此很多替地主當佃戶的農民不必再向從前的地主交租,只需向太平軍交納一定稅糧,這就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香山農民對太平軍產生了親切,若不是不知道太平軍到底能不能在香山立足腳,恐怕參加太平軍的香山人會比現在的數字更多。畢竟參加太平軍的好處多多,光是在各坊都安置的那些太平軍家眷所分到的田產就足以讓當地人眼紅不已。

  農民天生就是逐利的,這個逐利不是商人般貪婪,而是對于溫飽和生活條件改善的向往。太平軍的政策有利于農民,能讓他們過上比從前好的日子,再也不用受官府和士紳欺壓,農民自然就會擁護太平軍。

  宋襄公在龍眼都的治理稍有成效后,周士相便正式在香山各地推行。他計劃將這一政策做為太平軍的固定政策長期實現下去,并且也要將香山的原來居民納入這一政策,以此讓太平軍在香山得到更多百姓的擁護,進而讓太平軍和百姓打成一片,兵就是民,民就是兵,軍民漁水情。可以預見得到百姓支持的太平軍肯定會逐步壯大。(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