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八章 尸堆如山

  吳三桂心中還是有懷疑,但炮也發了,探子也派了,都顯示磨盤山中并無明軍伏兵,趙布泰和尚善這兩個滿州監軍又催逼自己進軍,自己若還是不下令進軍,恐怕這二人就要懷疑自己。不得已,吳三桂只能下令進軍。

  遠處磨盤山的密林之中,見清軍終是向著埋伏圈開進,晉王李定國松了口氣,臉上露出些許微笑。

  追擊而來的清軍有數萬人,而李定國手下只有六千兵,每道伏兵只兩千兵,可李定國卻一點也不擔心兵力過少會導致埋伏失敗,因為這六千兵都是隨他南征北征的本兵精銳,每一個都是能以一當十的精兵健卒!

  有精兵,有地利,李定國相信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將在磨盤山重創清軍,一改清軍入西南以來的頹敗局面!

  充作前鋒的四千綠營兵開進山中后,吳三桂一直擔心著,但擔心的事情并沒有發生,他們沒有遭到任何伏兵攻擊。

  隨后,在趙布泰、尚善等人的催促下,清軍全部開進磨盤山中。走在前面的是吳三桂的兵馬,二女婿胡國柱帶人走在前面,隨后滿州都統莽古圖、克星格、固山額真沙里布等滿州兵將也進入伏擊圈。

  磨盤山這羊腸小道走不得太多人,數萬大軍想要通過磨盤山,沒個一天時間根本不可能。所以吳三桂便命人在山下扎下營來,在帳中等著各部兵馬通過。

  說是在等,吳三桂心中卻還是擔心的,不時出帳登高眺望,唯恐明軍伏兵突然殺出。

  也不知第幾次出帳來看,突有親衛來報,說是抓到一名明軍奸細。

  抓了個明軍奸細?!

  吳三桂心中一驚,此處既沒有伏兵,怎會有明軍奸細存在?難道那李定國還是在山中設了伏不成!

  想到此處,吳三桂急壞了,趕緊去見那奸細。那被捆綁的明軍奸細遠遠看到吳三桂,突然就掙脫按著他的清兵,上前幾步就跪在了吳三桂面前叫道:“平西王,山中有伏兵!”

  有伏兵!

  吳三桂大駭,那奸細卻又叫道:“平西王,我乃明朝大理寺卿盧桂生!”

  那明軍奸細并非小卒,乃是永歷政權大理寺卿盧桂生。對前途感到絕望,又貪生怕死的他獲知晉王在磨盤山設伏后,便從軍中偷偷跑出向吳三桂告訴密,以期能以此功晉身清廷。

  盧桂生向吳三桂指出清軍已進入埋伏圈,吳三桂聞聽,大驚失色,急傳令停止前進,部隊速撤,并令騎兵下馬,舍騎步行,搜索伏兵。同時,命炮兵對準溝莽樹叢中發炮,弓箭手用箭矢猛射,一時之間,兩旁叢莽中矢炮雨下。

  明軍伏兵不得號令不敢出戰,聽憑槍炮與箭矢襲擊,倒斃在林溝中。隱蔽在第一道埋伏線的竇民望知道埋伏已被識破,不得已發炮出戰,第二伏的明軍也發炮,沖出救援。于是,雙方在山上接戰,短刀肉搏,血肉橫飛,霎時間,雙方戰死者的尸體如堵墻般遍布。

  戰斗打響時,李定國正坐在山頂,一聽號炮失序,十分驚異,還沒等弄清情況,一炮彈落在他面前,爆炸激起的塵土,飛濺了一臉。由于盧桂生投降告密,打亂了李定國的部署,他也無法統一指揮,明伏兵被迫出陣,人自為戰。但李定國仍據險督戰。激戰從卯時一直持續到中午,雙方傷亡都很慘重,山上山下,到處都布滿了尸體。

  由于明軍在山谷之中已潛伏多日,精銳之氣已失,又是孤軍沒有力援,戰至最后,明軍完全崩潰。清軍則越戰越勇,明軍死傷過半,四處逃散。

  吳三桂令各路兵馬分頭追擊,并暗中囑咐嫡系將領,對于明軍,能招降便招降,若不能招降,只能將其驅散,不可趕盡殺絕。

  李定國見敗局已定,率領殘兵敗將向南甸方向奔去。

  此戰,明軍伏兵被槍炮與箭擊死在溝中的有三分之一,激戰死在戰場上的也有三分之一,李定國最終只帶了千余殘兵退走。大將竇民望、王璽等戰死。

  清軍方面,損失也相當慘重。吳三桂部屬,自都統下,固山額真沙里布、祖澤潤等18名將官及輔國公干圖、扎喀納等戰死,損失直系關寧精銳三千余,漢軍四千余,綠營兵近五千。滿州軍方面,也折損滿兵千余人。清軍合計傷亡萬人以上,為入西南以來第一敗仗。因在關鍵時刻告密有功,永桂生被清朝賞給云南臨元兵備道的官職。

  磨盤山戰敗后,李定國脫出吳三桂的追擊,來到騰越州,本想覲見皇帝,不想到了騰越州后,卻發現城中空無一人。問了百姓方知,圣駕已往緬甸逃去!

  這消息讓晉王只感天旋地轉,一口鮮血噴在了胸前尚染征血的甲衣上,后從馬上墜下,此后便大病一場。

  永歷皇帝又一次自食其言,他沒有等待晉王到來,而是在晉王正在磨盤山與清軍血戰之時往緬甸逃跑。

  如安寧逃跑一般,永歷在深夜從騰越州城潛逃,一路竄到銅鐵關,隨行的文武官員苦不堪言,不少護駕的將士也在混亂當中若鳥獸散。二十六日白天到曩本河,距緬關十里。黔國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關緬兵。

  知是明朝鎮守云南的沐國公到來,守關緬兵紛紛下馬以禮相待。不過當他們得知是大明皇帝要到緬甸避難,且隨行官兵有近兩千人馬,緬甸官員遂要求護駕官兵必須必盡釋甲仗才能入關。

  得知緬甸方面竟要護駕官兵解除武器,尚隨圣駕的明朝官員一致指責不同意,沐天波也不同意,可永歷卻同意了。一時衛士、中官盡解弓刀盔甲,器械山積關前,皆赤手隨駕去。從此,永歷政權便在緬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以為這樣清朝就可以放過他們,從而茍且偷安。

  清朝是放過了永歷,不過不是因為永歷逃到了緬甸,而是因為千里之外的北方,十萬身著火紅軍服的太平軍將士在用鮮血和生命向著他們說不!

  柳州,尸體堆積如山;

  沅州,血流成河。(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