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徒都應該抵制《迭戈羅斯》這部影片,好萊塢的電影圈必須要反思了,過往他們拍攝過多少污蔑天主教的影片……”
電腦屏幕上,一個戴著紅色棒球帽的年輕人大放厥詞,加上先前看到的天主教加州中南教區大主教馬爾克斯科斯特洛的那段新聞,導演工會的理事會主席邁克爾阿特德皺緊了眉頭,好萊塢電影和好萊塢的導演們,什么時候輪到這些人來指手畫腳了?
“邁克爾……”
坐在旁邊的比爾羅西斯忽然開口說道,“好萊塢取材自由,這是導演們最基本的權力。”
“我知道。”邁克爾阿特德明顯在考慮什么問題。
比爾羅西斯笑了笑,又說道,“這一次是天主教會出來橫加干涉,下一次說不定又會有其他組織跳出來。”
抗議好萊塢電影的組織有不少,比較麻煩的例如兒童協會、全美教師與家長聯合會、各種環境和動物保護組織,但他們抗議的往往不是好萊塢影片本身。
這個不能拍,那個也不能拍,讓導演們怎么正常工作?
看到邁克爾阿特德在思考,比爾羅西斯并沒有多說什么,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言論進入電視之后,頓時引發了輿論的關注,無論是媒體上面,還是互聯網,現在到處都能見到相關的話題。
襲擊墨菲的那個人又跳出來加了一把火,讓《迭戈羅斯》這部影片更受矚目。
毫不夸張的說,他們的一系列動作和計劃,基本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至于好萊塢幾大工會,之前也先后發表了支持好萊塢拍片自由的言論,邁克爾阿特德會作何反應,比爾羅西斯完全能夠想到,畢竟這里是自由主義泛濫的好萊塢,而不是天主教勢力傳統強勢的美國東北部。
邁克爾阿特德坐在沙發椅子上,短暫的陷入了沉默,天主教會向好萊塢發難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年《達芬奇密碼》上映的時候,朗霍華德和丹布朗就招來了天主教會的一片指責,但那兩位不是墨菲斯坦頓這樣的刺頭,選擇用沉默來應對,事件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但隨后,約翰帕特里克斯坦利又因為一部《虐童疑云》上了天主教的黑名單,被傾向于天主教會的媒體罵的狼狽不堪。
至于后面的例如《天使與魔鬼》等等影片,哪一次都有天主教會嘰嘰歪歪的因子,實在是讓人煩不勝煩。
一次又一次的指摘,邁克爾阿特德都經歷過。
他眼神愈發的犀利,這不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現在的好萊塢充滿自由創作的氛圍,什么時候輪到天主教欺壓到頭上來了?
確實,過去的天主教對好萊塢進行過道德審查,但那帶來的不是進步,而是各種要命的限制,反觀打破天主教道德限制的這四十多年,好萊塢電影飛快發展,已經稱霸世界電影市場!
他們想做什么?再一次對好萊塢進行道德審查?讓好萊塢電影開倒車嗎?
邁克爾阿特德霍的站了起來,這種情況近些年愈演愈烈,導演工會不可能任憑其他勢力胡亂干涉好萊塢導演的工作。
他來回踱了幾步,說道,“比爾,我會向理事會提出建議,重新吸納墨菲斯坦頓成為導演工會成員,你回去也讓他遞交一份申請,其他的事等他成為導演工會的成員再說。”
“好的!”比爾羅西斯也站了起來,“墨菲很早就期盼著能重回導演工會。”
情況很明顯,邁克爾阿特德已經表達出了支持墨菲的態度。
“那我們保持聯系。”比爾羅西斯適時的提出了告辭,“再見,邁克爾。”
邁克爾阿特德點了點頭,“再見。”
送走比爾羅西斯,邁克爾阿特德拿起手機,一口氣打了足有十多個電話,跟導演工會理事會的很多常任理事就此事進行了交流。
至于那些牽扯到天主教會的電影情節是不是有事實作為依據,無論是邁克爾阿特德,還是其他理事會的成員,根本都沒有過問,在他們的腦袋里,好萊塢拍什么題材和內容,那是好萊塢的自由,外來者不滿意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但胡亂干涉就是在侵犯他們的自由權力!
接到比爾羅西斯打來的電話,墨菲立即準備好了相關的材料,第一時間親自送去了導演工會,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的話,在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前后,他就會再次成為導演工會的一員。
導演工會、編劇工會和制作人聯盟,以及其他幾個工會組織的發言人,在被媒體問及天主教和《迭戈羅斯》這部影片產生的一系列爭論的時候,無一例外的都站在了墨菲這一邊。
放眼整個好萊塢的電影圈,除了極少數的天主教信徒表示導演選材涉及宗教的時候必須謹慎再謹慎之外,絕大多數被問及此事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表達出了支持《迭戈羅斯》的意思。
在這個自由主義越來越泛濫的圈子里,當外來勢力觸及到圈內人標榜和視為禁區的自由的時候,引起反彈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即便好萊塢與天主教曾經有過深刻的聯系,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形勢早已完全不同了。
墨菲正是因為深入的了解過這一點,所以才敢實施這樣的計劃。
1929年,以虔信天主教的出版商馬丁奎克利和耶穌會士丹尼爾勞德為主的五位天主教界人士替電影業起草了一份自律性制片條例,旨在對電影的制作起到道德方面的約束作用。1930年,這份草案被電影工業的巨頭們全盤接受,并由“海斯辦公室“負責執行,這份文件就是后來統治好萊塢長達接近三十年的《電影制片法典》。
對當時的好萊塢來說,“海斯法典“是一個既能平息多種宗教組織抵制電影的風潮、又能避免警方或政府對影業的干預的自我調節手段。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電影的制作者不能享有與舞臺劇作者、作者或報紙編輯同等的表現自由,電影成為20世紀的道德劇,要告訴大眾應當如何循規蹈矩的生活。
1933年夏,費城大主教聲言在其教區內上映的影片“偕越“了天主教道德規范,號召所有教徒全面抵制這些影片;同年,芝加哥天主教勢力亦加入聲討行列,50萬名女天主教徒還聯合發起了抵制好萊塢的所謂“圣戰“。
1934年,全美教會組織“天主教道德聯盟“成立,其主要職責就是檢視好萊塢影片的道德內容,向海斯辦公室下達應當完全禁映或重新檢查的影片名單,給膽敢“偕越“天主教道德規范的影片貼上“譴責“,聯盟甚至發動數以百萬計的天主教徒對他們認為應受“譴責“的電影進行抵制,甚至在影院門前設置糾察哨,阻止人們進入。
為了保證天主教徒在反對電影的聯盟行動中信守教會的指示,辛辛那提主教麥克尼古拉斯甚至為“道德聯盟“起草了一份誓詞。
從此,全國各地的天主教徒都必須在望彌撒時在神父的帶領下進行宣誓,承認電影是“對青少年、對家庭生活、對國家和宗教的一種嚴重危害“,向上帝保證不去觀看被教會指認為“邪惡的和不健康的“影片。
除了這種口頭宣誓以外,許多天主教堂還要求教徒們簽署一份正式的保證文件,在短短幾周之內,光是在芝加哥和波士頓就有一百多萬人進行了反電影的宣誓。
這一個時期,可以說是好萊塢被天主教會干涉最為嚴重的時間段,并且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之后的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期。
但到了四十年代后期,天主教會對好萊塢的影響一再受到強烈震蕩,面對二戰帶來的災難,根據天主教的道德觀念在銀幕上營造出來的“溫馨世界“越來越令美國觀眾難以接受,更不用說身受戰亂之苦的海外觀眾了。
從五十年代初期開始,天主教對好萊塢的巨大影響開始崩潰,美國社會思想變遷,尤其是二戰對傳統觀念的破壞性影響,使教會的社會影響力嚴重減弱,也使制片規則的道德戒律在時人眼里顯得滑稽可笑。
到了六七十年代,隨著嬉皮士等反傳統運動的興起,天主教對好萊塢的影響已經減弱到了可有可無的境地,而到了新世紀,好萊塢內部已經無法容忍天主教勢力對自己的干涉。
比如墨菲前些年親身經歷過的,《達芬奇密碼》根據丹布朗的同名改編,其中充滿涉及天主教的內容,很多都顛覆了天主教宣揚的理論基礎,可以想象這部影片會受到天主教多大的阻撓,但影片不僅沒有流產,還成為了當年最大賣的影片之一。
不止是好萊塢變了,北美的觀眾,哪怕是一些天主教觀眾,同樣也變了。
本書網站請百度云/來/閣,或者直接訪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