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305東線裝備

  德隊擴充的速度太快了,快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1933年的時候,德國國防軍正規部隊的數量,還只有10萬人。

  可是7年之后,現如今1940年的第三帝國正規軍,總兵力已經輕松超過500萬,東線的兵力就有300萬以上。

  這樣的擴軍速度,兵員素質下降是在所難免,武器裝備不足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以德國裝甲部隊為例,作為德國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將軍,曾經提出過,德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應該有360輛甚至更多。

  可是因為急速擴軍,德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多數情況下都只能維持在220輛到280輛之間。

  在戰爭的后期,也就是德國工業遭到破壞,武器裝備生產水平下降,前線部隊損失增多的時候,裝甲部隊的坦克保有量更少。

  那個時候,能夠湊出150輛坦克的裝甲師就已經算得上是主力,有些臨時拼湊起來的裝甲師,甚至只有幾十輛坦克。

  殘酷一些說,那就是風光無限,至今被廣大軍事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德國裝甲部隊,在實際作戰過程中,從未滿編過。

  真實的歷史中,1940年的時候,東線德軍之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隊用的重型武器裝備,并非是本國的產品。

  比如說卡車,德軍之中,有五分之一的卡車,來自戰敗的法國。還有一些來自比利時荷蘭以及丹麥。

  來自這些國家的卡車可不是一個型號,而是龐雜的數十種型號。這樣的裝備情況,怎么能保證后勤運作?

  盡管李樂已經努力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簡化了重型裝備的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

  可是這種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只是多少緩解了主力部隊的裝備壓力罷了。

  淘汰下來的繳獲法國等國家的裝備,也只是從主力部隊換裝到了非主力部隊,根本沒有任何所謂的“淘汰”說法。

  一線部隊不要的東西,二線部隊搶著要。二線部隊不要的裝備,到了三線部隊都是寶貝。

  大半的德隊還在用馬拉大炮呢,誰好意思說淘汰一些汽車?自行車都是好東西的情況下,沒有部隊會拒絕汽車的誘惑。

  不僅僅是不能淘汰這些汽車的問題,而是德國還在向法國訂購這些汽車!為了武裝更多的部隊,德方不得不利用起能利用上的所有力量。

  讓法國生產軍事武器裝備,似乎有些不妥。可是讓法國人提供民用級別的卡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為了償還數額巨大的戰爭賠款,法國維希政府向德國出口大量的民用裝備。包括石油開采設備,包括民用級別的小汽車和卡車!

  德方可不管什么民用級別還是軍用級別,這些小汽車和卡車都被軍方占用,反正能開就行,能拖拽大炮的更好!

  即便是這些汽車有可能陷入泥濘之中,也有可能不適應殘酷的戰場環境。可有裝備就比沒有裝備強,這就是德國陸軍的現狀!

  從這里也就不難看出,為什么拿到了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德國部隊那么開心了。這種便宜到爆炸的新式武器,真的解決了陸軍裝備不足的大難題。

  雖然因為作戰理念的不同,大部分法國坦克都用不上,可這些東西卻也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著余熱。

  部分法國坦克被拆掉了炮塔,改裝成了牽引車,用來作為工程設備使用。

  而拆掉下來的炮塔也沒有一點兒浪費,不是安裝在裝甲列車上作為炮臺使用,就是被安裝在防線上充數了。

  另一部分先進一些的坦克,調給了訓練部隊,用來培養坦克駕駛操縱人才。

  最后剩下來的,還算能看上眼的——要么給自己的二線部隊裝備上,用來對付游擊隊;要么作為補償結算,出口給了羅馬尼亞等盟友。

  為了能夠讓數百萬擴充起來的部隊都有合適的武器裝備,德國的后勤部門,裝備部門,還有生產部門,都已經絞盡腦汁,利用上了身邊每一顆螺絲釘。

  李樂簡化生產的武器裝備,因為在生產速度上有了質的提升,也因為節省了原材料,廣受這些部門的好評。

  可即便是如此,德隊還是缺少各種武器裝備。情況讓總司令部的勃勞希契,還有最高統帥部的凱特爾都感覺到悲傷。

  截止到目前為止,東線的步兵手里,大部分的武器依舊是單發栓式步槍毛瑟98K型。

  雖然這種武器算不上落后,可它的性能也就只能算是平庸。沖鋒槍本來就少之又少,新的突擊步槍更是稀有到讓人心塞。

  近期開發出來的單兵火箭筒,配發給前線的數量同樣不多,就和秘密武器一樣讓人難見真容。

  mG42改進型機槍雖然生產工藝大大簡化,可是因為生產時間太短,同樣在前線沒有大量推廣。

  好不容易配發下去的迷彩服,也迅速淹沒在了百萬大軍之中。全軍上下還沒配發一半士兵,就因為冬季到來改為分發白色罩衫。

  h型武裝帶,還有戰術背心得到了士兵的廣泛好評,可這些東西生產同樣需要時間——倒霉的是,德國現在缺少的就是時間!

  要把前線部隊武裝起來,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只要給這些步兵發一支步槍,塞幾十發子彈,就足夠了。

  真實的歷史時空中,日本在二戰后期搞出來的所謂一億玉碎之類的鬼扯口號,就是這類最低限度的武裝。

  可這樣武裝起來的部隊,戰斗力是非常低劣的。此類部隊在戰場上的作用,往往也就是用鮮血犧牲來湊個數量罷了。

  想要讓部隊具有戰斗力,那就有本質的不同了,如果要求質量的話,那物資需求就更多了。

  一個補兵班少說也要有一挺輕機槍吧?一個步兵排要準備槍榴彈或者火箭筒吧?步兵連要有重機槍和迫擊炮吧?

  到了營部,要有電臺吧?配不配汽車和馱馬?配不配大口徑的迫擊炮做支援用火力?

  再往上一些,團級要不要步兵炮,要不要反坦克炮?師級是不是要有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

  這只是一個步兵師的常規配置,還沒算上補給輜重部隊的汽車和馬匹,還沒算上必要的日常工具,比如打字機望遠鏡等零碎。

  如果是裝甲部隊,那累積上維修車等裝備,就更是需要無窮無盡的裝備支撐了。

  按照這種正常規格擴建部隊,時間多久都未必夠用。所以擴軍之后的部隊,才有所謂的甲類乙類部隊的區別。

  越急著擴充的部隊,越是拼湊起來的縮水部隊,戰斗力也就越是不可靠,指揮官在使用的過程中就越是要小心。

  并不是說這樣的部隊就一定戰斗力非常低下,但是在作戰效能上,指揮官往往就不能把它當做依靠來使用。

  因為這樣的部隊,有可能頑強的擋住敵軍十倍兵力的沖擊,也有可能在一分鐘內崩潰,葬送掉整條防線。

  這種不確定性因素,讓指揮官只能降格使用這些部隊——把師當成團來用,把團當成營來用……

  現在的東線,德軍面臨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太多的部隊等著裝備,太多的部隊等待著別人淘汰下來的裝備。

  勃勞希契還有他的將軍們,這個時候正在元首的最高統帥部的督促下,艱難的推行著軍隊改革。

  此次改革是伴隨著擴軍和訓練同時完成的,改革的內容就是簡化部隊后勤,規范部隊編制和武器裝備。

  按照元首的要求,一線部隊必須裝備統一的武器裝備,實現規范化補給和規范化列裝。

  最高統帥部擬定了四種部隊的具體樣式,包括裝甲師、擲彈兵師、機械化步兵師和步兵師。

  其中,裝甲師就是名副其實的裝甲部隊核心,是裝備坦克并且以坦克作戰為主的部隊。

  擲彈兵師也就是裝甲步兵師,是裝備輕型坦克和裝甲車,伴隨坦克部隊作戰的部隊。

  機械化步兵師,是擲彈兵師的補充,裝備坦克殲擊車和卡車等,跟隨裝甲部隊和擲彈兵部隊作戰,強調的是機動性。

  傳統步兵師就是第四類部隊,這類部隊裝備馬匹自行車就沒人過問了,反正就是有什么用什么……

  針對以上這四類部隊,陸軍擬定了嚴格的裝備標準,并且提高了武器裝備比率。

  按照這項改革計劃,在未來的三個月之內,德國國防軍,將補全下轄的所有裝甲部隊的坦克,讓這些裝甲師成為真正的滿編師。

  在補全現有部隊之后,再著手擴充部隊規模,并且調配老兵,平均各支部隊的戰斗經驗和指揮官戰斗素養。

  李樂和他的將軍們計劃,在1941年對蘇聯的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的時候,裝甲部隊和擲彈兵部隊要統一使用德國制式裝備,采用統一的補給流程。

  而機械化步兵師則必須在那個時候,盡可能的做到滿編。至于裝備標準,不做硬性要求。百镀一下“爪机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