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征軍艦隊的前方,幾臺體積驚人的設備正散發著令人驚懼的澎湃能量。
雖然它們看上去和暗能文明在天狼星周邊用來建造空間隧道的設備極為相似,但在硬實力方面肯定不是一個級別。
忽然,前方宇宙空間出現了一絲扭曲現象,而且扭曲開始越發嚴重,直到一整片的空間都開始變得朦朦朧朧,模糊不清。那感覺就好像是透過火堆上空看被加熱的空氣一般。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類似于翹曲空間的隧道入口終于在艦隊前方宇宙空間穩定呈現了出來。
“所有艦隊飛行單位,準備進入四維空間!”
負責指揮艦隊具體航行任務的是遠征軍軍事指揮官謝爾蓋。他是一個超級大嗓門,那沉穩的聲音立刻響便了整個艦隊的所有飛行單位。
艦隊開始向前移動,由幻影護衛艦隊打頭陣,10艘體積龐大的太空母艦緊隨其后,無數艘飛行單位在持續加速著,接連不斷地飛入那一片朦朧的空間入口之中 如何進入四維空間?
曾經有科學家幻想過,未來人類有希望通過蟲洞進入到四維空間內,甚至實現多個四維空間之間的瞬間切換,任由穿梭,這簡直就是交通工具的最終!!
由于人類屬于三維空間生物,想要進入四維空間在理論上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但如果借助蟲洞,便可以解決一些根本性的難題。
事實上,黑洞就是存在于四維空間的一種特殊現象,或者說,黑洞是連接三維空間與四維空間的橋梁,黑洞科技和四維空間科技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科學已經證實,黑洞的存在確實會令周圍的空間極度扭曲。根據廣義相對論,光線在正常的空間里以直線傳播,但當空間扭曲時,光線會隨著空間扭曲的方向而扭曲。如果能給一束射進黑洞的光線拍照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光線呈螺旋形指向黑洞中心,因為黑洞的巨大質量已使周圍的空間扭曲得不成形了。
掌握了黑洞技術的人類文明便可以利用黑洞技術創造出一個通連通四維空間的入口。
遠征軍艦隊在四維空間之中并無法迅速提高航速,他們仍然需要通過引擎不斷加速。與從前唯一不同的是,宇宙飛船在加速過程中會很輕易地突破光速極限。
由于太空母艦是航速的短板,所以整個艦隊的加速進程都必須向其靠攏,而艦隊整體的最終航速將達到910倍光速。
因為太空母艦的體積和質量過于龐大,所以加速的過程將持續整整50年。
在與暗能文明溝通的過程中,他們曾經說過:在正常的三維空間里,光速幾乎是物體移動的極限。即使驅動能量再大,就算是一顆最小的粒子,想要突破光速也是千難萬難的。所以,要想實現超光速飛行,首先必須進入超空間,而四維空間就算是一個最為基礎的超空間。在多維空間中,光速將比三維空間里快許多倍,同樣的,宇宙飛船的速度也不會再受到光速上限的限制,如果科技足夠扎實,我們將體會到難以置信的高速飛行。
如暗能文明說描述的,一個宇宙文明如果想要擁有在銀河系系內開展星際旅行的實力,那么這個宇宙文明至少應當具備超過光速飛行或者建造空間隧道的能力。
想象一下,在物理學中,如果存在一個持續的推動力,那么我們就可以為一個物體,例如宇宙飛船進行加速。而在幾乎沒有阻力的宇宙空間中,原本可以使物體加速到任何速度,且沒有極限的情況卻不能得以實現。
問題在于,根據愛伊斯坦的相對論,任何有質量的物體是不可能超過光速的。
所以,如果想要實現超光速航行或達到超光速效果,就必須通過曲率航行或者翹曲空間的方式。
而此時人類文明掌握的超光速航行方式便是通過翹曲空間,令宇宙飛船在高緯度空間里打破光速限制來實現的。
在原晧宸建立的四維空間模型中,并非沒有速度上限,他推測,在四維空間之中,也必定會存在一個類似于三維空間中光速的極限速度。
在原晧宸搭建的高維粒子加速器模型中,粒子曾經被加速到10倍光速以上,隨著粒子速度的不斷上升,其加速所需的能量也在呈現幾何極的疊加。這種情況與在三維空間里,越趨近光速加速越困難的情況如出一轍。
不過,在高維粒子加速器模型中,實驗粒子的速度仍然沒有到達速度極限。
所以,原晧宸得到兩個相對確定的推論:
第一,高緯度空間中也有速度上限,簡而言之,無論是光,還是宇宙飛船,在高維空間的速度依然會存在極限;
第二,高緯度空間中的速度上限要比三維空間里高得多。但是,具體是多少,原晧宸暫時還沒有能力得出具體的數值;
雖然在四維空間中,遠征軍可以順利實現超光速飛行,但是,享受便利的同時,所有人又不得不面對四維空間中海量信息的轟炸!
在三維世界里,人類的視覺面對的是有限的細節,無論環境或事物有多么復雜,它呈現的細節總歸是有限的,只要有用足夠的時間依次觀看,總能把絕大部分細節盡收眼底。但從四維看三維時,由于三維事物在各個層次上都暴露在四維視野中,原來封閉和被遮擋的一切都平行并列出來。
(任何低一維的空間都是更高一級空間的橫截面,并以高一級空間多出的空間維度為軸線移動而形成高一級空間模式。例如:線是平面的橫截面,以寬為軸線移動成平面。平面是立體結構的截面,以高危軸線移動構成三維圖像。)
對于由無限細節產生的無限信息,人類生來就是用于感覺和思考三維空間的大腦并無法準確把握,所以,志愿者們最初都處于信息超載的堵塞狀態。幸好,大腦會逐漸適應四維環境,無意識地忽略掉大部分細節,只把握事物的大框架。
(不管在哪里看到這本書,都請花費一些時間幫忙投一下免費票,多謝各位書友一直以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